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地理环境

如题所述

合肥地区处于燕山期断陷盆地之中,所见地层以中生界侏罗系以来地层为主。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侏罗系上统,市区分布于杏花村以西至董铺水库一线,大致呈东西向延伸,西部较阔,东部较窄。主要岩性为砾长石、石英砂岩、中细中粗粒砂岩。此外,还夹有砾岩和薄层泥岩、粉砂岩。岩层产状:走向北西西,倾向北东,倾角20度左右。
白垩系下统分布于西北部,尤以南淝河上游以北分布面积较广。岩性为长石、石英细砂岩,夹有粉砂质泥岩和泥岩。岩层产状:走向北西西,倾向北东,倾角10度左右。
白垩系上统在合肥市有大面积的分布,主要在北部和西南部。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夹有薄层泥岩。大蜀山出露点的岩层产状为走向北西西,倾向北东,倾角8度。
下第三系古新统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岩性为粉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自西向东具有颗粒变细、泥质增多的趋势。
第四系上更新统主要分布在低岗地区,面积广大。厚度一般为10~30米。岩性下段主要为亚粘土、轻亚粘土或粉细砂层。上段主要为粘土,偶夹有亚粘土。
第四系全新统分布于南淝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平原,呈条带状展布。地层厚10~20米。岩性为粘土、亚粘土、轻亚粘土,夹有粉细砂。火山岩在合肥市有零星出露,其范围较小,主要沿断裂展布。其中,橄榄辉绿岩分布于大蜀山95~100米顶部,冲穿于上白垩系上统红砂岩之上,系火山岩颈。辉绿岩墙分布于环湖东路采石坑中,穿插在侏罗系上统砂岩内,近垂直状。这两个火山岩体均形成于第三纪始新世~上新世(距今5500~250万年)。
肥东低山丘为大淮阳地质延伸部分,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磷片岩及震旦属变更岩裸露,燕山运动时侵入岩浆带来了丰富的矿藏,如铁、磷灰石、云母、白云岩、花岗岩、石棉、石英石等。
长丰北部舜耕山脉为寒武系——奥陶系地层,有灰岩、瓷土、大理石、石英砂岩等。
肥西大部分为大别山凹陷隆起余脉(西、中、北部)形成的低山丘陵,主要为沉积岩,如红砂岩、砾岩及大别山杂岩,出露及地下分布广泛。其东南沿巢湖系合肥凹陷之中生代地层(巢湖盆地);西北部系大别山凹陷之淮河低台地,形成有小块平原。巢湖北、西岩平原,为近代冲积型地层。 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北起舜耕山,南至巢湖盆地周围,大部分地域岗冲起伏,垄畈相间。总的地势是中部高,南北低。江淮分水岭横贯中部(大别山余脉),自六安龙穴山进入肥西牛尾巴山,向东延伸,经大潜山、官亭、焦婆、大柏店、将军岭,至长丰山土山、吴山和肥东县中北部八斗岭、广兴一带高岗出境,进入定远县继续向东延伸。
自肥西小蜀山北三向庙,有江淮分水岭南侧的一个分支(古称“龙干”)延伸向东,经南三十里岗、大蜀山向市区延伸,形成合肥市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局部地貌特征。江淮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流域面积4316平方公里,地势由北向南(巢湖盆地周围)倾斜,沿巢湖一带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圩畈绵延。江淮分水岭以北为淮河水系,流域面积2950平方公里,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大部分为海拔高程30~50米台地,沿瓦埠湖、高塘湖周围有小块狭长的冲积平原。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合肥市气候湿润,水系发育分别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或南流注长江,或北流入淮河。属长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南淝河、店埠河、丰乐河、派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属淮河流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东淝河、高塘河、庄墓河等;湖泊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兴修的有跨流域的淠杭灌溉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瓦东干渠等工程以及几十座水库和数千口塘坝。这些水流组成水网,为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面广泛粘土覆盖,丘陵岗地渗透性较差,地下水比较贫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