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题所述

  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素质较好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 造;能够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 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他们愿意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 心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有所创新,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研究表 明,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中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 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 习效果。
  二、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试图传播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对学生来讲,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所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有些教师虽然没有时刻把扮演道德榜样 作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但因为价值观内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决不可能避免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有明 确的目的;才能信赖别人,与人为善;才能重视每一个学生;才能一贯认真备课、准时上课,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这些表现最 终会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所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其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之间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师生之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尊重,愿意沟通。心理素质较好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 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与学生相处时,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关 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教师的这种为人处世的 优秀品质不是靠说教灌输给学生,而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内化积淀为学生固有的品质,使得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积极、健康、进取的 精神风貌。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粗暴、没有爱心;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他们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 誉就争。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影响之大。
  四、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情绪对人的心理素质起着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 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 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 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素质的影响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这说明教师心理素质对 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心理素质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决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 件能冷静处理。教师的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胸襟宽广、热爱生活、遇事不惊、处世豁达,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帮助 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应懂得,独立、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各阶段均应有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必须要尊重 的。心理素质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时时 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2
1、了解学生的姓名含义
。因为透过名字,有时可以看出家庭对这个学生的期望值,从而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
。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指一个学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针对他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这可以让实施的教育行为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师生冲突,使沟通更顺利。
3、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经历和家庭环境,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学生形成比较固定的特性。其实,个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是暂时的、是相对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往往比较模糊,也很少真正地了解一个学生的个性,比如,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个学生的个性太好强了,不好管”。其实,个性不同是有其显性特征的。我们了解学生的个性,分析显性特征,就可以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引导。
4、了解学生的行为方式。对学生提出同一问题后,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而这些行为都是受到思维的支配,这种思维有时是显性的有意为之,有时是一种潜意识的直接反映。了解学生的行为方式,就会避免一些误解,从而使师生相处与交流更为融洽。比如说:有些学生表达亲近的方式是把手搭在你的背上,而有些学生的方式是挽着你的胳膊走一段路,而有的学生的表达方式则是跟你聊天
5、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解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比如说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方法,有的采取改变分数来骗家长、有的会把真相告诉家长,并准备接受惩罚等,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行为动向,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冲突。
6、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并对学生正确(人类普适性价值)的爱好兴趣给予鼓励,对学生不正确的爱好兴趣进行引导。
7、了解学生的困难疑惑。在学生困难疑惑处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和帮助,那才是真正地教育。
8、了解学生的情感渴盼。学生在接受外界刺激的时候,其情感很多时候是受感性支配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情感渴盼,就可对其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
9、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是影响学生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个学生身上都会深深地烙上家庭的印迹。了解学生的家庭就会找到许多学生思维、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便教师做出正确的反应。
10、了解学生的人生目标。对学生的不符合人类普适性价值的,只会助长其投机取巧的目标,教师要及时地引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