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强人的哲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尼采说:人是应该被超越的。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被誉为精神分析领域最适合自救的书,但是这本书的英文名却是《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生活的意义》。我倒是觉得《自卑与超越》这个译名更有灵性,因为这本书阐释的方法论基本上就是自卑者如何超越自己的。

本书的前三章阐述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后面的内容在我看来是对前三章的补充所以就没有仔细看,下面我来具体讲讲这套方法论。

太长不看: 阿德勒认为,自卑者的一切问题在于由于各种原因,追求了错误的优越感目标。如果我们能够把优越感目标和人生的三大任务结合起来,真心实意地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能完成对自卑的超越 。

人生的三大任务

阿德勒认为,人要想生存,必然会受到三大约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我们每个人对于生活的认知。

第一种约束是,我们都居住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我们要想繁衍生息,就必须在身心上面有所发展。对人类生存状况的解答,界定了什么对我们而言是值得追求的。

第二种约束是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我们不是唯一的人类,必须生活在群体中。如果我们想延续个人的生命以及全人类的命脉,就必须和他人合作。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大部分的情感与心理。

第三种约束是,我们生活在两性的世界里。我们的基因想要传递下来,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界定的是我们对爱情和婚姻,以及其他两性关系的态度和做法。

这三种约束也为我们的人生设置出了三大任务:在有限的资源环境内,人类该做点什么,才能生存下来?在群体中如何定位自己,才能和他人合作以互惠互利?如何调整自己,才能适应两性关系?

每个人完成这三个任务的方式,也就深刻而准确地揭示出其对生命意义的认知。

社会感

一个成功完成了三大任务的人,会用自己的行动验证,生命的意义,在于关心他人并协同合作。他做的任何事,都以人类的利益为导向。

那么个人又被置于何处呢?

阿德勒指出,如果一个人找到了正确的生命意义,他就会努力塑造出最好的自己,让自己具备达到目标的素质和能力,当目标确立以后,个人的自我培养也开始了。假以时日,他会有能力完成三大任务,由此全面地完善自己。

拿婚姻作为例子,如果我们重视伴侣的利益,如果我们真心希望伴侣拥有美好舒适的日子,我们自然会尽可能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这种素质。

找到正确意义的人,信奉生命的意义在于造福人类,会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兴趣,并关怀他人。

社会兴趣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和在群体中所愿承担的责任。一个人的社会兴趣越高,自卑感就越低。

但是社会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

童年和人格的形成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人的孩提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即使是婴幼儿,也会努力去确认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处境。他们会感受环境对自己的期待,以此形成对自己的期待,这对他们的认知造成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从此以后,世界在他们眼里就被放进了这个固定的认知框架中,他们会先从主观角度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解释,然后将其转化为知识和经验,而这解释必然符合早年对生命意义的原始解释。

对童年境遇的不同解释,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对不快乐的童年,在不同意义下的解读天差地别。一个童年不幸的人可能认为过去的不幸可以在未来得到弥补,他相信他必须努力改变不幸的状况,确保他的孩子生活得更好;另一个人可能觉得,既然生活对他不够友好,他又何必那么善良?还有一些人干脆把不幸的童年当成借口,他们会这样想,既然生活对我这么残忍,那我做什么都理所应当。

阿德勒尖锐地指出, 经历本身并不能导致成功或失败。我们的不幸并不能带来痛苦,我们痛苦的,是对经历的解释。决定生命意义的,不是我们所处的境遇,而是我们如何理解这些境遇,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取决于这被赋予的意义。

当然,童年的某些境遇,比如身体缺陷、溺爱、忽略等等,很容易衍生出极端错误的意义。那些遭受失败的人,大多数都有过不幸的经历,如何解释这些不幸,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合作的意义

唯一可以改善人格的途径,在于培养一个人以更加合作,更有勇气的态度面对生活,合作,是唯一能够杜绝培养出神经症人格的措施。人必须在合作里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与同伴相处的方式。

童年的不幸境遇会导致社会兴趣的缺失,这是灾难的预兆。他们会曲解生命的意义,进而不再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独立性。然后,以羸弱的姿态进入社会。

但这并不是我们责怪他们成年后所犯错误的理由。我们能做的,是在他认识到这种曲解所造成后果的时候,及时帮助他纠正。只有当一个人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的时候,他才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并取得成功。

如果一个人得到了有效的帮助并且成功摆脱了曲解,他们会说:“ 我必须要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是我的任务,我有能力去实现。我是自己行动的主人,只有我才能决定该尝试什么,摒弃什么。 ”如果保持独立性的同时还能以合作的姿态面对生活,人类文明的进步将永无止境。

精神与肉体

精神的作用在于能预见行动的方向,为肉体设定行动的目标。

什么叫行动?肉体胡乱做出的随机动作,不是行动,行动需要有个目标。精神的意义就在于决定行动的目标,起到指挥驱动的作用。但精神对肉体的支配和指导,仅限于肉体本身所具备的能力范围之内,或者经过训练提升后的能力范围之内。比如说挟泰山而超北海,这肯定是肉体无法达成的,除非通过某种方法克服肉体的局限性。同时,肉体是行动的具体执行者,也会反作用于精神。

从一个人呱呱落地到寿终正寝,肉体和精神互相作用,紧密合作,俨然一对不可分割的伙伴。精神能调动肉体所有的潜能,肉体所做的每个动作也都有精神的烙印。我们的目的,就是 通过我们所做出的行动,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且对此做出评价,进而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目标。

