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衣是什么?三衣简介

如题所述

三衣,即Trīni Cīvarāni,是佛教戒律中规定的出家僧人所能拥有和穿着的最基本三种衣饰。它们分别是「僧伽梨」(Sajghāti)、「郁多罗僧」(Uttarāsavga)和「安陀会」(Antarvāsa),也被称为「袈裟」。由于这些衣饰是由释迦牟尼所制定,又被称为「制衣」。而「听衣」则是释迦牟尼允许各地僧团因应不同地理环境和方便而蓄存的服饰。现代学术研究认为「听衣」的设置与佛教传入汉地后,因应中国文化所产生的服饰有关,如海青、长袍、中褂(罗汉褂)、短褂、布袜、僧鞋和僧帽等。
佛教对衣物制定的缘由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瓶沙王(Bimbi-sāra)请释迦牟尼制定僧衣,以区别非佛教修型滑渣行者的衣饰。释迦牟尼因见田亩纵横而制定了僧衣。另一种说法是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为五位比丘说法时,比丘询问出家应穿何种衣物,释迦牟尼提出「纳衣」(用废弃破布缝合的衣物)。第三种说法是根据《四分律》记载,释迦牟尼规定比丘须穿着青色、皂色、木兰色等颜色的衣服,以表示断除痴疑、瞋恨和贪欲。
「三衣」的出现早在印度佛教时期即已存在,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许多别名。如「僧伽梨」汉译称「九条衣」、「十一条衣」、「二十五条衣」、「入王宫聚落衣」,又称「大衣」、「九品大衣」。「郁多罗僧」汉译称「七条袈裟」、「七条衣」,又称「入众衣」、「上衣」。「安陀会」汉译称「五条衣」,又称「内衣」、「中宿衣」、「中衣」、「下衣」。
三衣的制法是将不要的布料先割截成小布片,再将小布片缝合而成。规定上禁止直缝,布条纵(称为「竖条」)横(称为「横堤」)交错缝合,形成田亩形状,称为「田相」。如果布料太薄,可用两层、三层、四层合并缝制。这种缝制方式旨在杜绝比丘们爱美的心理,防止典卖或移作他用,并止息盗贼抢夺衣服的念头。
「听衣」在印度佛教时期,是释迦牟尼允许在三衣之外所穿的衣服,多为当时出家僧侣在实际修行生活上所遇到的例外情况,如洗澡时所穿的「雨浴衣」、受伤时所穿的「覆疮衣」、天气寒冷时所穿的「立播衣」等。而汉传佛教中的听衣,由于中土气候、制衣材质和服饰文化的差异,加上可以因地制宜的缘故,产生了变化。在唐代时期,僧侣以「袍服」为听衣;宋代的《释氏要览》则有以「偏衫」为听衣的说法。如今,台湾佛教界仍以传统的三衣为主要穿着服饰,并搭配现代服饰作为听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