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的故事

中国的抗日英雄

琳琅故事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07
抗日英雄的英雄事例

抗日英烈之戴安澜将军

1904年生,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幼年曾就读于私塾和公学,1925年1月入黄浦军校第三期,次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卓越晋升为第八十九师副师长兼第三十一集团军干部训练教育长。1939年升第二百师师长,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援缅军)。同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在东瓜战役中,他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孤军奋战,击毙敌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美国官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4月24日,戴安澜所部在奉命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随从副官受伤,一名卫士牺牲。战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

由于日军迂回包抄,戴安澜所部陷入日军重围。同年5月16日在奉命撤退的途中,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戴安澜亲临前线指挥。激战两天后,全师伤亡惨重,戴安澜胸腹两处中弹,还是突出重围。在多雨的山林中。戴安澜的伤口感染恶化,5月26日行至孟关(即茅邦)时,以身殉国,终年38岁。

戴安澜去世后,全师悲恸万分,他们含着泪砍伐树木,制成一口棺木,将将军的遗体入殓,并由所部五九八团虎榇回国。在郑庭芨的带领下,该部于6月2日冲破日军最后一道防线,于6月27日到达云南腾冲。在滇缅边界,一位老华侨得知戴安澜将军去世的噩耗后,专程赶到部队,将一口为自己准备的楠木棺材献出,以供戴将军成殓。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由国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祭,全国各地的各界代表以及当地军民一万余人参加了公祭仪式。李济深在悼词中说道:“戴故师长为国殉职,其身虽死,精神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也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职给予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
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在送的挽词中写道:
黄浦之英,
民族之魂。

会后,戴安澜的灵柩暂厝于全州。1943年的秋天,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他的故里---安徽芜湖市赭山公园的小赭山南麓。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在戴安澜去世后,向他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罗斯福在签署颁发勋章的命令中写道:“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在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国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同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抗日英烈之佟麟阁将军
佟麟阁(1892—1937),河北高阳人,中国抗日英雄。

出生于农民家庭。1908年,在高阳县衙任缮写员。1912年,投笔从戎,参加冯玉祥部队。1914年,任冯部陆军第十六混成旅一团三营连长,驻陕西。1915年,入四川,后转战驻扎河北、江西、陕西、河南等地。曾任陆军第十一师步兵二十一旅旅长、陆军三十师师长。1925年,任冯部国民军第一师师长。1926年,兼任陇南镇守使。同年夏,率部参加与直鲁联军张宗昌等部在南口的战役。1927年6月,冯部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他率部出潼关进河南。后冯部并入国民党军队,随军北伐,进攻平津等地。1929年,蒋介石编遣部队,排除异己,他退伍回乡。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反对蒋介石。失败后冯余部改编为二十九军,宋哲元任军长,他任副军长。

1933年初,日军进逼热河,二十九军奉命调至长城一带迎敌,他参加了长城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长城抗战失败后,回驻张家口,兼任张家口警备司令。同年5月,日军进逼华北,冯玉祥响应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号召,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省抗日同盟军,冯被推举为总司令,他任察哈尔省代主席兼第一军军长。与方振武等部配合作战,收复宝昌、多伦等地。8月,抗日同盟军失败,被迫撤销,改任张家口公安管理处处长,一度到北京香山隐居,消愁度日,等待时机报效祖国。1937年初,应冯治安、赵登禹等人邀请,出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官教导团教育长、军训团团长。在军训团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日本不断侵逼我国,是我们的仇敌。抗日保国是军人的天职……我个人一定和大家一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斗,为国家的荣誉而献身。”

