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的男人该做什么事重要?

是结果找对象还是赚钱重要?

20多岁的男人应该顾及事业比较重要,在这个年纪应该要全力打拼,才能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好的事业能够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而爱情则是辅助。当然每个人都想法不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01
我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没有思考太多我的未来。就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一样!我活在当下,没有太多的思考和计划。相反,我把精力放在那时我认为重要的事情上:取得好成绩,约会,交朋友,去酒吧,还把外表排在第一位。
第2个回答  2022-03-01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我在这里推荐一本书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这个书名听起来有些鸡汤,事实上,它是一本用「正念」的思想和「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的斯多葛主义,来为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困惑提供解药的心理书。在知乎,读过这本电子书的读者给它的评分达到了 9.7 分,豆瓣的评分也一直稳定在 8.8 分。它还入选了豆瓣 2017 年度图书榜单。很多知友留言说,这本书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从这本书里找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甚至有一个读者评价说,这本书像是中国版的《少人有走的路》。
我想,这本书这么受年轻读者的喜爱,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所面对的普遍的焦虑和困惑。我自己心里,这本书是写给这样的年轻人的:
「你大概也纠结于自己或者生活的不完美,也因此,在你的内心里,会有种种的不安。这些不安一方面推动你去想象未来、远方、更好的自己,让你急着想要成长和改变,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你对自己、对世界采取一种防御的姿态,让你在自我怀疑中裹足不前。所以你经常觉得自己敏感内向;你有关于未来生活的远大设想,却总会责怪自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执行它;你一边焦虑自己变平庸,一边害怕竞争的激烈;你会为如何与他人相处头疼,会纠结于他人的负面评价;有时候你会害怕孤独,有时候又宁可回归孤独;偶尔,你还会感到空虚沮丧,并经常怀疑人生的意义……」
对于这些精神困惑,我之所以能提供一些解药,是因为我自己本人也曾是这类人当中的一员。
在这本书里,针对年轻人的焦虑和困惑,我主要讲了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关于怎么培养成长型思维。第二个要点,是怎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让我们先从第一个要点讲起。第一个要点,是关于怎么培养成长型思维。之所以会从这一章开始讲起,是因为我原来在浙江大学工作的时候,看到过很多聪明的学生,他们一帆风顺的时候都挺好,可是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变得很焦虑,有时候甚至是一蹶不振。在本书的开头,我列举了这些学生的一些典型特征。比如:
「他们通常来自一个以严苛出名的好高中。」所以成绩成了他们评判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
「他们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不是在清华就是在北大。」这会提醒他们,就算他们到了浙大,也还是做得不够好。
「他们的专业让他们纠结。」因为别人的专业都看起来更有趣,更有前途。
再比如,他们通常都很努力,却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偶尔他们的头脑中会闪过这样的想法:去当一个安静的图书管理员,或者到街角开个文艺点的咖啡店。但如果真让他无所事事一会儿,哪怕几分钟,他就会被「变平庸」这三个字所带来的恐惧和焦虑折磨。
这些恐惧和焦虑背后是什么呢? 是一种防御心态和过度的自我关注。书里讲到一个学生,学校要求他们修「微积分」这种高难度的数学课。他学了一段时间,彻底放弃了。虽然他有勉强及格的能力,但两次考试,他都弃考了。他宁可延期毕业,也不想开口向老师同学求助。延期以后,他每天呆在自己房间里,不到万不得已不出门,就算出门,也会给自己带上个冷冷的、没有表情的「面具」,一边小心地四处张望,避免跟以前的同学碰上。
他并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学渣,相反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懂事听话,成绩出众,是县里的高考状元。校长觉得脸上有光,把他的照片挂在了学校的荣誉墙上——那里有一堆校史上出众的学生的照片。我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很惶恐,像是收了人钱,如果交不出货,就会亏欠别人。
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恐惧和焦虑,那就是:也许,我并没有别人看起来那么好。
一些心理学家,像霍尼或罗杰斯,都曾提出这方面的理论,他们认为:
当儿童担心自己不被父母或他人认可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于是,他们会在幻想中创造出一个他们认为的,父母喜爱的「自我」,来缓解这种焦虑。
这个假想的自我通常都是完美的。聪明、美丽、优秀、毫无瑕疵。当他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他们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实的自己。
而对假想自我的执着,也反映在他们的心智模式上。他们经常陷入一种防御的心态,像个篡位的皇帝,担心自己的政权不稳,因此无心建设,随时保持警惕。
当他们执着于假想的自我,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在书里也提到过,「在心理结构中,自我像是一个调节器或维修包。当一切运转良好时,我们会把生命能量投射到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世界向我们提问,我们努力解答。自我也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但是如果我们感到不安,就会把注意力投射到自我本身,就像打开维修包里的探测器,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问题。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别人会怎么看我?
