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孩子心理有问题的越来越多?做家长的应该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题所述

一、家长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1、控制情绪,用情感教育感染孩子
对孩子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情感教育大于说服教育。有些家长天天教育孩子,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却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单纯的、枯燥的说教,无法在孩子心理上形成共鸣,孩子无法理解,甚至还会在心里滋生逆反情绪。
这时候,就需要在情感上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当孩子犯错时,严厉的训斥可能比不上一个理解宽容的眼神。允许孩子犯错,并正确引导他们努力改正;当孩子受了委屈时,暴跳如雷地评理可能不如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所有的委屈可能都会消散。
2、耐心等待,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生长发育规律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发育早,思维敏捷,听话懂事,记忆力超群;而有的孩子发育晚,思维迟钝,乖张顽皮,记不住事情。这时候,就要求家长抱着宽容的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长。
3、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常常支配、指责孩子,希望孩子成为他们所期望的样子。如果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支配过多,会让孩子变得很脆弱,常常为了避免错误而放弃自己的创造性,放弃通过失败来学习的机会。
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失去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在这种强烈的压抑环境下,会使孩子产生人格上的扭曲。因此,家长对孩子应持一种适度的期望。
4、创建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极其重要。因为,在和睦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产生过分胆小、焦虑、冷漠、悲观等特征。所以要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现
1、能够做到自尊、自爱、自信,无怪异恶俗的举止,在平常生活中能够保持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等正常人格。
2、不出现过度恐惧、过多忧虑以及偏执倾向等,基本属于心理健康的状态。
3、与同学、朋友、家人等相处和谐,不出现暴力倾向等。
三、家长如何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1、首先,家长们要控制情绪,用情感教育感染孩子。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身教重于言传,情感教育大于说服教育。有些家长天天教育孩子,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却收效甚微。
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单纯的、枯燥的说教,无法在孩子心理上形成共鸣,孩子无法理解,甚至还会在心里滋生逆反情绪。这时候,就需要在情感上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2、其次,家长们要耐心等待,给孩子成长的时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生长发育规律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发育早,思维敏捷,听话懂事,记忆力超群;而有的孩子发育晚,思维迟钝,乖张顽皮,记不住事情。
这时候,就要求家长抱着宽容的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长,尤其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同时,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许多家长们对孩子实施了过度教育,却不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支配过多,会让孩子变得很脆弱,常常为了避免错误而放弃自己的创造性,放弃通过失败来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失去创造力和想象力。

3、最后,要给孩子树立一个乐观的心态。虽然人生中,确实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但是家长不能整天一肚子怨气的去面对孩子。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情去面对孩子,把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给孩子,让他从中体会到爱笑的人是很幸福的,这样心理健康的孩子才是我们应该培养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0-29

现在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原因可能为升学竞争压力大,独生子女本身自我意识浓厚。

1、升学压力大,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2、独生子女原因,独生子女的自主性会比较强,也会更自我,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沟通,其中一些独生子女不懂怎么样去表达自己的愤怒,排解自己的情绪和苦闷,竞争力差,也不愿意跟父母进行沟通,长期以往就会把负面情绪堆积在心里,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有可能到了学校里面,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后,激化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从而可能发生一些不可控制的悲剧。

建议家长要多跟孩子沟通,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自信和支持,及时疏解孩子的情绪。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出,面对常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关注了解?遇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该怎么办?

图片

一、如何避免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必须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1.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如今不少父母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心理专家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2.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过分攀比

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父母不要总拿孩子之间硬性地比较,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

图片

3.用“情”打动孩子胜过用“理”

做父母的是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应该讲“情”而不是只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4.允许孩子犯错

家长要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心理医生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种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容易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

图片

5.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心思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体察到的。想让孩子对我们没有戒备,家长平时需要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多问自己这些问题: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孩子害怕什么?我有没有过度反应?我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吗?我有没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图片

二、哪些异常信号是孩子在求救,家长要知道

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学业压力、亲子矛盾等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和家庭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反而采取了偏激的教育方式,则更容易适得其反。搜索信息、网络宣泄、情绪反常、悲观倾向、兴趣降低、近期频繁遇到重大危机、整理东西、长期高压,如果青少年身上出现这样的信号,可能是在发出求救。家长可以从这5个方面观察孩子的变化:

1.生理变化。发现孩子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情况。

2.情绪变化。发现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

3.行为变化。发现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

4.学业变化。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

5.人际关系变化。发现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要重点关注。

一般来讲,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两周以上,家长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图片

三、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怎么做

1.跟孩子的老师、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重点关注期初、期中、期末等时间节点。

2.跟孩子的老师、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重点关注期初、期中、期末等时间节点。

图片

3.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可以跟专业心理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请求心理老师及学校的帮助。

4.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要理性地接受:“孩子是真的病了!”它像躯体疾病一样,需要积极治疗,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图片

此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完善相关机制,让我们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健康成长!

现在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原因可能为升学竞争压力大,独生子女本身自我意识浓厚。

1、升学压力大,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2、独生子女原因,独生子女的自主性会比较强,也会更自我,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沟通,其中一些独生子女不懂怎么样去表达自己的愤怒,排解自己的情绪和苦闷,竞争力差,也不愿意跟父母进行沟通,长期以往就会把负面情绪堆积在心里,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有可能到了学校里面,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后,激化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从而可能发生一些不可控制的悲剧。

建议家长要多跟孩子沟通,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自信和支持,及时疏解孩子的情绪。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出,面对常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关注了解?遇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该怎么办?

