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无问西东》这部电影有什么感受?

如题所述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这部电影分明是献给当代焦虑迷茫青年的一部职业生涯规划指南。电影的进程很慢,即使里面的人物都怀揣着刻不容缓的心思,像是一种使命。

有人诟病它的失焦,把失焦当作一件幸事吧,不过是气氛压过了实物。四个时期,四段故事,几处地方,交织展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那个时候北京叫北平。北平是应该下雪的,或者说,下雪后的北平更能沉淀出静谧的气质。

吴岭澜,一个放下了天赋随波选择了实科的清华学子,起初认为文科无用,继而校长劝其转科:“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我喜欢这句话,麻木的踏实与忙碌是一种庸碌,碌碌而无为,只是一种机械的无味的运转。

而现实是,当代的社会失去忙碌反而令人焦虑,却很少思考忙碌的是否恰当值得,实效的日子是一种对彼时的解脱,这种含有悲观主义色彩的思想类似“得过且过“。

三十年代,在昆明。吴岭澜的一席话让富家子弟沈光耀抛下对母亲做出的誓言,毅然从兵。这是一个慌乱的年代,陋室会落雨,室外落弹雨。

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雨从屋檐的缝隙中窸窣落下,雨声盖过老教师的声音,底下学生一片哗然,老教师最终放弃教学转而在黑板上写上“ 静坐听雨 ”四个字,衣服肩膀处是被雨水晕染开的一片深色,我喜欢这一片深色,是一份从容,一份文人风骨。

六十年代的北京,多了份学子的浪漫。

陈鹏在回答王敏佳什么是“核”的时候,拉着身边人一路狂奔,在一种很大速度下的碰撞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也是陈鹏的“爱”。一直到后来王敏佳被万人唾弃,唯独陈鹏接住了她,他说:“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

他的深情,是给她安定,是出门在外不忘给她寄去藏在银杏叶里的雪花膏。

王敏佳在昏暗的灯下,擦拭着脸庞,即使是背影,章子怡演的王敏佳还是太有味道了,令我想到她的《艺妓回忆录》,每一处举手抬足都小心翼翼的很精致,王敏佳,即使经历了苦难,依然是傲气的。

回到了现代,张果果从名利场中来,最终回到人情味中去。从那个从母亲手中夺过参假的肉馅连碗一把暴躁地扔进垃圾桶里,到亲自为四个双胞胎为窗子彩绘。电影里的片段,电影里的青年,不同时代,不同处境,但冥冥中有一样坚持好像是一样的,这种坚持平日里被大家吹烂了好像羞于提及,所谓“捧杀”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不知道是不是身为所谓“最好的学生都不去”的文院的一员,平日里被迫憋了太多话想说的原因,看到电影最后一个个先烈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时,我无法控制自己保持理性,就是觉得羞愧,不仅愧对所有为自己现实的生活做过努力的人经历的磨难,也愧对曾经为了达成目标曾拼命努力过的自己,有的时候,闭眼前进是好事,但有的时候也需要停下脚步想想究竟如何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2

       🏷️《无问西东》作为清华大学为了庆祝百年校庆而拍摄的一部电影。初看这部电影还是高中,现在再看,我认为这部“半命题作文”性质的电影品质实属上乘。

       🏷️在这部影片中记述了四代人的四个故事,并且故事穿越了一个世纪能够交相呼应,真实呈现了他们的人生理想以及贯穿起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我认为在这部影片的四部分里,展现出清华学子的不同抉择,在这抉择中也透漏出清华学子传承的精神。


    变革年代:不问西东,只问真实


       ⭐在1923年的清华学堂,国学天才吴岭澜,英语第一名,但是物理成绩很不理想,落入了文科与实科的艰难抉择之中。吴岭澜是幸运的,在青春迷茫之际遇到了现代最卓越的一批公共知识分子,以及聆听了梅贻琦的答津解惑泰戈尔关于“自我真实”的演讲

       ⭐青年吴岭澜最终也做出了抉择,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年轻的文科教授,开启了自信而笃定的人生之旅。


    🧡战争时代:不问西东,只问真性


       🧡1938年的昆明郊外,在这片被日军反复轰炸的焦土之上,一所伟大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仅存八年的大学——西南联大依然在坚挺,在这短短数几年,却培养的民族精英却呈“井喷式”增长。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一代年轻人的青春面临着战乱纷飞、国破家亡,在漏雨的校舍里,在警报声中,在防空洞口惶惶不可终日,何其不幸。当时的西南联大却集聚了顶级的民国大师,历史学教授陈寅恪讲解中西方哲学思想、地质学教授袁复礼展示禄丰龙的化石骨架、文学教授吴岭澜吟诵泰戈尔的诗歌诸多等等。

       🧡学子们可以与师长畅所欲言,交流思想,又是何其有幸。这些西南联大的先生们,可谓真性情也,在炮火和动荡中,毅然优雅从容地选择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就是这样不屈不饶的中华民族精神,超越硝烟战火、邪恶黑暗,让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