七·七事变</a>爆发后,主张奋起抗战,反对对日妥协。立即由北京赴南苑驻军指挥部,召开全体将校会议,痛陈时局利害,他说:“国家多难,军人应马革裹尸,惟以死报国”。7月13日,与二十九军诸将领联名通电全国。7月27日是佟夫人生日,夫人电请他赶回北京家中,他复电:“国家多难,军务紧急,大丈夫应效马援,用马革裹尸还乡,家中事拜托你了,要孝敬好父母,教育好子女。”7月28日拂晓,日军集中机械化部队,与空军联合,向北平南苑、西苑、北苑发起全线进攻。日军第二十师团主力与华北驻屯军一部,在40架飞机配合下,从东南两面向南苑阵地进攻时,他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督战。由于敌机猛烈轰炸,部队联系中断,当他得知军部已下达南苑部队立即撤回城内的命令时,即决定到大红门附近掩护收容,阻止无秩序的后撤,亲自在掩护阵地指挥。下午一时许,各部队撤退完毕,他自带卫兵向城内撤退时突与日军遭遇。在身陷重围,腿部中弹负伤后,仍激励官兵坚持战斗,奋勇杀敌,指挥大家转移。不幸又遭日机轰炸,弹片击中头部,伤势加重,当日壮烈殉国。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追认他为陆军上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北平市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在抗日战争中最早牺牲的高级将领,把北平南沟沿改为佟麟阁路。1946年7月28日,北平市政府将其遗骨移葬于香山风景区南的兰涧沟山坡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8月7日,中共北京市委发出通知,追认其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北京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佟麟阁将军墓。
第2个回答  2009-04-07
1987年冬天,一位从事战争史研究的日本女学者林郁,从日本东京来到黑龙江省佳木斯,亲自去梧桐河察看了赵尚志牺牲的地方。在哈尔滨期间,她采访了抗联老战士李敏。李敏向她讲述了曾多次到长春般若寺寻找赵尚志头颅的经过。她对林郁说:“能否请您协助找一找赵尚志将军的头颅?我们知道,日本特务杀害了他,把他的头送到了长春,据说,关东军的医务官把它泡在福尔马林药水里,转送到了日本……”

林郁女士回到日本后,采访了谋杀赵尚志的执行者东城政雄。林郁女士写到:东城虽然已经 76岁,记忆力却相当好。他严肃地说:我现在深深地反省着自己,策划并实施了谋杀赵尚志计划的是我。他说希望能把赵尚志的头颅送回北方———那是赵尚志为了解放而献出生命的地方。

就这样,随着采访和拍摄的不断深入,赵尚志牺牲前后的各个细节我们基本理清,同时几位抗联将领的家乡镜头也已陆续拍摄完毕。

东城把英雄人头送回长春

在采访抗联老战士的查阅史料过程中,我们得知:1945年 10月 2日,当年的抗联领导人之一周保中来到战后的长春,即向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提出寻找杨靖宇、赵尚志、陈翰章头颅的要求。

可是,当苏军对所有可能隐匿安放杨靖宇、赵尚志头颅的地下室、军用仓库、秘密档案室一一搜索后,并没有找到这几位烈士的头颅。1948年 3月初,我地下党在占领的长春医学院的一间地下室里发现了三个大玻璃瓶子,其中有抗联将领杨靖宇、陈翰章的头颅,但赵尚志的头颅仍杳无踪迹。有关赵尚志头颅的下落,众说纷坛,为了寻找这颗头颅,当年还牺牲了两个地下党,这是赵尚志的妹妹赵尚文亲口对我们说的。

建国以后,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党史研究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及抗联老战士,一直都在努力地寻找赵尚志烈士的头颅,他们曾多次去长春般若寺寻找赵尚志头颅,都没有结果。

重走抗联路寻访健在的抗联老战士

2004年,对我本人和摄制组全体人员来讲,是在紧张忙碌之中的渡过的,然而,最值得纪念和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在拍摄东北抗日联军题材的文献纪录片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史学界乃至全国为之轰动的大事———我们发现并找到了失踪 62年的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的头颅。时间虽已过去半年,但作为该片的总编导,我对当时从发现到逞送国家权威机关最后鉴定的每一个细节,至今仍记忆犹新,令人难以忘怀……

两年前,我与沈阳军区政治部军旅作家姜宝才同志商议策划,欲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也就是 2005年,推出一部反映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文献片来。此后,我与中央电视台有关部门的领导进行了沟通,我们很快邀请了具有 20多年新闻工作经验的记者李俊杰及摄影师张放等加盟,使我们的摄制队伍达到了最佳组合。