我这么做是对是错的?
……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自我修正时,自我的发展却因为缺乏与真实世界的互动而逐渐停滞了。越停滞,我们越想修正自我,越容易变得自我中心。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种不安全感,有很多心理学家觉得可能是一种动力。但这种动力又和自发的、通过挑战获得成就感的动力并不相同。很多心理学家以不同的术语区分了这两种动力:阿特金森把它们称作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马斯洛把它们称作指向成长的动机和满足匮乏的动机……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认为,这两种动力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这两种心智模式的区别是什么呢?一个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成长上。而一个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证明自己行还是不行」上。
关于能力的隐含信念决定着我们会如何看待挑战、失败、努力、批评等各种事件,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和幸福。
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挑战看作是「证明自己可能不行」的风险,因而回避挑战;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机会,因而迎接挑战。
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认为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越需要努力,越说明能力不足,所以就算努力,他们也会偷偷努力;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却把努力看作激发能力的必要手段,并以努力为荣。
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批评当作对他本人的负面评价;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虽然他(她)在面对批评时同样会感到难受。
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他人的成功看作自己的失败,因为别人做到了而自己没做到;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却更愿意从他人的成功中吸取经验,甚至还会因为他人的成功而备受鼓舞,觉得自己也能做到。
仔细思索,你会发现成长型思维的底层是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因为「我有很多可能性」。拥有这种安全感的人,不需要保护某种特定的自我观念,也不需要过度的自我关注。他们突破了自我中心的束缚,转而从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种视角下,「自我」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形成自身的过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往往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那么,怎么培养成长型思维呢?以下有一些办法可以参考;
首先,第一个办法,你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你曾遇到什么事,当时你觉得做不到,最后却做到了?」
「和三年前的你相比,你觉得自己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这么问自己的好处是什么呢?当我们遇到挑战时,为了评估自己能不能胜任,我们总是容易把能力当作是静止的东西。而当我们这么问自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通过回忆过去的经验,意识到「觉得自己做不成」这种想法,只是焦虑情绪所产生的幻觉,是我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挫折感的侵害才有的想法。它限制了我们发展潜能的可能性。而这两个问题会让我们重新把注意力放到能力成长上。就像一位读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提到的:
「我第一年做 ERP 咨询顾问,第一是因为经验不足,业务不熟练,所以逻辑推断能力也受限。第二是不知道运气好还是不好,各种千奇百怪的 bug 一定会被我碰上。事情多,而且必须解决,我基本一年的时间都在一边否定自己,一边鼓励自己:菜鸟就一定要努力!很多时候精神百倍地工作,加班到十点左右回家,睡前哭一会儿,第二天继续。
第二年,我就可以不太流畅但是基本顺利地处理问题了。一年半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基本功和跨模块业务比身边的资深顾问还要好了,因为我用心了。
现在不做 ERP 了,但是那时候学会的自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让我受益终生,而且当我回想我黑暗第一年时,发现自己真的没有那么糟糕。」
第二个办法,可以制定犯错计划。僵固型思维的一个特点,就是对错误的焦虑和防御,为了不犯错,宁可不尝试。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制定错误计划。比如,规定自己每周需要犯 5 个错误,记录下这些错误,反思这些错误的后果是否如你所想的那么严重,并思考你从这些错误中学习到了什么。
犯错计划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它让我们思考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第二个目的是,通过制定主动的犯错计划,消减「犯错」的消极含义。因为在犯错计划里,犯错本身就是你要追求的目标。这能降低你对犯错的焦虑。在犯错的时候,你至少可以跟自己说「我是在完成陈老师的作业」而降低犯错的焦虑,就增加了尝试的可能性。
