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真正称的上风云人物的君主有哪些

急求中国历史上真正称的上风云人物的君主有哪些,只想征求真正懂历史的朋友的意见,如果只是一般了解的话还请勿答 谢谢
人物介绍不用过于详细(不包括评论),我对历史也有一点了解,我想听一下历史达人朋友的高见 列举人物最好能不多于15个

大禹——治水立奇功,传子家天下

秦孝公——变法奠基业,强秦傲七雄(可以看看《新大秦帝国》)
此后历朝改革维新无一成功(不包括今天的改革开放)可见做大事一把手的决心和魄力很关键!

秦始皇——秦王扫六合,千古第一帝
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秦始皇发兵南征北讨,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汉武帝——雄才兼大略,君威加四海
(《汉武大帝》不能不看,汉匈之战的民族精神今天依然激励着我们)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正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曹操——雄谋韵事与文心,老骥伏枥志千里(《易中天品三国》很精彩!)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隋文帝——南北终一统,新政勇开拓
除统一华夏外的主要功绩:
1、在中央,改革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
2、在地方、由过去的州、郡、县,改为州、县。方便管理。
3、制订了《开皇律》,废除了酷刑,设立了上诉制度(也叫“攒御状”)
4、创建科举制度,在百姓中选拔人才。
5、实行均田制,人人有田种。

唐太宗——慧眼聚英才,功业耀千古
(可以看看《贞观之治》)
政治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集体议政和监察,精简机构,提高效率。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 《唐律》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采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措施 文化上发展科举制,扩大贡士人选,重视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进士科。民族关系融洽,开明的民族政策。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对邻国软硬兼施,稳定边疆。促成了贞观之治,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集权平天下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 ,他之所以能够称德上一代名帝,与其伟大功绩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

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呈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来路不正,从人家孤儿寡母中强夺而来,所以深怕有朝一日,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强化巩固尚在襁褓中的赵宋王朝,加强王权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通过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产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制度为宋朝对外军事上的软弱埋下了祸患。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进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成吉思汗——天骄真雄主,弯弓射大雕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进行扩张,为后来元王朝的建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各部大面积的扩张,打通了东西方的隔阂,特别到了元王朝建立后,除元王朝外横跨欧亚大路的蒙古四大汗国,更是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生活,艺术等交流建立的沟渠,中国的四大发明被带到了欧洲——特别是火药和指南针...伤心!

忽必烈——中华疆域定,神风空于恨
忽必烈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

政治上:
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目的是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其具体内容为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另外,元朝还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当时共设有十个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元朝通过派遣官吏,征收赋税,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在云南、岭北、辽阳设置行中书省,促进了祖国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上得到保证,在经济上便利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对后来国家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地方行政机构,一直沿用至今。

经济上:
推行重农政策。
蒙古人进入中原的初期,依据自己的生活习俗,认为中原地区人民的生产对他们没有什么帮助,应该把土地完全闲置起来,作为牧场。深受中原文化熏陶的忽必烈充分认识到中原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刚即位时,他就下达诏令说:“国家以老百姓为本,老百姓以吃穿为本,而要保证老百姓的吃穿,就必须重视农桑。”于是,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汉人为奴。
同时中央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生产的机构“司农司”,还规定以辖区内百姓人口、户数的增加,开垦田亩的数目、赋税是否公平等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
还诏令司农司编成《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生产。忽必烈以农桑为本,重视农业,颁行农书的一系列措施,使饱受兵燹战乱破坏的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得到了恢复,有的地方甚至有了发展,为中原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也给蒙古社会制度的封建化注入了新的物质基础。

文化上:
文化趋同
在元朝统一局面下,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大大加强了。由于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减少,呈现出了文化认同的趋势,表现为民族融合和各民族对以中原传统为核心的文化趋同两方面。
民族融合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其一;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为一体;其二;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进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文化趋同实质是各民族向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先进文化靠拢、民族融合的过程。表现在:蒙古统治者先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大一统局面出现后又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国家学校---- 国子学,让蒙古子弟也接受儒学教育。这样,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呈现出以中原传统为核心的文化认同趋向。
但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人为地设置人与人之间的等级障碍。把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略。这种压迫不能阻挡文化认同。

朱元璋——乞丐当皇帝,兔死走狗烹(《朱元璋》——我还没看过......)
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休养生息 明朝建立伊始,中华大地经过近二十年战乱的破坏,一片凋敝。对此情形,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称帝不久,外地州县官来朝见,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现在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卓然。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他即位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惯例,朱元璋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黄金装饰,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他的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以民为本”的精神。他杀地主、杀官吏,却从不乱杀一个平民:他制定各种制度惩治贪官污吏,但更多的则是免税免粮、关心民生疾苦。可以这样说,在惩治贪污腐败这方面,历史上没有谁比朱元璋做得更好。

