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马寺与东汉明帝时期的鸿胪寺是什么关系?

汉明帝时期,西竺国的僧人应邀带着佛经来到东汉都城洛阳。汉明帝为了表示自己对他们的尊敬,把他们安排到当时的外交部——鸿胪寺歇息。并且不久筹建了著名的白马寺。而对于白马寺的修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汉明帝把鸿胪寺修改成白马寺。另一种则是在鸿胪寺附近重新修建的白马寺。请问哪种说法正确呢?并望给出佐证!

洛阳白马寺是在东汉明帝时期修建的。当时明帝为了表示对天竺国来的僧人的尊敬而先让他们住在了鸿胪寺。后来,为了存放天竺僧人带来的佛经(包括著名的《四十二章经》),而在鸿胪寺附近重新修建了一幢官邸。因为佛经是被一匹健硕的白马驼回,因此取名为白马。又因僧人在鸿胪寺住过所以,称那官邸为寺,合成白马寺。中国和尚住的寺就是这样出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6
鸿胪寺:明清两代掌管朝会、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的机构。明初设侍仪司,洪武九年(1376)改设殿庭仪礼司,三十年(1397)定设鸿胪寺。正四品衙门。设卿1人,左、右少卿各1人。下设主簿厅,主簿1人,典收发文移。其属,司仪、司宾二署,各署丞1人,呜赞4人,序班50人。司仪署典陈设、引奏。司宾署典少数民族及外国朝贡使臣。呜赞典赞礼仪。序班典侍班、齐班、纠仪及传赞。清顺治元年(1644)沿置。乾隆十四年(1749),以礼部满尚书兼管理大臣。下设满、汉卿2人,满、汉少卿2人,呜赞满14人、汉2人,学习呜赞4人,汉序班4人,学习序班8人,满、汉主簿2人,笔帖式4人,经承6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并入礼部。寻又分出。三十二年(1906)裁革,所属事务归并于礼部。
第2个回答  2013-10-16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白马寺属于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