重走抗联之路,寻访健在的抗联老战士,让抗联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以告慰牺牲英烈们的愿望成了摄制组全体成员共识。

现已 99岁高龄的抗联老战士、当年担任中共宁安县委书记的田仲樵老人,在哈尔滨的一家医院里一边打着吊瓶,一边向我们讲述:她为保全更多的抗联领导不致被捕枪杀,巧妙设计并借敌之手,杀掉了在我党内身居高位但已叛变投敌的自己的丈夫……。就是这位当年的女英雄,亲赴南满抗日游击队驻地,与杨靖宇将军接过头;也就是这位女英雄在抗日斗争艰苦的岁月里,与赵尚志、周保中等将军们谋划过发动群众粉碎日伪集团屯并户、支援抗联的大事。

88岁高龄的原黑龙江省省长、抗联老战士陈雷身患重病,说话困难,但仍冲着我们的采访镜头以谢谢”二字代表了老抗联战士的全部心声。夫人李敏女士也是抗联老战士,和我们谈起战争岁月,尤其是对当年战斗场面、根据地老区人民支援抗联部队、赵尚志将军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和抗联将士们可歌可泣英雄业绩等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多年来,她不顾自己的高龄,不仅亲自下去走访、搜集、整理抗联史料,而且为了教育后人,亲自发起组织了“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坚持上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军营等巡回演出,向人们讲述当年抗联英雄们可歌可泣、英勇奋斗的事迹,宣场爱国主义精神。

在采访拍摄赵尚志将军纪录片中,我心中受到巨大震撼的莫过于赵尚志将军“虽九死而不悔”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死也要死在祖国,死也要死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这是赵尚志生前在当时的苏联境内说的一句话,抗日战将、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跃然在我眼前。

原中纪委副书记、抗联老战士韩光老人也曾对我们觉悟地讲道:“都已经到了 1942年了,赵尚志不应该死啊!”老人家的感叹是发自内心的,因为韩光老人与赵尚志、杨靖宇等这些抗联将领们的生死情谊是永远也割舍不断的。当年曾以“小孟”的化名担当省委巡视员的韩光,时常是冒着生命危险,奔波于中共满洲省委驻地哈尔滨以及南满、北满抗日根据地之间,巡视工作和传递情报。当我们采访老人的同时,提出请老人家为我们题写片名,老人家欣起提笔。

日本老兵供述谋害赵尚志全过程

在查阅日伪档案史料过程中,我们了解到: 1954年 6月,作为抚顺战犯管理所舍监号 353号的日本战犯东城政雄首次交待自己参与谋杀赵尚志的经过,并附有揭发原伪兴山警察署长田井久二郎罪行的书面材料。两年后,田井久二郎也提交了《赵尚志将军谋杀事件供述书》,坦白交待了谋杀越尚志的全部过程,“我身为署长,应负命令指挥责任,因为谋杀赵尚志有功,而取得了奖状和勋章,我承认全部事实,向中国人民谢罪……”。

东城政雄提交的忏悔书中这样写道: 1942年 2月 12日晚上举行了庆功宴会。第二天早晨,用汽车把赵尚志的遗体运到佳木斯警务厅了。又过了几天,县里给田井署长的来电话说:“为了写好给中央的报告书,请你到县里来一趟。”这就是说,写给中央的报告,是由县警察署长、特务股长、省警察股长、特务股长合议写出,我起草的报告书就没用。可过了一周,我接到省里一个电话:“带着赵尚志的首级,马上乘飞机到新京的治安部警备司来!”在佳木斯飞机场,起草报告的几个人把报告书和装着赵尚志头颅的白木箱交给了我。到新京后,伪满治安部大臣于芷山接见了我。后来听说,赵将军的头颅,被埋到新京市内的护国般若寺里。

英雄头骨见天日

挖掘出土,几经鉴定后———

迫不及待挖出英雄头骨

当天晚上,宝才和俊杰在电话里还分别讲到了白天在寻找过程中的一段插曲……

他们在僧人的带领下,在林中山坡里绕来绕去,据释果慈讲,头颅埋葬地,那凸出的小土堆高度面积,也只是洗脸盆一般大小,天公作美,一场小雨也会把这处于山坡的小土堆冲毁而且痕迹荡然无存。

当大家正想动手挖土时,释果慈却阻拦说,要择日起坟。大家的表情顿时由激动转为凝重,赵尚志的亲属问姜宝才怎么办,宝才灵机一动说:这样吧,一天没吃饭了,先去吃饭吧!