也许你会想,你说的听起来有些道理,可是在真实的世界里,错误的代价是非常重大的,我们怎么可能不害怕犯错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两个想法:
第一个想法是,如果你的错误会导致你一无所有、家破人亡,那你就要小心了。这已经不是犯错,是赌博了。如果你的试错成本是你可承受的,那你就需要在生活中,给试错留下空间。如果没有试错空间,你的能力也就不会有进步的可能。那什么是可承受的试错成本呢?这跟你的人生观有关了。如果你需要的少,你能容忍的试错成本就高,你也会有更大的空间通过试错来学习。而年轻的时候,是我们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
第二个想法和《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本书有关。这本书讲到两种游戏:一种叫有限游戏,这种游戏有明确的规则,也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快结束这个游戏,并成为这个游戏里的赢家。在这样的游戏中,错误就意味着游戏的终止和失败。而另一种游戏,叫无限游戏,这种游戏没有明确的胜负,游戏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游戏继续。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个无限游戏,那错误,就不是游戏的终止,它是游戏的一部分。你甚至会有意识地犯一些错误,来让游戏变得有趣一些。
第三个办法,用成长型的问题来代替僵固型的结论。比如,当我们说「我搞不懂」的时候,想想「我忽略了什么呢?」
当我们想说「我放弃了」的时候,想想「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当我们想说「我不可能像他一样聪明」时,想想「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当我们跟自己说「我不擅长这个」的时候,想想「我怎么才能有所提高呢?」
僵固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是,僵固型思维总是把思维固定在我行还是不行这个简单的结论上,然后就停在这里了。而成长型思维呢,除了这个结论,总还是想着怎么往前一步。当然了,这种思维的训练,需要有很强的内省,也需要有练习的时间。
说到这里,我们就讲完了本书的第一个要点,怎么培养成长型思维。接下来,我们要讲第二个要点:怎么在高远的目标和眼前的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人是很难忍受平庸和停滞的,所以我们总是想要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可是另一方面,「在路上」的感觉又会因为缺少实际的进展而变得不真实,有时候甚至会触发进一步的焦虑。
这本书里收录了这样一封信,是一个读者写给我的。他今年 28 岁,觉得自己很晚才醒悟,要努力奋斗,所以每天睡 6 个小时,没有周六周日,每次学习有所得的时候都很开心。不过每当学习效率低的时候,他就觉得沮丧,觉得自己又在浪费生命。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的目标遥遥无期,意志消沉的时候他甚至会想如果我就这样猝死了那也挺好,可以解脱了。有时候他又觉得自己这种放弃的心态真是弱爆了。
他这种焦虑,在年轻人中很常见。我在回信里,区分了三种努力。第一种努力,是追求目标的努力。这些真正努力的人,其实并不关心自己努力不努力的问题,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事情上,他们只想把事情做成。如果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比如马云,或者你们公司老板,肯定也很忙,可是他们不会用努力来形容自己。因为他们只为结果负责。所以他们的努力和他们所面对的情境是匹配的,努力是有现实的方向的,是和他们所追求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这么说,他们是在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形容的是他们与目标之间这种非常真实的关系。
第二种努力呢,是追求状态的努力。假如有些人,看到了前面那些努力的人成功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可是他会想:头悬梁锥刺股这事儿我会啊。也许他还听过一些类似「爱拼总会赢」之类的理论,于是他也开始努力,看各种书,听讲座,学习各种东西,可是对于努力能不能帮他达成目标,他心里是没底的。他需要的就是这种在路上的感觉。第一种努力和第二种努力的区别,是前者的努力和目标之间有确切的联系,而后者没有。
至于第三类的努力,可以叫做追求努力感觉的努力。这些人的努力,就是摆一个姿态,他们买很多书,从来不读;办健身卡,从来不去;做很多计划,从来不认真执行。永远想要更多,永远不会深入,而且,他们还很爱显摆,表现出自己很有知识的样子,恨不得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一种努力,实际上是指向人际关系的。他们并不真的想要努力,只是希望通过摆努力的 Pose ,来获得人群中的优越感,让别人对你另眼相看。第二种努力和第三种努力之间的区别,是前者有真的在努力,而后者没有。
所以,从追求目标的努力,到追求状态的努力,到追求感觉的努力,努力离它的真实含义越来越远了。我们可以理解,这样的努力有一个偏离的方向,从关注如何做好事情本身,到越来越偏向关注「努力」这个概念所带来的虚幻好处,这种虚幻的好处就是可以用于自我安慰,而努力这件事本身,却变得越来越不真实。
那怎么才能找到真正的目标,并真的努力呢?怎么才能回归到此时此地的真实呢?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从感受上,让专注本身产生的福流(flow)来引领自己。福流这个概念,是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哈利提出来的。他说,福流是人们在全情投入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忘我体验。在福流的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觉得一切活力畅通无阻,自己跟眼前的事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甚至忘记了时间。
