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爱大喊大叫是有什么病的征兆吗

如题所述

家长应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父母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2)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培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3)教孩子维护自己的尊严
当孩子受到别人嘲笑或欺负时,教导孩子这样做——认识到大多数取笑人的行为是很无聊的,不值得理睬。但有些取笑伤害了自己,因而不能置之不理。对取笑进行分类:有些取笑非常愚蠢或明显不真实,对此,可以一笑了之;如果取笑的话里有真实的成分,那么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做出反应以阻止对方的嘲弄。不要对取笑太敏感,要用以静制动的方法对付嘲弄者,不回嘴,只是把头转过去或转身离开。或者用新的方式对付欺负者,有时制止嘲弄的最佳方式是先发制人,伶俐的口齿是有效的武器。要学会灵活机动地做出恰当的反应,不能一味退让,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4)鼓励孩子结交朋友
可以多带孩子到多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愿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玩,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妙招2.以爱心换真心,克服孩子自卑的心理
自卑是自信的敌人。自卑的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打击时,由于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轻视自己,丧失信心,看不到希望所在,并常常伴随一些特殊的情感体验,诸如内疚、不安、胆怯、忧伤等。这种心理会使孩子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
王明洋是某市初三学生,他8岁时父母离异后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王明洋,心理始终存在着自卑的阴影,虽然他学习成绩很好,但平时从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一天到晚沉默寡言,谁不小心说了句什么,他都非常惊恐不安,甚至因此而暴怒并与同学发生冲突,母亲看到王明洋总是闷闷不乐,心事重重,心中十分着急,可又苦于找不到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
王明洋其实就是受自卑心理的影响,导致了他学习生活的不正常。
当一个孩子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他常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常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具体体现在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办起事来爱前思后想,总怕把事情办错被人讥笑,且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畏缩不前等。
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许多,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体弱多病的孩子往往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孩子的体力、身高、相貌方面的差别也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如女孩子,往往因自己长得貌不如人而苦恼,从而产生自卑;男孩子则因长得弱小而自卑等。
第二,是才智、能力方面的因素。有些孩子会因反应不如人家灵敏,学习成绩不如人家好,或特长爱好不如人家强、不如人家多而产生自卑感。
第三,是社会、家庭方面的因素。有些孩子会因自己的家境、社会地位不如其他孩子而产生自卑感。特别是家庭破碎,父母态度粗暴,对孩子关心不够等也常常使孩子觉得自己微不足道。如果父母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或是事事包办替代,也会造成孩子消极、退缩的性格。专家认为贫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大敌。家境贫穷、家庭地位低的儿童和同龄家境富裕的孩子相比,可能会更容易胆怯、退缩且自信心不足。这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第四,是不恰当的比较和对自己不准确的认识。每个孩子总是以他人为标准来认识自己,但过分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不合理的比较都会加速自卑的形成。例如,有些孩子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他们更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干脆就自暴自弃。这显然是一种不恰当的比较,对自己估计过低。另外,还有些孩子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他们对自己的不足了解较多,喜欢反省自己,于是力求自我完善,迫切地希望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
而自信心往往就是在社交活动中消极的自我暗示下渐渐丧失。孩子在交往中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都会首先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应付。如果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常有一种“我不行”的感觉,这样自卑感也就越来越深。
孩子的生活环境沉闷单调,很少与家人以外的人打交道,也会造成孩子沉默、消极不自信的性格。
当这种自卑的消极体验如毒瘤滋生在孩子的心灵中时,他们必会痛苦不堪。
父母帮助孩子克服自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鼓励孩子相信“我能行”,这需要家长创造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同样,自卑的孩子往往由于看不到希望,如果让他看看自己已经做过的成就,他就会摆脱自卑,恢复自信。不论多么小的事情,只要让孩子在不断的成功中体会一下“我也能行”的感觉,他便会信心百倍。
那么,父母怎样帮助孩子产生喜悦和自信的心理、有效地纠正自卑的心理呢?
