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治意识?

如题所述

法治意识是人们关于法治的知识、观点和心理的总称。

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程度决定着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反过来也影响法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法治意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们对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

法治意识的强弱不只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更体现在处理矛盾和解决纠纷的实际行动中。在多年法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

扩展资料:

如今,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看待问题、解决矛盾,将问题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处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法治意识逐渐植根于人们的头脑深处,当遇到诸如合同纠纷、消费欺诈等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和习惯。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卫法治与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护法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参考资料:新华网-不断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4
法治意识就是在国家有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依法执政,如果只有法律,不依法执政或权贵可以随意违法,就失去了法治的意义,违背了法治意识,需要接纳民主监督举报和对不作为的官员进行问责来实现。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
  如何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1、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民形成对宪法、法律的信仰和追求。
  2、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3、以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2个回答  2020-11-04
的法治意识决定了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当前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无不与国民法治意识的薄弱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决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未来,实现国家法治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国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因此,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国民法治意识的培育。
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要持之以恒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各项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全体公民广泛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注重对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培育,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要坚持法治教育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保证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律知识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组织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把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等情况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指标,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深入。
加强普法工作队伍建设。要重点抓好司法行政机关普法工作者队伍和各部门、各行业专兼职普法工作者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切实提高能力素质。加强各级普法讲师团建设,选聘优秀法学人才参加讲师团,充分发挥讲师团在普法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司法人员、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社会法律从业人员、大专院校法律专业师生加入志愿者队伍,提高普法志愿者的法律素质和工作水平。
第3个回答  2020-01-09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从法制宣传教育到法治宣传教育,内涵发生了变化,既包括对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宣传,也包括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律实践活动的宣传,突出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突出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培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1-09
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因此,一定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地对宪法和法律信仰与崇敬,把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积极主动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