人类行动的阶段性目标不尽相同,但根本目标却是相同的,都指向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精神会将对安全感的渴求转化为具体的事物,由此定位方向,找到方法。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选错方向,但即使是错误的,也是行动所必须的前提。 现实中精神所选的方向可能是灾难性的,精神错误地认为这就是最有利的。由此可以说,一切精神问题都是精神对形势判断错误,导致选择出现了偏差。

比如说偷盗这种行为,偷盗,就是将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这个行动的目的是让自己更富有,通过获得更多的钱财来获得安全感。因此,偷盗本身的起因就是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缺失感。接下来,分析偷盗者本身所处的环境,是什么导致了他的贫困和缺失?最后,看他有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消除贫困和缺失感。对于偷盗者本身而言,他的行动目标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他采取了偷盗这种方式去实现目标。

一个人的认知在6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尽管这些在成年后也可能改变,但前提一定是先改变了童年的错误认知。如果可以的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都会发生改变,以和新的认知相符合。

如果肉体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面对挑战很难达标,通常会造成心理包袱。因此,肉体上有缺陷的孩子,心理上要比正常孩子经历更多的阻碍。对他们来说,用精神来影响、支配以及管理肉体将会是更加艰难的事情。他们的精神必须更专注更强烈,才能和健康的孩子取得一样的成就。他们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肉体的缺陷和缺陷带来的不便上面,自然不会有富裕的精力去关心别人,也不会培养自己的社会兴趣和合作能力了。

不过可喜的是,肉体缺陷纵然会带来诸多限制,但并非不可扭转的宿命。如果能够动用精神找到弥补肉体缺陷不足的方法,他们也可以和健康的孩子取得一样的成就。甚至于,不尽人意的肉体会变成优势之源,会促使他们取得更高的成就。

只有渴望对整个社会做出贡献,彻底摒弃自我中心的孩子,才能正确地引导自己去补偿缺憾。如果这个孩子仅仅渴望消除自己的困难,那么他仍会落后他人。但如果他心中有一个为之努力的目标,而且在达成目标以后带来的成就和满足感能让他充满力量,那么他便能在任何困难面前一直保持勇气。

情绪的作用

阿德勒认为,情绪与个人目标是一致的。比如焦虑不是由于性压抑或者难产导致的,焦虑是习惯于父母陪伴的孩子用来控制父母的武器。愤怒也是如此。

比如现在有个妈妈正在怒气冲冲地骂她的女儿。这时候来了个电话,妈妈一看是女儿的小学老师,马上就和颜悦色地和老师说话。五分钟后放下电话,妈妈又接着对女儿发火。你看,如果怒气是不可遏制的,那妈妈变脸为什么那么快?她并非是遏制不了怒气。她是把发怒当做控制别人的手段。

同样的,快乐与悲伤,这些正面或负面的情绪,都与个体的生活方式相吻合,也都是一种获得控制感的方法而已。

这里阿德勒想告诉我们的是, 一个人的情绪一定是与他的目标一致的,所以不存在情绪控制不住的问题,情绪问题都是目标的错误而已。

自卑情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对自己的处境不完全满意。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 我们会努力改善目前的境况,去克服自卑感 ,这也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假如我们没有信心,或者不认为付出努力就可以改变,那么所采取的行动也就不会让自己改善。因为我们的目标依然是“藐视困难”而不是改善境况,我们依然不现实地自我催眠,以让自己保持优越感。但这样并不会改变自己的自卑感,反而会让我们的自卑感不断积累。每走一步,都是向自欺欺人的深渊迈进,所承受的压力和积累的问题也就会更多。

所谓自卑情结,就是当问题出现时,个体无法恰当的适应和应对,并且坚信自己一定没办法解决,并特意强调自己的无能为力。从此定义可以看出,愤怒,眼泪,以及找借口都是自卑的表现。

自卑会带来压力,个体需要通过补偿行为获得优越感,但并不能解决问题。

但是, 自卑情结并不完全是绝对负面的心理现象, 有时它反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比如人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希望为未来做出充足的准备,这促进了科学的产生。科学就是人类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处境,为了了解世界,为了能与之合作而付出努力的结果。人类文化就是建立在自卑感之上的产物。

人生充满了无尽的挑战,这是我们的幸运。人类将永远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我们总能发现或创造新问题,制造合作和奉献的机会。

但这一切对于神经症患者而言,这种发展早就停滞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治标不治本,因此他们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而正常人,能够面对新的问题,会兼顾社会感和自我需要,勇敢而独立前行,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优越感目标

对每个人来说,优越感目标充满个人色彩。它取决于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并不是说说而已。

人们表达优越感的方式并不十分直接,相反,他们的表达方式通常很模糊。因此,我们必须从他的生活方式里猜测他们的目标。

一旦优越感目标被具体化,相应的生活方式就产生了。一个人的习惯和特质,都要为此目标服务,严丝合缝无法挑剔。

假如一个人有偏头疼,他的头疼给他带来了很多方便。他可以借此逃避社交,也可以借此控制别人,屡试不爽。我们不可能让他放弃的,即使用某些手段治好了他的头疼,他也会出现其他症状来继续追求他的目标。

他们为达到目标的行为简直正确得无可挑剔,问题正在于他们的具体目标。如果转变目标,他们会有和新目标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追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类的目标,但我们应该追求正确的优越感目标。真正解决问题并掌控人生的人,是在奋进中为他人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勇敢前行,并惠及他人。只要优越感目标一直和社会兴趣齐头并进,那么在方向上就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方法论总结

阿德勒认为, 自卑者的一切问题在于由于各种原因,追求了错误的优越感目标。如果我们能够把优越感目标和人生的三大任务结合起来,真心实意地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能完成对自卑的超越。

自卑本是促进进步的力量,可太多人将之变成了逃避的借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