(1)创造宽松的气氛
家长应该在家中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他想做什么,只要没有危险,就放手让他做,给孩子多提供充分操作的机会,他们就有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就。同时,当孩子一有成就,家长就应给予褒奖赞美,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自信。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平时,家长应尊重他的自尊心,维护他的独立意识。如果家长事无巨细地包办一切,只会使孩子对事物缺乏或降低兴趣,从而选择放弃进取,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认为自己无能,从而失去自信。
(3)以鼓励代替责备
当孩子做错一件事时,父母不要随意责备批评,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和安慰,责备批评只会降低孩子的信心,于事无补。家长应该适时安慰鼓励孩子,帮助孩子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孩子重拾信心,振作精神。
(4)给孩子合理的期望
很多父母总给自己的孩子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比如得这个奖、那个奖的,学钢琴、画画什么的。有些孩子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合理的期望和要求。“望子成龙”的观念人人都有,但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或达不到预期要求时,就应该考虑根据孩子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修改,提出一些适合自己孩子的、经过孩子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尊重孩子、帮助孩子、鼓励孩子,并及时给予指导,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完成、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成功中更加坚定信心。
妙招3.驱除伤感情绪,让孩子开朗起来
花季少年本应生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然而,种种原因却让他们承受了不该承受的生命之重。是悲观、抑郁、伤感的消极心理夺去了他们的快乐,家长对此当引起高度重视,决不可以置之不理。
13岁的陆颖是某市高一学生,她从小天资聪颖,连续跳了几级,被学校老师同学视为“小神童”。父母也以她为骄傲,早早地为女儿准备出国留学的资金。
可是,一件小事却几乎毁了这一切。
为了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陆颖尽全力做好了准备,但也许因为用功过度,她患了重感冒,连续发了几天高烧。
“这次别考了吧!”父母关切地说。
陆颖一贯好强,每次她听到有些女孩在小学、初中成绩优秀,到高中就会大滑坡的论调,她就会暗下决心:“我就不会这样。”高烧稍一退,她就带着药片上了考场。
成绩并不坏,全班第18名,但英语只有62分。要知道,英语是她的强项,她10岁那年,就与全市的优秀中学生同台竞技,夺得英语演讲比赛第1名!
这次打击对她来说太沉重了。整整一个寒假,她都郁郁寡欢,食欲不振,体重一下子减轻了12斤。又开学了,她却无心听课,不是喊头痛,就是嚷恶心,一星期要请两三天假,父母带她去医院做全身检查,却未发现任何异样。
陆颖的“病根”是在心里,她太小了,在所处的环境中又一直如鱼得水,一旦遭受挫折,尽管在我们看来是极小的挫折,就因为情绪的急剧低落引起抑郁症。
抑郁症常常表现出心情抑郁、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在身体方面,患者常诉说身体哪里不适,常有头痛、头晕、耳鸣、口干、心悸、胸闷等症状。
在临床上,抑郁症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持久的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包括业余爱好和娱乐的兴趣明显减退,前途悲观,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常常沉思,回忆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坏处想。自我评价下降,夸大自己的缺点。常唉声叹气,易伤感流泪,愁容满面。自认为病情严重,但不希望治好,又要求治疗。有轻生念头,但内心矛盾重重。在日常活动中,患者自觉没有活力,懒散乏力,精神不振、脑力迟钝、反应缓慢,对工作缺乏信心;社会交往活动减少,心境不好,烦躁、易激怒。
大多数孩子患上抑郁病,都是由一定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常见的有父母离婚、亲人亡故或遭遗弃而与亲人分离;身体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学习长期受挫、或长期困境的烦恼;父母不和、对生活条件不满或经济困难等。这些生活中的挫折,引起了孩子心境的改变,如产生出悲伤、失望、无助等强烈而持久的负性情绪,破坏了感情生活的平衡。而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动摇了能力和品格的自信心,就会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性格特点表现为,依赖性强、被动性强,不开朗、胆小怕事,多思虑和易趋向厌世,这些性格特点被视为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对抑郁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与辅导。心理治疗的方法有:
①认知心理疗法,即改变孩子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建立个人与他人、与孩子适当的、合理的关系,进而使孩子的压抑情绪好转起来。
②社交适应性训练法,针对孩子人际交往功能的缺陷及应付能力的不足,制定有关对策和程序,使孩子通过模拟适应性训练,以增加人际交往的信心,减轻悲伤、抑郁情绪。