    🍊特殊时代:不问西东,只问真情


       🍊在1962年的北京,陈鹏在面对毕业后的抉择发了难,是科研,听从祖国的召唤还是在北京找一个踏实的工作。最终陈鹏选择安顿好女友后,搁置儿女情长,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献身于中国的“核”事业、原子弹事业

       🍊王敏佳虽有些虚荣,也有诸多选择,例如:在李想与陈鹏之间的抉择,谎言与真相的抉择,但她勇敢、坚定、善良、敢担当,敢于揭发真相哪怕批斗李想虽为实现梦想曾经懦弱,不知道自己是否要去边疆,是否为曾经做过的事站出来,但他善于悔过反思,最后选择支边在风暴之中舍己救人,至真至善。


    🥭科技时代:不问西东,只问真心


       🥭在2010年现代都市里,时代精英张果果在面对社会的混乱,人心的复杂,受尔虞我诈的职场玩弄,担心受资助者的攀附纠缠,无法做出自己的抉择。

       🥭而在清明节那天,张果果也如期陪伴着父母亲去为李想叔叔扫墓。在这时,展现出电影的隐形情节正是当年李想舍命救张果果父母,这才有了张果果生命的诞生。这件事以及父母的话都深深打动了张果果,张果果也幡然醒悟,最终他决定遵从内心深处的选择,以真心和善意来面对现实生活。

       🥭张果果坚信善良才是人的本能抉择,是因为“我跟你们不一样”,从而在尔虞我诈的职场上没有做出有悖良心的举措,坚持自己的原意和本心,继续资助四胞胎家庭。事实也证明四胞胎家庭并没有纠缠,更没有讹诈,只是为了感恩他的善举,为了送那四支胎毛笔。


    🌰结语


       🌰岁月变迁,青春易逝,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青春年华。《无问西东》的时空从清华学堂到西南联大再至当代清华大学,虽然是四个故事、四代清华学子,但是却有机联系在一起,每个人也都将自己的理想与伟大的宏图有机融合起来,力图打造一块清华百年校史与民族精英成长的时空拼盘。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却有着同样的美德。一代代清华人义无反顾地选择真实、真性、真情和真心,影片展现出清华学子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不问西东,传承自强不息、济世救民、立志鸿鹄、舍生忘死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这也是今天我们需要传承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9-17

      在我看来,《无问西东》是一部会使自我意识觉醒的电影,能够静下心让自己来有所思,思考自我,思考本心,足以抚慰阴霾下的心灵,虽谈不上震撼,但能起到让人思考自我的第一步,尤为珍贵!那个时代的一幅幅画面、青年们一颗颗赤诚的心,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事实上,这不是导演对电影场景艺术性的加工,而是一段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二战时,中国人创造的一场“奇迹”⭐

1943年,那个被战争撕扯粉碎的时代,无数人用牺牲和血汗寻求和平的方向。

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曾致电中国国民政府,希望中方能在半年时间内在成都附近完成数个轰炸机机场的建设,以便美国陆军航空队对日本本土进行打击。

在此之前,日本已对中国重庆、成都等地进行了多次毫无人性的轰炸。手无寸铁的百姓、校园里读书的孩童、医院中等待救治的病人、教堂里祈祷的修女都成为了轰炸目标。

那时的中国千疮百孔,青壮年都在前线参军,不多的粮食也要优先供应前方。然而这些困难,都没有成为中国人民修建机场的阻碍。

为了供轰炸机起飞,跑道厚度须达到1米,用来压路的“石磙子”最重达16吨。这些巨型“石磙子”全靠人力拉动,这也有了电影中的那一幕。

就这样,几公里的跑道上,人就像一大群蚂蚁,日夜不停地建设。不少学生膝盖跪破、发炎流脓,还晒脱了一层皮。但面对足以亡国的危难,他们没有一句怨言。

不分昼夜,毫无停歇,仅仅5月,新津机场建成了。

这座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轰炸机场直到现在,都被称为一个奇迹,一个二战的奇迹,也是属于中国的奇迹。

就这样,几公里的跑道上,人就像一大群蚂蚁,日夜不停地建设。不少学生膝盖跪破、发炎流脓,还晒脱了一层皮。但面对足以亡国的危难,他们没有一句怨言。

不分昼夜,毫无停歇,仅仅5月,新津机场建成了。

这座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轰炸机场直到现在,都被称为一个奇迹,一个二战的奇迹,也是属于中国的奇迹。


    ⭐后方无战事,亦有英雄魂 ⭐“保持内心的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此走出黑暗。”