康熙皇帝——少年显英气,文韬并武略(《康熙帝国》——绝对经典!)
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团结蒙藏,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总的来说,康熙崇尚朴素,勤于政务,仁慈孝顺,慎刑轻狱,奖廉惩贪,最重要的是,他期待满汉一家,还做到了“永不加赋”。
文字狱不便评价(比起“文化大革命”这不算什么)

毛泽东——少时志高远,奠基新中华
(毛主席一直执政到去世,算是半个“君主”吧)
毛主席功过已有定论,我也很认同,就不多说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9
历代风云人物中的伟大君主:
华夏文明早期:尧,舜,禹
秦朝:秦始皇(反面多于正面),
汉室:汉武帝,
三国:曹操(魏武帝),刘备,孙权(吴大帝),
大唐:唐太宗(千古一帝),
蒙古元朝:成吉思汗(元太祖),忽必烈(世祖),
明朝:明成祖朱棣,
明末大顺:李自成,
清朝:康熙大帝(伟大的帝王。名言:“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还有的英雄人物虽然不是帝王但却是那一时期的主角:如韩信 杨延昭 岳飞等,如楼主没加官职限制的话也应该是
这个答案是最准确的 至少从专业角度我是这样看的
三国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从中脱颖而出的显然就是英雄中的英雄,所以诸葛亮 曹操等风云人物对后世的影响要大于一个平平凡凡时期的开国皇帝.有的朝代虽然富裕,但君主暗弱无能,而其富裕也不是因为君主的个人能力,而是建立在吃前朝的坚实基础的老本之上,顺理成章的.所以像宋朝等朝代的君主实在称不上是风云人物,另外,秦始皇和孙权我觉得应派最后两位,如果要减少两人,孙权名气在里面最小,而本着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秦始皇也应...哈哈这就纯属个人之见了.
而华夏文明早期,我认为人文初祖应是舜帝,因为黄帝虽然开创了5000年华夏文明,但他是神不是人,在我心目中他是神.大禹不仅在劳动工具还很原始的时候,完成了开山辟路式的治水,并且对后世的制度,法律,地域划分等等包括文化音乐各方面有着创始式的贡献,并且彻底击败了历代与华夏民族作对的共工氏,击败南方的九黎三苗.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等等.所以也应是风云人物.而其儿子启违反了他的意愿,接受他生前选定的继承人益的掸让,并实行家天下,我想并不应算成大禹的事.
有的皇帝 个人实在没什么本事,完全靠别人的能力得的天下,而后又恩将仇报,显然也不应算成是风云人物.小人还差不多.如刘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4-08
唐太宗李世民,
基本上唐朝的江山都是他打回来的,而且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能文能武。可以打江山,更会治理江山!纵观自秦朝到民国,君主无出其右。
唐太宗李世民基本介绍:
唐朝第二位皇帝。姓名:李世民,性别:男,民族:汉族,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唐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谥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历史地位:
民族英雄,天可汗,天朝千古一帝。(注:天可汗不特指李世民,李世民只是第一个被成为天可人,唐肃宗也被外藩称为天可汗)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书法家,诗人。
祖籍:
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
生卒时日: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
主要丰功伟绩: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第3个回答  2009-04-09
1、秦始皇嬴政。
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

2、汉武帝刘彻。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灭了一个草原帝国的神话,硬是把人家匈奴打散到了欧洲各地。哈哈
他就是彪炳青史的汉武大帝——刘彻啦,一说到他偶就又开始激动滴不行了!哇哈哈...

3、隋文帝杨坚。
五胡乱华以后的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和残酷的时期,是他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使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我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自从周武灭佛后,佛教元气大伤,隋文帝登极后,大兴佛教,隋唐佛教之盛,历史上称为黄金时代。

3、唐太宗李世民。
民族英雄,天可汗,天朝千古一帝。他是谁,地球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嘛! 太宗辉煌的事迹太多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况且电视剧里面的都演烂了的,没有必要一一列出了!

4、明成祖朱棣。
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继承和发展了他爸爸“驱除鞑虏”的政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故宫,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5、孙中山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的旗帜,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被尊称为国父。 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他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

6、毛泽东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哇哈哈!

嘿嘿,我的排名不分先后。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列下来的,而且每位都有着不可复制的丰功伟绩,足以彪炳千秋,实在难以一分高下。至于五胡十六国、蒙元、满清那一耷拉的没有考虑在内,也没有必要了!
第4个回答  2009-04-11
历代风云人物中的伟大君主:
华夏文明早期:尧,舜,禹
秦朝:秦始皇(反面多于正面),
汉室:汉武帝,
三国:曹操(魏武帝),刘备,孙权(吴大帝),
大唐:唐太宗(千古一帝),
蒙古元朝:成吉思汗(元太祖),忽必烈(世祖),
明朝:明成祖朱棣,
明末大顺:李自成,
清朝:康熙大帝(伟大的帝王。名言:“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还有的英雄人物虽然不是帝王但却是那一时期的主角:如韩信 杨延昭 岳飞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