③催眠法治疗。其暗示语:“催眠对你的病有特效,你能在催眠中回忆起抑郁的心理因素,我们帮助你彻底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你现在想想是什么原因影响你的情绪?”这里,让孩子进行回忆,也可帮助启发他回忆,然后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疏导以消除抑郁。
另外,在家庭中,父母要对抑郁的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首先要给孩子以支持、鼓励、关心和爱护,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其次,预防孩子因过于压抑而轻生,及时观察孩子的异常言谈和行为表现,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当孩子流露出“不想活了”时,要加强安全监护,以防发生意外。最后,孩子如有少食或拒食,应多鼓励孩子进餐,选择营养丰富、色香味美易消化的食物,以促进其食欲。
妙招4.消除恐惧,培养孩子坦荡的心理
人的恐惧心理,大多起源于对事物的不了解,对未来的不确定。孩子一旦产生恐惧心理,势必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家长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尽早帮助孩子消除这种不良心理。
丁坚,男孩,16岁,某市中学生。两年来他的目光从来不敢与人相对,否则就惊恐万状。原来他两年前发现自己近视,就去配了副眼镜,但配后迟迟不敢戴,怕别人见了笑话。一天上课时,因感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模糊看不清,就试着第一次戴上眼镜,谁知这时正好老师转身,无意中看了他一眼,当丁坚与老师目光相对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内心一阵莫名其妙的恐惧,因而赶快低头,但仍心跳不已。此后再也不敢与这位老师对视。为了回避老师的目光,继而又发展到怕与电视、电影屏幕上的人对视,最后竟连回想与别人目光相视的情景,都会感到心惊肉跳。他想控制自己不看别人,如走路、吃饭都低着头,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但在他思想中却愈是想要与别人对视。偶尔真的与别人目光对视,他就紧张得浑身发抖。为此丁坚痛苦不已,曾想弄瞎双眼,也曾想轻生,却下不了决心。
很明显,这个孩子患有明显的对视恐惧症,一般其自身的人格特点敏感、多疑、胆小,担心别人能从其目光、眼睛里看出其内心的秘密。
这个孩子得的是一种社交恐惧症。恐惧症是一种神经症,指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活动或处境产生的持续和不必要的恐惧回避行为。患者认识到这种恐惧是过分的和不必要的,但自己却无法克服。
孩子恐惧症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遗传因素。二是心理因素,像某人遇到飞机失事后,对飞机产生的恐惧,也有人有过已遗忘的创伤性体验,而现时又遇到类似的事件,又唤起了恐惧的反应。三是孩子的个性为神经质、依赖性强、缺乏自信、高度内向、胆小、怕事、羞怯等,容易诱发恐惧症。四是车祸、意外事故、工作学习压力等社会因素,容易导致恐惧症。
恐惧症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单纯性恐惧和处境恐惧。单纯性恐惧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的恐惧,是恐惧中常见的类型,如对黑暗、幽闭、雷雨、蛇等事物都可能产生恐惧,这类恐惧通常始于童年。空间恐惧指对广场、街道、商店、公共汽车等公开场所及高空、旷野等表现出的恐惧。二是社交恐惧。社交恐惧指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耻笑的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所讲话、作业、吃饭等,以致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当患者见到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察觉,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的地步。三是物体恐惧。像与患者自身活动有关的恐惧,如飞行恐惧、注射恐惧、牙医恐惧等。另外,还有像见血恐惧、对不洁物的恐惧、不祥恐惧等。
种种类型的恐惧症都有发展为慢性症状的可能,而症状反复出现,会严重限制孩子的社交活动。一般的,如果症状持续一年以上的,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就很小。
治疗恐惧症,最主要的是要努力调整孩子心态,培养他们宽容、坦荡、真诚的心理素质。要鼓励孩子多与人交谈,详细分析自己的病情、心理等。此外,鼓励孩子接触所恐惧的事物、情景,如害怕与女生接触,就有意安排孩子与女生接触;害怕别人看自己,就主动训练孩子与人目光对视等。反复练习,直到完全适应,这是治疗恐惧症的重要方法。
妙招5.改变“自闭”心理,打开孩子的心胸
当今很多独生子女中,存有自闭心理的孩子为数不少。自闭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对其成长有极大的危害,父母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孩子改变自闭心理。
“人是社会性动物”,孩子早晚要走出家门面向大千世界。无论外界环境多么纷繁复杂,都要让孩子勇敢地去面对,而不应该将自己封闭起来。因为“独自一个人禁闭是可以施加于一个人的最为严厉的刑罚的一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一个人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完成社会化过程,使自己逐渐成熟。
周海是某市重点中学的初中生,品学兼优,老师们都非常喜欢她,常常会表扬她。她的父母对这个独生女儿更视为掌上明珠。但周海性格内向,和同学们的交往很少。
近来,文静温柔的周海好像和同学们更加疏远了,而且老师和同学们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阴天和雨天,周海也和晴天一样,进进出出总是带着一副墨镜,神色也总是很紧张。大家都疑惑不解,周海究竟怎么了?
