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巴金的作品《放学后》原文,谁有?先谢了

如题所述

放学了(节选) 放学了,我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四堂后面去。我睡在高高的干草堆上。干草是温暖的,我觉得自己好像睡在床上。温和的阳光爱抚着我的脸,就像母亲的手在抚摩。我半睁开眼睛,望着鸡群在下面草地上嬉戏。“大花鸡,不要叫!再叫给别人听见了,会把鸡蛋给你拿走的。”那只大花鸡得意地在草地上踱着,高声叫起来。我叫它不要嚷,没有用。我只得从草堆上爬下来,去拾了鸡蛋揣在怀里。大花鸡爱在草地里生蛋,所以我很容易地就找着了。鸡蛋还是热烘烘的,上面粘了一点鸡毛,是一个很可爱的大的鸡蛋。或者小凤头鸡被麻花鸡啄了一下就跑了。我便吩咐它:“不要跑呀!喂,小凤头鸡,你怕麻花鸡做什么?”有时候我同三哥在一起,我们就想出种种方法来指挥鸡群游戏。我们永远不会觉得寂寞。——选自《最初的回忆巴金同学们,放学了,你都做些什么呢?你看,"我"忙着跑到四堂后面,睡在干草堆上,望着鸡群嬉戏呢,多自在啊!你能感受到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2
巴金故居:坐落于四川省成都正通顺街98号,这是一所深宅大院,又称李家院子。1904 年巴金出生在这里。除有两年随父亲去广元县外,巴金在这里居住到十九岁,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1923年春天,巴金离开这里去南京读书。故居原为五进三重堂砖木平房建筑,有大厅、堂屋、桂堂和院墙,在桂堂天井里有两株桂树,在两株桂树当中就是故居的中线,大门就在中线的东边,院墙由青砖砌成,从南到北总长约八十公尺。解放后,这所院子成为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驻地的一部分。遗憾的是,巴金故居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于1971年拆除。
上海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母亲陈淑芬,是一个才貌兼备的女子,巴金从小就跟着她读书识字)。四川成都人,无党派,在家排行第四。1909年5岁进私塾认字,1921年16岁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期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1年参加编辑《半月》刊,组织“均社”,参加些革命性的社会活动,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23年春,离开四川赴上海,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1928年12月归国回到上海,是年翻译的《托尔斯泰论》载于《东方杂志》,首次署名巴金。1929至1933年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1934年底赴日本。1935年8月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后辗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1944年5月在贵阳与萧珊(原名陈蕴珍,1917生,浙江宁波人)结婚。1949年6月被选为文联常务委员和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9月在京参加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委员。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文革”中遭批判,被关进“牛棚”,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夫人萧珊病逝。1983年后任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4-21
巴金故居:坐落于四川省成都正通顺街98号,这是一所深宅大院,又称李家院子。1904 年巴金出生在这里。除有两年随父亲去广元县外,巴金在这里居住到十九岁,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1923年春天,巴金离开这里去南京读书。故居原为五进三重堂砖木平房建筑,有大厅、堂屋、桂堂和院墙,在桂堂天井里有两株桂树,在两株桂树当中就是故居的中线,大门就在中线的东边,院墙由青砖砌成,从南到北总长约八十公尺。解放后,这所院子成为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驻地的一部分。遗憾的是,巴金故居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于1971年拆除。
上海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母亲陈淑芬,是一个才貌兼备的女子,巴金从小就跟着她读书识字)。四川成都人,无党派,在家排行第四。1909年5岁进私塾认字,1921年16岁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期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1年参加编辑《半月》刊,组织“均社”,参加些革命性的社会活动,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23年春,离开四川赴上海,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1928年12月归国回到上海,是年翻译的《托尔斯泰论》载于《东方杂志》,首次署名巴金。1929至1933年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1934年底赴日本。1935年8月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后辗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1944年5月在贵阳与萧珊(原名陈蕴珍,1917生,浙江宁波人)结婚。1949年6月被选为文联常务委员和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9月在京参加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委员。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文革”中遭批判,被关进“牛棚”,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夫人萧珊病逝。1983年后任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