读人为什么活着有感的读后感范文

如题所述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一   
回顾成长的历程,曾多次被问及过这样的问题:你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似曾记得,第一次面对如此问题时的迷茫与不屑一顾,因为那时感觉问及此问题的人亦或无所事事,亦或衣食无忧,而自己都不是。后来,随着年龄、知识、见识地渐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慢慢有了雏形,渐渐地懂得了人活着就是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对于那时的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最好方式,似乎就是认真学习,考上大学。   
因此,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似乎就是在为了考上大学而活。为此,即使是每天凌晨起床,凌晨睡觉;即使是一个月面对四次折磨人的考试;即使是牺牲着自己健康的同时还要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即使这种活法真的很累很累,可我们也没有厌倦和选择逃避,仍不甘落后地勤奋努力、不懈奋斗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那时的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进入大学后,整天沉浸在大学生活的安逸、舒适中,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在不经意中渐渐地迷失、湮没,至于自己为什么活着,已毫不在乎也无暇顾及。那时在自己脑海中,活着似乎就是为了享受如此安逸的生活。   
可时光荏苒,安逸的生活就如同精心编制的美梦,当你还没有悠闲去欣赏梦里的风景时,就不得不被社会的现实所吵醒。刚步入社会,就不得不去面对繁杂的工作、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接踵而至的当然是烦恼、痛苦和煎熬。记得在云桂项目的那段时光,繁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压力如同天空密布的乌云,把自己压得都快透不过气来,最严重时甚至想到了辞职一走了之。   
当然,那段困苦的时光总算是熬了过来,困难、压力、苦恼过后自然是成长与收获,可如今回首那些煎熬的时光,仍是百感交集也仍然有很多的困惑,经常会思考为什么当人面临如此困苦的境地时,还依然要去坚持呢,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承受苦难的吗?难道一定要在苦难中才能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吗?难道不能退一步海阔天空吗?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呢?   
生活总是那么的平淡却又那么的出乎意料,时常会在不经意中创造出一些令人雀跃的惊喜,即使你还不懂的“人为什么活着”。而与《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的不期而遇正好淋漓地诠释了生活中这种惊喜的存在。   
《人为什么活着》是近期公司领导推荐给公司员工的一本心灵读本,其作者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京瓷集团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该书也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精华的凝结,更是我们广大青年人砥砺自己的励志读本,书中阐述了肉体与灵魂、意识与现实、宗教与科学、自由与犯罪、欲望与烦恼、逆境与考验等种种关系。作者稻盛和夫认为人是有灵魂有前生和来生的,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借助一个肉体来不断提升灵魂的品格与灵性,人的肉体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代表着步入另一个提升过程的开始。而意识在很多时候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书中也举了一个关于医生把面粉当作药丸给病人吃竟能治病的例子。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能够证明人的意识有时候确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曾经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已婚女性多年不孕,一直盼望有自己的孩子,结果有一天真的出现了妊娠反应,但去医院检查却发现并未怀孕。科学家解释这种现象成为心理性假性怀孕,这种假性怀孕反应与真正怀孕反应一模一样。   
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事情我们想象成什么样就会按我们想象的那样发展,积极地看待事情,事情就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消极的看待事情,事情就朝消极的方向发展。对于宗教与科学,其实宗教是带有很多迷信的色彩的,按作者所说,宗教是在科学不够先进、人们为克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下产生的。所以宗教与科学是相互矛盾的,现代社会都提倡科学,但很多事情用科学的方法根本就没法解释。比如百莫大三角之谜及时光隧道。   
很多东西都不能用科学去解释,而在宗教书籍里却能得到相关的答案。对于自由与犯罪,稻盛先生在书中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他认为自由就是人们作恶的理由。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太放纵孩子的自由,使得孩子从小就养成为所欲为的习惯,而不懂得克制自己某些不好的行为。书中还讲述了现在的父母不让孩子从事任何劳动,而且很多国家还提倡父母不应该让未成年的孩子参加任何劳动,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所在,因为人只有劳动的压力下才学会如何克制自己。   
