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怎么搞垮日本和韩国的经济的

清楚一点我没有金融知识

1.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广场协议是美国对日本发动的赤裸裸的金融战和金融掠夺。通过广场协议推动放大日本的经济泡沫,然后强力刺破泡沫,抽离美元引发日本经济崩溃,美国从中吸血日本资产。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则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为,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为了要达到经济成长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这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从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经济。这个经济泡沫在1991年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日本经济仍然没有复苏之迹象。http://baike.baidu.com/view/67984.htm?fr=aladdin
2.1997年7月2日,以美国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及老虎基金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热钱,疯狙击泰铢;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香港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此时,日本政府试图从政治角度加以干预,日本政府最先提出了建立高达1000亿美元的“亚洲货币基金”的东亚货币合作框架建议。这个提议受到了亚洲各国的支持,但在最后一刻,IMF和美国出来阻止了日本对IMF的主导权的挑战。克林顿政府联合西欧国家对东南亚国家施加影响,从而使日本的计划彻底破产。此后,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了打击日本的威胁,积极促成了印尼、韩国等与IMF的贷款协议。 韩国为满足OECD成员国的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起实行金融自由化,但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
1997年11月韩国爆发金融风暴,6日至17日韩国政府开始韩元保卫战,11月11日当天韩国的外汇存底只有38.4亿美元,两周后需要偿还的外债就达100 亿美元。而当时韩国从外国输入生活必需食粮,一年也需要120亿美元。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17日起韩国政府关闭了外汇市场三天。11月20日韩国请求日本政府说服日本的银行借短期贷款给韩国,但此时日本的金融机构已被深深地卷入到这场危机中,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亚马驰四天后破产。美国拒绝以韩金融帮助的请求,21日韩国政府宣布向IMF寻求援助,12月4日韩国和IMF达成总值为570亿美元的协议。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21日,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资本热钱令韩国几乎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形,大宇、金星等大企业相继倒闭,韩国两大商业银行韩国第一银行和首尔银行破产。此后破产、失业、自杀等阴霾伴随很久,
09年金融危机又被欧美再耍了一次,韩国民众们才从四小龙梦逐渐醒过来,当时韩国民众沉醉在泡沫经济中,贷款买房买车,刷卡消费,他们热衷于海滨别墅,瑞士欧米茄、法国XO、德国奔驰。像美国人一样,他们每年也潇洒地安排去欧洲旅行;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银行贷款坏呆账;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大量存在只有破产了,也算自作自受。
一方面许多东亚国家的信贷市场畸形发展,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国内信贷额与GDP之比均高达115%—200%;另一方面,其资本市场又不成熟或发育不全,致使企业过度依赖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而银行又过于依恃政府的“主导”与担保,导致银行信贷过度扩张,银行不良债权或坏账过大。如韩国、泰国的银行不良资产占到其GDP的34%—40%。与此同时,东亚银行制度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金融监管不力、法规不健全上。许多东盟国家的中央银行并没有随着不良债权增大而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菲律宾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年间银行贷款增大了38%,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却从 3.5%减到1.5%,比重最高的马来西亚也只有2%。这么孱弱的金融体系。
正因为如此,国际热钱看到其中的弱点,在美国默许下,一举击溃日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16
经济是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能影响经济的方面也多的不胜枚举,但经济总是各种或者更多方面因素的合力的显现,要想在某个方面兴起或者搞垮经济并非容易。虽然国家之间的利益有时会发生冲突,各国博弈的结果也会以某个国家取得更多利益为显现,但是,单一“搞垮”而唯独自身获利的情况很难保证,毕竟,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关联更为紧密,动一发牵全身已然成为经济的新指向。
具体说搞垮经济,其可以运用的杠杆、工具还是很多的。譬如货币流动、投资、股票、资源、本币比率、以及贸易等等,掌握先进技术的一方总可以抢占先机、获得更多利益。但如果一国自身经济结构不佳、活力不足、消费乏力、投资之后、金融漏洞明显等等,当然也是会被“搞垮”的。
具体而言,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表现曾经让世界眼前一亮,以为小龙们根本就是世界经济新发展的火车头,然而,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出口导向型战略,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小龙们经济的腾飞,但是,其本身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并没有相应跟进,当美国逼迫韩国进 行全面和快速的金融资本市场开放之后,在这方面完全处于弱势的韩国便迅速败下阵来,随后而来的严苛的“援助”条件,差不多令韩国将被“搞垮”。但必须承认,就四小龙来说,尽管韩国金融危机首当其冲,而事实上,也只有韩国表现最好,甚至还打出一张“韩流”的文化创造好牌。因此,搞垮仅是利益博弈的某个回合得得或失,而绝不是目的。从目前来看,韩国无论制造还是创造,均比原来提高了不止一个层次。这也许正是拜“搞垮”之福,至于死地而后生。
同样的遭遇,也在日本身上上演过,这便是鼎鼎有名的《广场协议》。该协议签订后,日元快速升值,而且差不多想“买下整个美国”。随着好景不长的币值暴跌,其不止被打回原形,而是被狠狠斩了不止一刀,随后元气大伤并很快经济总量被中国超越。
与韩国快速复苏异曲同工的是,日本在经济上并没有沦为二流国家,尽管经济欲振乏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必须的。“搞垮”也不是那么回事。
到这里,应该可以显见“搞垮”只是强者攫取更多利益的某种战术手段罢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再强的大鳄也是很明白的。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日韩的出手,都是美国绝对领先的金融领域。这也让中国学到了许多。可以预计,下一次美国继续出手,多会针对“金砖国家”而且仍然还是会选择金融——毕竟,全球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这方面与之匹敌,都逃不过“缴枪不杀”之命运。其实,不如人意也绝非只能任人宰割,只要开放适度、不要自乱阵脚、适可而止,还是可以逐一应对、惊险闯关的。
美国选择“搞垮”,其实就是从你的增长力多抢夺些份儿来,然后再赚点“援助”的小钱……只要养着你而不是完全搞垮,那就会生成循环往复的掠夺机会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运用经济杠杆,先促使日元升值,国际热钱就会涌向日本,国际热钱投资股市、基金。造成每个人都觉得股市就是一个再“自动提款机”,加上当地政府判断失误鼓励投资股市,下降贷款利率。然后国际热钱做空撤离。日本经济就这样快了,是日本历史上“倒退的十年”。
第3个回答  2020-04-05
美国没有打压韩国啊,韩国现在对美国不构成威胁,不需要打压,美国倒是真的打压过日本经济,毕竟以前的日本制造和日本半导体对美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冲击很大,而韩国半导体是美国入股的压制日本半导体的一枚棋子
第4个回答  2015-06-22
日本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广场协议是美国对日本发动的赤裸裸的金融战和金融掠夺。通过广场协议推动放大日本的经济泡沫,然后强力刺破泡沫,抽离美元引发日本经济崩溃,美国从中吸血日本资产。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则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为,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为了要达到经济成长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这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从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经济。这个经济泡沫在1991年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日本经济仍然没有复苏之迹象。http://baike.baidu.com/view/67984.htm?fr=aladdin
1997年7月2日,以美国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及老虎基金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热钱,疯狙击泰铢;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香港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此时,日本政府试图从政治角度加以干预,日本政府最先提出了建立高达1000亿美元的“亚洲货币基金”的东亚货币合作框架建议。这个提议受到了亚洲各国的支持,但在最后一刻,IMF和美国出来阻止了日本对IMF的主导权的挑战。克林顿政府联合西欧国家对东南亚国家施加影响,从而使日本的计划彻底破产。此后,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了打击日本的威胁,积极促成了印尼、韩国等与IMF的贷款协议。 韩国为满足OECD成员国的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起实行金融自由化,但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