周海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她感到和其他人在一起,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压力,心好像要跳出来似的。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于是她买了一副墨镜,想借助浓浓的黑色去隔绝与他人的心理交流,以驱散心头莫名的恐惧。但是,她的心里还是感到很压抑、很紧张。周海觉得身心疲惫,人也日渐憔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周海变成这样呢?
周海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严格,周海从小就养成了不大出门的习惯。周海的父母很爱干净,其他小朋友到她家来玩,如果把屋子弄乱,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并告诉周海,下次不要把小朋友带到家来。于是,周海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少,她也越来越不喜欢和别人交往。等周海稍大一点后,父母又常对她说,外面很乱,坏人多,做什么事都要小心,常常叮嘱她晚上不要外出。一天晚上,她上完自习,独自一个人回家,发现在一个小巷子里,几个男青年正围着一个女孩纠缠。父母的叮嘱顿时变成了她亲眼目睹的事实。她吓得魂不守舍,拼命地跑回家,几天后仍噩梦不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恐怖的感觉才慢慢消失。恐怖的意识虽然消失了,但恐怖的痕迹还是存在。每当周海看见异性,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在惶恐、矛盾、徘徊中,她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
自闭倾向指在有人的场合,特别是在有生人的场合,会感到心理紧张,有异常的恐怖体验,并伴有异常的行为表现,如心慌、不安、脸红、手足失措、手脚发冷、出汗、语无伦次等。有自闭倾向的人为了摆脱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别人交往。
自闭倾向的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在于有些孩子本身可能具有腼腆、内向、害羞的性格,这些特点不利于孩子与他人交往。客观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本来就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出现了“不合群”的性格,如果父母不注意的话,不仅同意,而且还鼓励,甚至赞扬自己的孩子不与外界接触、不与同学交往,就像周海的母亲那样进行消极的“吓唬”,使孩子在还未接触社会之前,就已经对社会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这是非常不利于独生子女成长的。另外,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屡次受挫,也会使他逐渐回避与人交往。
孩子的这种自闭倾向对其成长有极大的危害,父母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1)消除孩子对社会的恐惧心理
家长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与外界的接触会越来越多。孩子是社会的人,只有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从而不断成熟。父母不应该因为社会太复杂,就总把孩子收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如果养成习惯,孩子会对社会产生惧怕心理,无力承受外界的压力,极易形成自闭倾向。家长应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孩子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以前根本没有想到过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解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
(2)接纳孩子的朋友
与朋友交往本来是孩子脱离父母视线、开始走自己路的开始,但如果父母仍固执地想让孩子按自己规定的轨迹走,就可能妨碍孩子成长的进程。
孩子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朋友,他们需要在朋友那里得到的首先是安全感。有时孩子觉得朋友可贵的地方,父母不见得会看得到。父母不一定十分喜欢孩子的朋友,但也不能总是抱怨,否则会伤害了他的感情,使他变得无所适从,导致将自己封闭起来。我们可以在孩子谈到他的朋友的时候注意倾听,弄清孩子为什么喜欢自己的朋友,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玩,与孩子分享交朋友的快乐。
(3)教孩子正确看待交往中的挫折
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但由于孩子的性格不同,对挫折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自尊心强,当他们遭到别人的拒绝时会很伤心,从而对与他人交往产生一种恐惧,渐渐变得退缩。家长应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常常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朋友交往的情况。当出现问题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从而使孩子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往。
(4)让孩子到大自然中舒展心灵