确实如此,人的本性趋利避害、好逸恶劳,如果从小不劳动就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小孩从小就养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但父母的无限包容并不代表别人的无限包容。当与别人产生冲突时,这种人往往采取最极端的方式,所以悲剧就发生了。对于欲望与烦恼,其实自己在很久之前就在想欲望与烦恼的关系。可能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人呆在家里不出门倒舒适自在,但一出去,看到琳琅满目的东西,而自己又不能把它们全部买回来,导致为此不开心,所以很多时候烦恼都是由欲望产生的。   
而对于逆境与考验,其实很少人会希望自己的生活会充满了惊涛骇浪般的传奇,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平平坦坦,但事实并非如此,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去面临不同的逆境。有些人在逆境中跌倒再爬起,爬起再跌倒,然后再爬起,在这反反复复中经受住考验并且成长,最后在逆境中存活;有些人遇到困难后一蹶不振,或许经不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最后还是跌倒。这两种情况就跟玩游戏一样,有些人一路披荆斩棘,不断战胜路上的障碍,所以不断升级,但有些人早早地放弃,所以一直停留在最初的阶段。   
读完该书之后似乎让自己曾经迷茫、痛苦时的困惑有了些许答案:其实人活着就是为了去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在承担责任的过程自然会经历许多艰难困苦,而这些艰难困苦就如同一道道铸就高尚灵魂的关卡,只有当你努力的通过了这一道道关卡,你才能历练出高尚的灵魂,才能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去帮别人实现他人人生价值,也才能真正地追寻到属于自己幸福。   
正如书中所说:宇宙的造物主将种种考验加诸在人类身上,然后观察他们如何面对考验。其实在漫漫人生路中,无论是好的抑或坏的境遇,都是造物主赐给我们的考验,幸运的际遇与不幸的灾难在本质上同样都是考验。一个人如何面对这样的考验,将进一步决定他未来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其实幸运的比不幸的需要更强的承受力才能经得住人生的考验,因为人类在幸运的环境中更容易迷失自己。   
所以不管我们所认为的幸与不幸,都不该成为停止前进的借口,权利与金钱也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不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灵魂的品格与灵性,因为某一天我们的肉体消失了,但我们所创造的价值永远在那里,我们的灵魂就不会被遗忘。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二   
这是一本“奇怪”的书。“人为什么活着?”是哲学上的一个终极问题。之前我对作者王小波一点都不了解(还以为是一个现代作家呢),以为这本书会像《瓦尔登湖》这种写哲学上的问题。看了几章,不对,这明明就是情书嘛!接着看下去,哦,原来是王小波的一本杂谈集。你可以把它看成韩寒整理博客出版《草》一样,王小波的书信和杂文整理成了一本书——《人为什么活着》。看完之后,收获颇丰呀。虽说这本书依旧没有回答我内心深处的“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当然,我也没指望看着一本书就明白),但是还是解答了我很多的困惑,在某些问题上我可以理直气壮的面对了。   
先说作者王小波。我是通过韩寒知道这个人的(发现好书的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看看你喜欢的作家都读些什么书)。之前凭名字的感觉还以为这是一个像韩寒一样的年轻的作家,也没有去查他的资料。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知道,作者已经去世,是经历过“文革”的前辈。插过队,对文革时期的很多事情都很有看法。学理科,但是个人觉得他的文笔相当不错,文风相当幽默。出国留过学。这是我看完书之后对他的了解。   
这本书中的文章大多在95年左右发表,内容涉及对文革的批评,对中国文化的探讨,还有一些针砭时弊。作者的文字相当朴实,甚至有些“可爱”。谈起什么都毫不避讳,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国学,中国的“孔孟文化”。王小波就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说自己对于这种文化的感情——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孔子在一本正经的说着大废话。必须得给个赞!从小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其实从来不理解,字面太幼稚,往深处想又实在没有什么好想的。但是大家都不敢说,因为这是“传统”,你要是批评这个,那接下来讨论的就该是“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种种了……   
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王小波在书中多次表示:如果有一个时代所有问题都明了,人们对一切都有了认识,那么我宁愿生活在这个时代之前。“探索”是人们活着的动力,了解事物的本质是人类的天性。同时,也看的出来王小波倡导活得快乐。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擅自将作者的观点总结为:思考,不断探求,幸福,爱情(包括性爱),有趣。他不反对一些在“高雅”的角度看来比较庸俗的东西,比如性。人们应该正当的寻求幸福,而不是虚伪的不承认这些事情。
文中谈及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用诙谐的语言揭露了一些很不好的传统,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给我的启发很大。以我的语言,仅能概括一二,不如直接抄来做的读书笔记(全部本人摘抄手打)。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说吧,和我好吗?   
他们还有个罪名是“追星族”,鬼迷心窍,连杨振宁、李政道、李四光是谁都不知道。据我所知,这三位先生的学问实在高深,中学生根本不该懂,不知道学问,死记些名字,又何必要?更何况记下这些名字之后屈指一算,多一半都入了美国籍,这是给孩子灌输些什么?   
