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孝顺不孝顺是具有遗传性的

如题所述

这位知友,不孝不会遗传,但如果不孝,作为榜样确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影响孩子,虽然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但孩子在成长中会渐渐明辨事非,知晓孰是孰非。万事皆有因果,面对养育自己的父母,没有天生不孝的人,所有人都是愿意孝敬父、赡养父母的,除非父母做的不够好,让孩子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父母。

孝,是常回家看看,孝,是父母在需要照料的时候子女们精心照顾,孝,是逗老人开心,但绝不是纵容与一味顺从的愚孝。

但是,父母确实是孩子的榜样,这点一点不假。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做父母的对自已的父母不孝,他们老年后自己的孩子对自己不孝的占多数。

在中国,孝文化渊远流长,甚至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还有父母想吃肉,没钱买,做子女的就把自己的肉割了给父母吃的故事流传下来,还有很多很多的类似故事。

这些故事如果讲给年轻人听,觉得匪夷所思。不可理解。

那在现代社会里,孝究竟又指的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应该辩证的去理解。

孝是理解,是尊重。但绝不是盲从,不是愚孝。

理解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艰辛,尤其是生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父母,他们的生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的确很不容易。

但是,生活中,也有一些父母利用“孝”也扼杀了很多孩子的心。孩子稍微不按照自已的意思去做,就以“孝”的名义讨伐。弄得两败俱伤。

同样,作为三十多岁的我们,我们养他不是让他们给我们养老,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我们也不会要求他们一定要孝顺我们。做好自己,处处给孩子们做榜样。他们大了以后,有自已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见。能理解我,尊重我。就足够了。

时代在发展,思想在改变。“孝”的含义也在变。每一代人有他们自已时代的特点。人与人是平等的,就算是父母,也不能高高在上,事事处处以“孝”的名义去要求自已的子女。

我们中国在孝的问题上走了很多弯路。

从关系上说,老祖先最早的主张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也就是说每一个关系都是对等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为了便于统治,就没有了慈、友、仁;只片面的讲孝、恭、忠。为了证明即便我是昏君,臣子也要无条件的效忠于我,对等的在家就得要求父母至上,孩子不能有任何反对。

从时代上说,今天的生活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历史发展相对缓慢,环境相对封闭、生活条件不好,对孝的要求就是听老人的,尽量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但是到了今天,80后、90后、00后虽然各相差十年,思想有天壤之别,你怎么来强求代际间的思维一致?随着社会流动的日益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你怎么要求孩子必须守着老人,养着老人?恐怕子女愿意,老人都不愿意。

所以说,今天我们最好不要总是拿“孝”这根道德大棒来干涉别人的生活。

首先,不孝父母,是这个人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好,成因不明,也可能是父母的错啊。

和父母关系不好,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和孩子的关系不好。也可能这个人正因为在父母那里受过很多伤害,所以在养育自己的孩子上很用心,对孩子很宽厚呢?

谁也不是傻子,孩子在家庭中,也会知道一件事,到底是爸妈不对,还是爷奶不对的。

所以,我们不能用直线思维来评价,一个人和父母关系不好就是不孝。也不能说不孝,就会遭到子孙不孝的报应。

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