随即,他们一行人又返回了市内般若寺附近的一家斋店,吃了斋饭后,将释果慈送回了般若寺,在寺院门前,李敏、姜宝才、李俊杰、李龙等踌躇一会儿,大家都有些心神不定,似乎都有了一种感觉,姜宝才提出立即返回净月潭,大家一拍即合,重返山上。

像执行一次战斗任务一样,大家火速地返回了郊外的净月潭山中,又迅速地找到了头颅埋葬地。姜宝才、李俊杰和赵尚志亲属等人起灵,李敏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很快他们将那颗头颅起出,并精心地放进箱子里,然后用透明胶带封住。

赵尚志亲属当场决定,暂时先把这颗头颅带回家中保管,待日后作进一步鉴定。

炎虚法师保住英雄颅骨

为了进一步核实、鉴别这颗神秘头颅,我们几路人马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查阅档案、寻访当事人的工作。有关资料中这样记载:

日本关东军准备将赵尚志的头颅公开示众,然后密封保存,与杨靖宇、陈翰章等烈士的头颅一样,伺机送往日本,以炫耀武力占据中国东北的赫赫战果。由于赵尚志的头颅在没进行药物浸泡之前就发生变化,保存已不可能。所以,经于芷山请示关东军司令部,决定将赵尚志的头颅焚烧灭迹。

就在准备焚烧时,有一位僧人及时赶到了。他就是炎虚法师,是长春市般若寺的主持,当年在伪满新京德高望重。由于当时的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信奉佛教,多次去般若寺拜见过这位僧人,所以,当炎虚法师听说抗日捐躯的赵尚志烈士的头颅将要焚烧时,便亲自出面请求将赵尚志的这颗头颅掩埋在般若寺内。关东军最高司令官居然对炎虚法师的要求破例允许了。

英雄颅骨得到最后鉴定

6月 20日,具有多年考古和医学工作经验的李龙、李明兄弟十分欣喜地说出了:这就是我舅舅赵尚志。就在这一天初步的鉴定结果出来了。

黑龙江省脊椎动物专家兼文物鉴定专家魏正一先生特意从黑龙江嘉荫县的恐龙考古现场赶回哈尔滨。他以一个科学家的严谨态度 ,向大家公布了鉴定结果 :除牙床稍残 ,牙齿脱落外 ,基本完整 ,下颌骨缺口。从头颅的矢状缝、基底缝完全愈合,冠状缝和人字缝基本愈合,蝶顶缝、蝶颞缝愈合很差这些特征来看,估计死亡年龄在 28-40岁之间。从额骨较明显向后倾斜、弧度均匀、眉弓发达、眶上缘较厚、枕骨大孔较大、枕外隆突发达等特征看,其性别为男性。从颅骨的颜色、石化程度、风化程度等综合特征观察,其死亡和埋葬时间,超过 10年,估计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不到亚化石程度。

在左眼眶下部和左颧骨内侧有硬化,为死者生前受伤并几年自我修复所致。在左眼下部,鼻骨左侧,也有一处数毫米直径的近圆形痕迹,可能亦为生前受伤所致。此外,颅顶有近期伤疤数处,可能为挖掘时利器造成。

第二天公安刑侦部门的法医进行了医学鉴定。他们是专门从事刑事案件侦破的权威。他们在不知道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进行一种解开历史谜团的“侦破”。

2004年 6月 21日,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常的日子,但对我们来讲却是企盼和焦灼相融,欣喜和惊愕共存的一天!