现在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太流于形式了,政教必须分离!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所以好好学好学校教的各种知识吧!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绝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行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假如说,思想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那么,出于功利的动机去改变人的思想,正如为了某个人的幸福把它杀掉一样,言之不成理。   
人既然活着,就有权利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不要盲目的接受任何不经过自己思考的信息!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情了。我虽然这样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为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发明了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没有必要盲目的迷信传统。至于他的见解,也就一般,没有什么让人特别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我认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仪式差不多,什么早请示晚汇报,我都经历过,没什么大意思。   
至于他(指孔子)的思想,我一点都不赞成。有论家说他思维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的基本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至于说到修辞,我承认他是一把好手,别的方面就没什么。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如果生在春秋,见了面也不和他握手。   
假如说,朱子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不能用自然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我们知道,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在书中的什么地方,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这种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   
加入把人际关系和谐本身也当成需要,像孟子说的那样:行孝本身是快乐的,所以去行孝,当然就更是有病。罗素在讨论伦理问题时曾指出,人人都希求幸福。假如说,人得到自己希求的东西就是幸福,那就是言之成理;倘若说因为某件事是幸福的,所以我们就希求它,那就是错误的。正常的性心理是把性当作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但不是全部。不正常则要么不承认有这么回事,要么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想。   
总的来说,学习一事,在人家看来快乐无比,而在我们眼中则毫无乐趣,如同一个太监面对后宫佳丽。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是啊是啊!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我也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之一,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里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入太平湖的年代。   
我对国学的看法是:这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的意见?这种套子套上脖子,想把它扯下来是枉然的;否则也不至于套了好几年。它的诱人之处也在这个“国”字,抢到这个制高点,就可以压制一切不同意见;所以它对一切想在思想领域里强取豪夺的不良分子都有莫大的诱惑力。   
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经历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决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三   
近段时间来学习了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人为什么活着》,感触巨大。   书中一开始就提及到经济不景气时正是开发新产品的最好时机。稻盛和夫认为,当经济处于低谷时,既有产品的销量会大幅下降,必须通过开发新产品来扭转局世。   
好比1998年,诺基亚手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顶峰时,一举超越摩托罗拉产,正式坐上了全球手机老大的宝座,其他品牌手机产品均在夹缝中生存。当时手机因为网络速度慢,仅能满足于电话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到了2006年,全球手机网速激增,手机功能开始合并多媒体功能,此时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一举将诺基亚公司击倒,至今诺基亚手机仍未能恢复元气。当其他品牌难以翻身时,安卓系统出现,三星手机、国产大量“山寨”手机,再次将手机市场打成三国鼎立状态。   
回来我们医院状况,2012年医院已经处于半死不活状态,经过院领导对医院大力整改,开拓市场,激发员工积极性等各项有力措施后,现阶段我院已经站在省内先进行列当中来。此间,美好的明天好象正要来临。正如当年诺基亚手机占有摩托罗拉手机市场一般,如果没新的举措及改革,医院可能面临就新的危机。其他大型医院近几十年来,已经默默地完成了进修、教学、科研、临床等品牌技术输出前期工作,现在正是摘取胜利果实的时候了,大量进修生及学生向母校输送患者,大量的科研造成果就了医院不倒的品牌。而我们继续仅是以市场运作为主要手段维持,难以走得太远。   
科室工作中,2015年完成了医院下达的指标。但在这日益紧张的市场竞争中,各大医院竞争对手不断出台新的治疗手段和业务。如果科室没新的治疗方案和手段,没认真学习反思领导提出“根除冷漠”、“走向职业化”等多项精神,的将会是将业务萎缩,最后失去资源和市场。
同样回到自身,记得十多年前刚入行的时候,跟随当时国内知名神经外科老专家学习,在临床上日夜不停地工作,总结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与心得。但时至今日,独特的经验应用于临床,已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如,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在既往经验中是必需合情合理的。时至今天,常规将抗生素应用于一类切口手术患者当中便是一种失职。目前,各种临床路径、规范指南、医疗法规已经陆续出台,不重新学习,生搬硬套既往经验,将是举步艰难、危机重重。新的规范和新的指南,带来新的治疗方法及新的业务开展空间,正如网络速度增加及安卓系统的出现,未尝不是新的机会。   
学习了本书,反思自己对人处事,存在很大不足;本书给我能有进一步提升自我的空间。感谢作者、感谢领导及同事、患者、家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