为什么要让福流来引领自己呢?因为外在的努力是一种特别的强迫状态。当你需要强迫自己努力的时候,你其实是说自己并不真正喜欢这件事,而福流能够让人放弃这种强迫状态,让事情本身来引领我们做事的过程。如果只有高远的目标,并没有产生福流,那就说明我们努力的姿势也许不太对。
这是从感受上。从思维上,我提出的方法是区分什么是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什么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而不是盯着那些你控制不了的东西。我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
有学生问我:
「我有一个远大目标,希望能成为一个像我老师那样的科学家。可是当科学家需要先考 GRE ,要去国外读博士。读博士还要读很多文献,发很难的 paper 。回来还要能组建自己的实验室。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错,我的目标就功亏一篑。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焦虑。就觉得眼前的事很没意义,于是什么也不想做了。」
这个同学的焦虑,就在于想着太远的、无法控制的目标,而没有专注于能够控制的眼前的生活。而真实的努力,它背后的思维特点不是想着很远的东西。恰恰相反,它需要你盯着你能做的东西,而不要去想你做不了的东西。
最后真实的努力还需要从行动上,做自己能够着手做的事情,并把它们做成计划。我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我曾遇到过一个博士生。博士生毕业是有要求的,需要发一篇 SCI 文章才能毕业。他很焦虑,来向我咨询。我们就谈到了目标和计划。他说:
「老师你说得看起来有道理,但发表文章不是我能决定的。我既不知道实验数据是否理想,也不知道老板是否有空帮我改,更不知道编辑会持何种态度,我做计划有什么用呢?」
他说的是实情。这种不确定、不可控的感觉是一种很糟糕的感觉。很多人就是因为这种不确定的焦虑,才会陷入拖延的泥潭。这时候就需要计划了。因为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每个不可控的事情背后,都有它可控的成分在。比如,你不知道这次实验的数据是否理想,但你知道多做几次实验更可能获得理想数据。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研究灵感,但你知道多读几篇文献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研究灵感。你也不知道老板是否有时间帮你修改文章,但你知道多催他几次他更可能给你反馈。找出不可控的事情背后可控的部分,把这部分做成计划,这会让我们意识到,哪怕我们没法决定很多事,但我们仍然有很多事可做。计划的本质是「控制」,不是提供虚幻的希望。计划能够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现在能做的事情上。它会让人谦虚、节制、理性。有时候你完成得居然比你预想要好,你还会感恩。
所以,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回归到真实的努力,就需要在感受上,创造福流,让福流引领我们的行动。在思维上,区分什么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什么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并且在行动上,专注于我们能够控制的事,并把它做成计划。
好了,关于《幸福课:不完美人生解答书》的要点,我们就先分享到这儿了。
今天,针对年轻人的精神困惑和焦虑,我们讲了这本书中提到的两个方法:其中一个是培养成长型思维,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方法有 3 个:1. 面对一件棘手的事情时,把注意力放在你能获得成长上,而不是放在你会受到挫折上;2. 给自己制定一个犯错计划,比如规定自己每周需要犯 5 个错误,并总结你从这些错误中学到了什么;3. 用成长型的问题来代替僵固型的结论,比如当我们说「我不擅长这个」的时候,不如想想「我怎么才能有所提高呢?」。另外一个方法是在高远的目标和眼前的生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寻找平衡的方法也有 3 个:1. 找到那个能让我们产生福流,也就是我们愿意去全情投入的目标;2. 区分什么是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什么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别光盯着那些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3. 做自己能够着手做的事情,并把它们做成计划。
当然本书的内容还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有趣的要点,就等着你去发现了。
这本书叫《幸福课》,但其实这本书不像传统的积极心理学的科普书,因为,我并不想让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当这本书的主角,而想让我与读者的对话成为这本书的主角。所以除了心理学知识,我在这本书里还放了 10 封读者的真实来信和我的回答。这些来信都反映的是当代年轻人真实的心理困惑,而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心理学知识和真实生活的理解,有了更多的认识。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书,也不是「我说的都对」的科普书,而是离你很近的、真实而亲切的生活书。
好了,我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就到这儿了。我所讲述的内容是基于 2017 年 6 月由磨铁的黑天鹅图书心理馆出版的《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整理而成。希望我的解读能帮你更理解这本书。
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备案号:YX11b7YgVa0
第3个回答  2022-03-01
20多岁的男人该先赚钱最重要,结婚找对象可以往后放一放,先事业后家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