法医的结论终于出来了———头颅:男性;年龄:35岁至 40岁;身高 1.62米(误差范围 5厘米);埋葬时间数十年,至少在 10年以上……

赵尚志的妹妹赵尚文哭了,抗联老战士李敏也哭了……不!准确地说,大家在笑,因为这是一种最大的喜悦。引证古人的话这也算是红白喜事,把失踪了 62年的亲人头颅找回来了,能说不是一桩天大的喜事吗?我们护送头颅赶往北京公安部物检鉴定中心为头颅作最后鉴定,鉴定结果也与黑龙江省有关专家的鉴定吻合。

挖掘出土

转眼间到了 2004年的五月中旬,姜宝才、李俊杰等人从河南确山杨靖宇的家乡返回北京,与我率领的另一路摄制小组在北京会合,他们又共同讨论了下一步拍摄计划和路线。我首先提出了还得重返吉林和黑龙江,因为春夏的镜头需要拍一些,尤其长春般若寺里,要里里外外多拍一些画面,因为在那里发生的故事太多,否则解说词的时间不够长。这样,五月下旬我们几位再次分手,我去了山西,姜宝才、李俊杰等人又返回了东北。

2004年 6月 1日是全国的少年儿童幸福地欢度自己节日的时候,我接到了姜宝才从长春打来的电话,急促的声音中,我渐渐地听清了事情的原委。

姜宝才告诉我,在长春般若寺采访过程中,从一位僧人的口中得知 5月 31日寺院在施工中,意外挖出一颗头颅,而且头颅在出土的当天被当做无名的头颅,被埋在远离城市的深山里。

听到此,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震惊!因为我们拍摄采访寺院的目的就是要述说赵尚志头颅之谜,是奇迹发生,还是一种巧合?因为手机信号不好,在电话里我只好说晚上我们再通电话。晚上,我从拍摄现场赶回住处,迅速用座机拨通了姜宝才的电话。也许这也可以称得上英雄所见略同吧,在电话中我们制定出这样一个方案:宁可信其有而不能轻易放弃!我在电话中向宝才强调,改变原来方案,从现在起,你和俊杰等人什么事都不要做了,立即跟踪寻访这颗头颅下落!

我又拨通了哈尔滨抗联老战士李敏家的电话。在此之前,按我们事先商定好的,宝才已和李敏以及赵尚志的亲属都联系上了。大家在惊叹之余的共同想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弄清这颗头颅的谜团。

6月 2日,李敏亲自率领赵尚志亲属等一行五人从哈尔滨赶到长春。与姜宝才、李俊杰等人会合。在此之前姜宝才已和寺院僧人做了大量工作,并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风尘仆仆的李敏还拿出自己当年的照片和回忆文章给寺院中释果慈等人看。之后在僧人的带领下,寻找头颅的一行人驱车前往埋葬头颅地点———长春净月潭。

在头颅取得最终鉴定结果的时候,我们这部《英雄不死》文献片的拍摄工作也近尾声。这时,我与姜宝才、李俊杰研究,愈发感到我们还缺少点什么。对!在国内我们还没有找到当年阴谋杀害赵尚志的凶手田井久二郎与东城政雄的照片以及相关的资料,而要想得到这些相关的材料,首先要找到当年曾采访过东城政雄的日本女记者林郁。于是作为总编导的我再次负起重任,决定去日本采访。
第3个回答  2009-04-08
抗日英雄:从1931年那个刻骨铭心的“九·一八”,一直到“对日寇最后一战”的1945年,在这场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战争中,为着民族大义与救亡真理,前仆后继,舍身忘死,无私奉献的人。
他们的表现可概括为:大勇,大智,大义,大仁!

