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琴棋书画,为何如此排列?有何典故?

如题所述

琴棋书画 ( qín qí shū huà )

解释 :在古代,弹琴(多指古琴)、弈棋(多指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今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出 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高测,彭州人。聪明博识,文翰纵横。至于天文历数,琴棋书画,长笛胡琴,率梁朝朱异之流。”
示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无所不通。”
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不拘描龙绣凤,件件皆精,~,般般都会。”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
古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弈棋
包括中国象棋和围棋。《孟子-告子章句上》说道: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 然也。
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绘画
绘画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绘画。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 在20世纪以前,绘画模仿的越真实技术越高超,但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看到一幅画鉴赏家有时已经说不清画的是什么,但一定能说出是谁画的。每个画家开始发展自己独特的风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30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里,世界是从无到有,于是有“无中生有”一说。按道教的观点:有生于无,有为“一”,或曰: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演化周天之数。“无”为最高境界。

“声音”,在古人眼中,是非物质的,是虚无的。琴声也是虚无的。好的曲调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得到情感的共鸣。但是摸不着,也看不见,飘渺之中摄人魂魄。弹琴之人当然很高,能懂之人也是高士。于是有伯牙、子期之佳话。文人以能操琴而自豪,因为他已经达到“无”之境界。

“棋”,古仅指围棋。《棋经》说:围奁象天,方局法地,纵横三百六十有一也。一者始也。也曾有人说:围棋是“理参河洛,体用阴阳”。可见其“虚”——理参河洛,囊括万物;也见其“实”——体用阴阳,有了实“体”(棋子与棋盘)。虽有形态,但是依然是虚无,且变化多端,难以驾驭。所以有“千古无重局”之说。围棋别名“手谈”,是描述其具有交流感情的功能。但是对局者,很难描述出“谈”的具体内容。但是棋友之间的感情是融洽的,是牢固的,往往一交几十年,不但不死不散,即使离世,依然被棋友常常念记。其“虚”在于难以把握。但是比声音来得实一些,是因为它总算是有了形态。

“书”,当指书法,其表现体是文字。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的符号。每个字代表一个特定的实体,是万物的代表符号。好的文章会感染人,好的书法也会给人以情感的触动。所以金庸先生小说中,书法中有剑意、含剑谱、有内功心法等描述。尽管抽象,但是其所指已经有了特定的目标和固定的对象。

“画”,是完全写实的,将客观世界的实物,表现在画面上。好画,同样也能引起心灵的共鸣。但是比起琴棋书来,应该说来的更实在,更接近现实的物质界。

由“虚”而“实”,是古人的哲学观。“琴、棋、书、画”的排列次序,应该是反映了古人的思维方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