有人说,城市的“都市化”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这可能有点极端。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在心灵上的封闭与城市生活的单调、生活节奏的紧张确实有关。作为家长,不妨抽出时间来,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这样,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让他们把心中的不快与压抑释放出来,渐渐变得豁达、开朗。
妙招6.纠正虚荣心理,教孩子朴实地做人
虚荣心是一种可怕的不良心理。往往给孩子造成身心发育的不良后果,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帮助孩子克服虚荣心。
据报载,安徽安庆市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盗窃案,作案者是该市某中学的两位中学生。他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与别的同学攀比,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盗窃了一居民家中的4.6万元钱,然后乘船去上海,在短短的4天之内,挥霍掉了所有的钱,平均每分钟花钱60元。他们购买最贵的衣服,到最高级的饭店吃饭,住最豪华的旅店,并且专门租了一辆车带他们四处享乐,真是奢侈之极。
这个案件中的作案人之一——秦涛生活在农村,自幼丧父,靠母亲一个人干活养家。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妈妈从来不让秦涛在吃穿上受委屈,凡是别的孩子有的,秦涛都会有。她觉得孩子已经缺少了父爱,如果在物质上再比别人差,那就太可怜了。所以妈妈平时总是省吃俭用,而对秦涛提出的要求从不拒绝。秦涛在小伙伴中间算是很气派的一个,他感到很满足。从小学到初中,秦涛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妈妈和老师眼里,秦涛是一个好孩子。
但是自从上了省城的高中,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的同学和他以前的同学家庭条件不一样。现在的同学父母大都是高收入者,花钱如流水,穿的都是名牌,用的都是精品。相比之下,秦涛显得十分寒酸,以前的优越感再也没有了。秦涛的心里产生了严重失衡,他不甘心落于人后。于是他每次回家都向妈妈要很多钱,和同学们比吃比穿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起初妈妈还大方地给他,但后来妈妈实在受不了,好几次都拒绝了他。秦涛见妈妈这个经济来源断了之后,就动了邪念:“别人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这不公平。”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秦涛开始偷同学的钱,几次偷盗都没被发现,这更增加了他的侥幸心理。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后伙同另一同学作案,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秦涛事件发人深省,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听话的孩子变成一名罪犯呢?仔细分析一下,主要是虚荣心在作祟。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的自我意识。具有虚荣心的人,用扭曲的方式表现自尊心和荣誉感,追求表面上的好看和形式上的光彩,面子高于一切,不顾条件和现实去追求虚假的声誉。
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虚荣心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情感。
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有了成就,就可能受尊重;有了力量、权威,就可能受尊重。权威、名誉、地位、声望都与尊重息息相连。
尊重的需要可以通过许多正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帮助他人,他人给你以尊重;工作出色,同伴给你以尊重。可是,也有一些人在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尊重的需要可能受到某些挫折时,通过不恰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这就是虚荣。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
在汉语中,虚荣往往与虚假、撒谎、欺骗、浮躁等词语连袂出现。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虚荣同样会与它们结伴而行。因而,应该对孩子的虚荣心理防微杜渐,尽早予以教育和纠正。
(1)创造条件满足孩子自尊的需要
自尊,是进步的动力。没有自尊的需要,就不会有进取的欲望和行为。当孩子取得成功,有了进步,做了有益于他人、有益于集体的事时,都要给以鼓励、赞许。在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16
一般这样的情况不是有什么疾病,应该是你的压力比较大,平时休息不太够,只要注意休息,放松心情就会好的。
第2个回答  2017-07-16
可能是多动症,建议去有资质的医院检查,尽早做一些康复治疗!
第3个回答  2017-07-16
没有,幼儿都喜欢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7-16
小孩子咬指甲是一种常见现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咬指甲的经历。因此,一些年轻父母对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往往不在意。其实,咬指甲是一种不良习惯,对孩子的健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