周处杀蛟用的是匕首,可是这人当年却是赤手空拳毙死虎,不是武松却似武松,冯玉祥书赠“打虎将军”。但历史铭记他的英名,还是“大刀将军赵登禹”———1933年长城抗日,亲率"大刀敢死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国难当头,义无反顾,狭路相逢勇者胜!
就此,平型关大捷打扫战场时,人们看见八路军115师连长曾贤生,一手紧握刺刀,一手捂着小腹,虽已气绝身亡,却仍不倒屹立。
就此,新四军第16旅政委廖海涛,率部直袭南京麒麟门,再攻雨花台、中华门,震撼敌军。
就此,1944年桂林保卫战之后,日军战报哀叹:“漓江之水为敌我两军之血染之为赤,此役为所历之最惨烈,并非在于规模,而在于敌军之勇猛。”
就此,1938年5月,当时装备落后的中国空军,却冒死派出两架飞机,径直飞入日本领空,在长崎诸岛成功投下了14万份《告日本人民书》,打了一场漂亮的心理战。
当年抗日英雄之勇,还不光表现在战场上。
古有关羽刮骨疗伤,抗日中,晋察冀军区独立4团副团长田同春,为杀敌不让截肢,也硬是裸着臂膀,让白求恩一刀一刀地刮去长蛆腐肉。
古有神农亲尝百草,抗日中,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杜伯华,为自制紧缺药物,也总是亲自试服,终至因此中毒,在新婚前一天倒下。
还有1935年冬,为着当局的不抵抗,爱国志士续范亭在南京中山陵前,用匕首剖腹明志……
勇哉,英雄。

有勇,还得有谋。
正所谓“用兵之道,智居首,勇力其次。”而《墨子》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
八年抗日,中国人民正是以民族之志气,激发出无穷智力,创出全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正面、敌后“双战场”奇观,让日寇身陷人民战争之汪洋大海,这本身就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奇观连连的战场,英雄辈出的年代……
青蛙也能打鬼子,信吗?
在八路军太岳军区,38团团长蔡爱卿就这么干过。
为了让炮楼鬼子昼夜不宁,他领着战士下田抓了一大堆青蛙,绝的是在每只青蛙嘴里塞花椒,送到炮楼下,呱呱叫得那个欢。
也就在他游击的沁源,光是地雷战,就有“子母雷”、在河里埋的“水雷”、在树上挂的“半空雷”,还有家中箱柜坛坛罐罐内的“看家雷”……炸得敌人魂飞魄散。
1945年《解放日报》社论称:“模范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而在冀中军区交河大队长黄立荣那儿,什么“张嘴等食”、“卡头战”,什么“羊拉屎”,打的就是诱敌深入、伏击杀敌。
而在抗日名将傅作义那儿,1933年长城抗日的近战、夜战、白刃战,1936年绥远抗日的奇袭战,1939年绥西抗日的阻击战、偷袭战,用兵真如神。
还有如当年曹操官渡之战,张自忠将军派出奇兵夜袭敌巢,一举“襄东大捷”。
还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孙立人将军,远征缅甸,面对曾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18师团,以敌常用之“快速切入、两翼冲击”战术反制对手,打得倭寇师团长连连哀叹。
还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彭德怀、左权,百团大战,5000里旷野上百余团兵力协同动作如一人,令敌惊呼“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骄傲自负的美国将军麦克阿瑟也盛赞为“天才的指挥官打出的天才的战役!”
……
这当然不是巧合———
1940年云岭抗敌,新四军军长叶挺,凭着地利设伏,仅以200兵力,击退日军3000。
1938年临汾作战,八路军总司令朱德,靠着灵活机动,也以200兵力,吸引日军3天。
如此敢于险中取胜,一个是为保根据地民众安全,一个是为保数十万军民转移。
正是胸怀家国的“大志”,激发出他们超群绝伦的“大智”。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抗日英雄中,还有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这一群———
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八路军主力转移而英勇跳崖;“八女投江”,为掩护抗联大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杨靖宇,忍饥受冻孤身战斗至死,当敌人剖开他的胃,里面全是树皮草根与棉絮;赵一曼,鞭打竹签昼夜提审逾月,当严刑拷打得连敌人都战栗了,始终坚口不吐一字……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视死如归;是什么,让他们这般宁死不屈?
是义,舍生而取义,“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这义,就是国家民族之“大义”。“义之所在,必亟为之。”所以哪怕再难,八路军山东军区守崮英雄连93人,“每人每天只喝两茶缸水”(1944年1月17日《解放日报》),仍然在炸弹炮弹瓦斯弹下坚守半月;所以哪怕再痛,“右臂摔断了……满脸淌汗……内衣被鲜血染红湿透”,周恩来却仍“伏案用左手拿笔批改文件”(柯棣华语);所以哪怕再累,我胶东区行政公署主任王文积劳成疾,仍鞠躬尽瘁在岗而殁;所以哪怕再饿,马本斋的老母亲面对敌人的威逼,硬就是绝食7天活活饿死,也不愿写信劝子赶快投降……
“义之所在,天下赴之。”于是,便有了张学良、杨虎城的“西安事变”,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惜“犯上”;有了“剿共先锋”卫立煌,抗日中批拨百万枪弹给八路军,百团大战主动出兵配合,终至被当局革去上将军衔而不悔。于是,便有了东江纵队交通情报员李淑桓“一家八口上前线”,有了新四军六支队“谢家兄弟三烈士”牺牲后,谢家老母转告彭雪枫:四个孙子长大了,再上战场打日寇……
“义之所在,不顾其利。”记得吗,三五九旅南泥湾,当初最大的困难,其实不在于没房没粮没工具,而是英雄部队统一思想服从大局;知道吗,东北抗联赵尚志,第一次被“左”倾“开除党籍”之后,他更名投军继续抗日,虽是当一名马夫,但“只要抗日,做什么都行”,而当第二次因奸细挑拨被“永远开除”党籍之后,他依然一腔热血,“死也要死在东北战场”……
义,是一种英雄气节———抗日名将吉鸿昌怒斥洋奴,胸挂木牌“中国人”,昂然上美国街头。
义,是一股英雄精神———八百壮士谢晋元死守四行,孤军升起一面旗,昼夜飘扬在“孤岛”。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为英雄。