      我们要善待自己,也要学会善待他人,因为你善意的一个举动,可能会给他人的心灵照亮一束光,解开人生的疑惑,譬如电影中的梅贻琦;因为你善意的一个举动,可能会让他人有了坚守本心的勇气,譬如电影中的沈光耀;因为你善意的一个举动,可能会挽救一个饥饿的生命,譬如电影中的陈鹏;因为你善意的一个举动,可能会给绝境中的他人活下去的希望,譬如电影中王敏佳。因为你充满善意,世界才会有更多的温暖,善意才有了传承!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将四代人的故事因为善意的传承而延续下来,生生不息,让我们看到善意传承无穷的力量,这世界才可能有你,有我,有他!而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看完《无问西东》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真实”二字。“真实”是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正如电影中所说,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你就是你自己,你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想要什么、在做什么,不会因为世俗的力量而干扰自己前行的脚步与内心的平静。只有自己的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坚定的勇往直前。

第3个回答  2022-09-14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电影《无问西东》以非线性的叙述方式,虽讲述了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但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杂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导演对于“无问西东”四字的理解,也是让我最醍醐灌顶的地方。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关于张果果在现代职场的故事,因为亿家奶粉案结实四胞胎,并因为四胞胎找到了自己。张果果看到了职场中的尔虞我诈、自私自利、勾帮结派。他的上司告诉他不要轻易救助这些孩子,但是张果果最终遵循了自己的本心,虽然这个过程有过犹豫和怀疑,但是他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善良。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背负着太多标签——精致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佛系......,它们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定义着我们,迫使我们在不动声色中逐渐成为一个大人,但从张果果最终作出的选择上,不难看出,真正的长大是主动的,遵循本心,做有意义的事情,无问西东!

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没有寒冷,寒冷是温暖的缺失;这个世界没有黑暗,黑暗是光明的缺失;这个世界没有仇恨,仇恨是爱的缺失。”影片中的飞行员沈光耀经常拿着食物开着飞机为难民营的孩子空投食物,他每次来的时候都会抖动飞机的翅膀,这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孩子总会欢声高呼着“晃晃晃”,因此孩子们亲切地称他为“晃晃叔叔”,沈光耀用爱托起了希望,事实证明,他的善意没有被辜负。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精神上一片荒芜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总是抱怨缺少爱、温暖、善良与正义,所以我们宁愿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表现出冷漠、精明、与计较,以为这是在保护自己,但是在看完电影后,我真正明白了:我们认为的微不足道的选择其实也会在不经意间改变着这个世界未来的模样。生于和平年代是一种幸运,但不是理所当然,我们应该托起未来,而并不是别无他法的麻木生活!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到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内心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和平和喜悦,那就是真实。”影片中民国学生吴岭澜拥有超越常人的文科天赋,但他还是选择了理科,只因为当时“最好的学生都念实课”,但他的选择让他很痛苦,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劝告他“人把自己置身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是些日子”,后来泰戈尔访问清华再一次谈到了“对自己真实”,最终吴岭澜转到了中文系,遵循内心的渴望,直面真实的自己。很喜欢村上春树说的一段话:“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是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们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是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这个世界纷纷扰扰,所以做自己就好!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与你共勉~

第4个回答  2022-09-13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电影《无问西东》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献礼片, 电影名出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静坐听雨无畏,无问西东求真,我想,我们亦应该如此。

1、坚持梦想

沈光耀是国立西南联大的一名高材生,品学兼优,样样精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下,他毅然走上战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驾驶着战斗机,与敌人同归于尽。

“我不是为了这一口饭吃而当兵,我清楚知道我在做什么。”当时敌军轰炸我国,无辜的平民和孩子的尸体横尸遍野,沈光耀悲痛不已,从此,保家卫国成了他最大的梦想,最后也实现了。而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不能忘记历史,要时刻牢记时代使命,坚持自己的梦想,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对爱情忠贞

电影讲述了两段爱恨情仇,分别是徐伯常和刘淑芬,王敏佳和李想。可惜,真情未能传达,便已消逝云散。那个极端的年代,再情深,也终是一段孽缘。

徐伯常冷暴力杀死了曾经的青春,无法再面对曾经的爱情,最后以刘淑芬跳井自杀结束。另一对,几乎是同一个时间,王敏佳在批斗会中被殴打致死,李想在表彰会上激情演讲,最后悔恨终生。这也在提醒我们,真爱一个人,就要去保护她,永远保持对爱情的忠贞,携手走过艰辛的日子。否则,只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3、坦然面对自己

电影中有一个很经典的片段,那就是“静坐听雨”。老先生在课室里讲课,雨季来临,简陋的教室挡不住雨水,师生们的肩头全被打湿了。

一直到暴雷声将老先生的讲课声覆盖了,课堂仍然秩序井然。师生们心静如水,才能做到这般“无我交融、天人合一”,丝毫不受外界影响。即使空袭来临,大师们仍能在峡谷里教学,讲西方哲学思想、朗诵泰戈尔诗歌……在炮火动荡中,这些西南联大的老先生们,依然从容优雅地选择教书育人,何不是真性情也?我们又何不能坦然面对自己呢?

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代人,四个故事,穿越了一个世纪相互呼应,阐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时代不同,青春却殊途同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