韩国

1997年11月韩国爆发金融风暴,6日至17日韩国政府开始韩元保卫战,11月11日当天韩国的外汇存底只有38.4亿美元,两周后需要偿还的外债就达100 亿美元。而当时韩国从外国输入生活必需食粮,一年也需要120亿美元。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17日起韩国政府关闭了外汇市场三天。11月20日韩国请求日本政府说服日本的银行借短期贷款给韩国,但此时日本的金融机构已被深深地卷入到这场危机中,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亚马驰四天后破产。美国拒绝以韩金融帮助的请求,21日韩国政府宣布向IMF寻求援助,12月4日韩国和IMF达成总值为570亿美元的协议。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21日,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资本热钱令韩国几乎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形,大宇、金星等大企业相继倒闭,韩国两大商业银行韩国第一银行和首尔银行破产。此后破产、失业、自杀等阴霾伴随很久,
09年金融危机又被欧美再耍了一次,韩国民众们才从四小龙梦逐渐醒过来,当时韩国民众沉醉在泡沫经济中,贷款买房买车,刷卡消费,他们热衷于海滨别墅,瑞士欧米茄、法国XO、德国奔驰。像美国人一样,他们每年也潇洒地安排去欧洲旅行;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银行贷款坏呆账;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大量存在只有破产了,也算自作自受。

一方面许多东亚国家的信贷市场畸形发展,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国内信贷额与GDP之比均高达115%—200%;另一方面,其资本市场又不成熟或发育不全,致使企业过度依赖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而银行又过于依恃政府的“主导”与担保,导致银行信贷过度扩张,银行不良债权或坏账过大。如韩国、泰国的银行不良资产占到其GDP的34%—40%。与此同时,东亚银行制度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金融监管不力、法规不健全上。许多东盟国家的中央银行并没有随着不良债权增大而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菲律宾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年间银行贷款增大了38%,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却从 3.5%减到1.5%,比重最高的马来西亚也只有2%。这么孱弱的金融体系。
正因为如此,国际热钱看到其中的弱点,在美国默许下,一举击溃日韩。

中国香港也曾深陷其中,得内地援手而未至深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