英雄,当然也是有感情的。《礼记》曰:“仁者,义之本也。”所谓“仁者,爱人”,英雄大爱。
一起假装开店侦察敌情,又一起被日本宪兵队抓捕入狱同屋受刑……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地下党员李白和裘慧英,生死与共、伉俪情深;卢沟桥血战前夕,决心死战的佟麟阁,百忙之中不忘取下贴身项链,托人转交爱妻———英雄,也有爱情。
惊闻虎将叶成焕牺牲,当初不打麻醉就开刀的铮铮铁汉刘伯承,也不禁直扑担架抱躯大恸;亲睹将士在残酷肉搏中一批批倒下,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上将张自忠,也不禁潸然泪下,“为历百战中惟一之惨泪”———英雄,也会痛哭。
战死沙场了,临终前,赵登禹念念不忘,“我死没什么,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惊慌。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英勇就义了,遗书上,赵一曼句句深情,“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英雄,也念亲情。
虽肚裂肠出,又被日寇狠踹一脚,奄奄一息的赵尚志仍怒目圆睁斥敌寇:“混……蛋”;抗日还没打响,却有日寇恐吓劝降,马占山勃然大怒拍案起:“妈个巴子,想要黑龙江,拿血来换!”———英雄,也会“骂娘”。
山本队长气急败坏写来恐吓信:“有你马本斋就没有我山本;有我山本就没有你马本斋……”马本斋针锋相对回敬绕口令:“有你山本就没我马本斋;有我马本斋,就没你山本……”———英雄,也懂幽默。
还有元帅聂荣臻,硝烟中救出日本孤儿抚养,仁者大爱。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一文总结秦亡教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持久抗日之所以最后胜利,又何尝不是因了这些“仁义英雄”,这些“仁义之师”呢……
智者无忧,勇者无惧,仁者无敌,义者无顾。
更何况,我们的抗日英雄,是大智大勇、大仁大义。
这“大”,正源于他们身上所共有的那一份民族气节与家国精神,那一份不屈之志。
时穷节乃现,英雄浩气长存天地间。
战后许久了,当年划开杨靖宇胃部的岸谷隆一郎,终于还是忍受不了英雄烈举的震撼,内心不堪折磨,直至剖腹自杀。
他在遗书中忏悔:“中国拥有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把敌人都震服了,这就是我们的抗日英雄啊!
他们,与天地齐,万世景仰。

参考资料:抗日英雄

第4个回答  2009-04-08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