图片

一、如何避免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必须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1.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如今不少父母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心理专家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2.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过分攀比

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父母不要总拿孩子之间硬性地比较,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

图片

3.用“情”打动孩子胜过用“理”

做父母的是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应该讲“情”而不是只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4.允许孩子犯错

家长要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心理医生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种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容易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

图片

5.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心思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体察到的。想让孩子对我们没有戒备,家长平时需要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多问自己这些问题: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孩子害怕什么?我有没有过度反应?我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吗?我有没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图片

二、哪些异常信号是孩子在求救,家长要知道

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学业压力、亲子矛盾等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和家庭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反而采取了偏激的教育方式,则更容易适得其反。搜索信息、网络宣泄、情绪反常、悲观倾向、兴趣降低、近期频繁遇到重大危机、整理东西、长期高压,如果青少年身上出现这样的信号,可能是在发出求救。家长可以从这5个方面观察孩子的变化:

1.生理变化。发现孩子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情况。

2.情绪变化。发现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

3.行为变化。发现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

4.学业变化。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

5.人际关系变化。发现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要重点关注。

一般来讲,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两周以上,家长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图片

三、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怎么做

1.跟孩子的老师、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重点关注期初、期中、期末等时间节点。

2.跟孩子的老师、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重点关注期初、期中、期末等时间节点。

图片

3.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可以跟专业心理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请求心理老师及学校的帮助。

4.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要理性地接受:“孩子是真的病了!”它像躯体疾病一样,需要积极治疗,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图片

此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完善相关机制,让我们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健康成长!

现在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原因可能为升学竞争压力大,独生子女本身自我意识浓厚。

1、升学压力大,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2、独生子女原因,独生子女的自主性会比较强,也会更自我,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沟通,其中一些独生子女不懂怎么样去表达自己的愤怒,排解自己的情绪和苦闷,竞争力差,也不愿意跟父母进行沟通,长期以往就会把负面情绪堆积在心里,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有可能到了学校里面,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后,激化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从而可能发生一些不可控制的悲剧。

建议家长要多跟孩子沟通,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自信和支持,及时疏解孩子的情绪。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出,面对常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关注了解?遇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该怎么办?

图片

一、如何避免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必须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1.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如今不少父母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心理专家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2.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过分攀比

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父母不要总拿孩子之间硬性地比较,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

图片

3.用“情”打动孩子胜过用“理”

做父母的是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应该讲“情”而不是只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4.允许孩子犯错

家长要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心理医生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种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容易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

图片

5.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心思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体察到的。想让孩子对我们没有戒备,家长平时需要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多问自己这些问题: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孩子害怕什么?我有没有过度反应?我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吗?我有没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图片

二、哪些异常信号是孩子在求救,家长要知道

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学业压力、亲子矛盾等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和家庭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反而采取了偏激的教育方式,则更容易适得其反。搜索信息、网络宣泄、情绪反常、悲观倾向、兴趣降低、近期频繁遇到重大危机、整理东西、长期高压,如果青少年身上出现这样的信号,可能是在发出求救。家长可以从这5个方面观察孩子的变化:

1.生理变化。发现孩子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情况。

2.情绪变化。发现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

3.行为变化。发现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

4.学业变化。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

5.人际关系变化。发现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要重点关注。

一般来讲,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两周以上,家长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图片

三、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怎么做

1.跟孩子的老师、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重点关注期初、期中、期末等时间节点。

2.跟孩子的老师、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重点关注期初、期中、期末等时间节点。

图片

3.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可以跟专业心理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请求心理老师及学校的帮助。

4.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要理性地接受:“孩子是真的病了!”它像躯体疾病一样,需要积极治疗,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图片

此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完善相关机制,让我们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健康成长!

第2个回答  2023-10-2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孩子们出现心理问题。近年来,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为什么现在孩子心理有问题的越来越多呢?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一方面,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为了考上好的学校,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参加各种补习班,学习负担沉重。长时间的学习和应试教育使得孩子们缺乏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容易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虽然网络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娱乐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上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可能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过去,家长们往往采用严格的管教方式,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们缺乏独立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了解了孩子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后,我们应该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当发现孩子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症状时,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关爱和支持。

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家长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安定的成长环境。

3. 增进亲子沟通。家长要多花时间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发展个性。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减轻心理压力。

5. 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压力。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学会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挑战。同时,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6. 寻求专业帮助。当发现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家长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

总之,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只有关爱和支持,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3个回答  2023-10-29

2000年以后来做咨询的孩子,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而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少了,很多还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高孤独感,使得他们从小思考力就很强。他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问题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义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

这样一思考,麻烦就来了,抑郁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最普遍的,是学业上的焦虑问题,到了高三不好好学习,整天看小说,看手机。

还有抑郁、性别障碍更为复杂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男孩在家里穿着妈妈的丝袜、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为性别不认同,而抑郁自杀,等等。

焦虑不堪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焦虑。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也就是幼儿园大班,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家长看到2岁的婴儿打人就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也来咨询,这说明家长是有多焦虑呀。

  

好的家庭的共性

所有的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

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的。

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一样的——家里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

夫妻两个人都比较成熟。成熟跟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较独立,家庭里面,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又不是彼此控制,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

比如,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出去参加同学聚会,成熟的妈妈就会说:“注意安全啊,钱够吗?”“够!”然后这孩子就出去了。他在外面玩得很自由自在、很放松,他在同学面前,也是一个很自然的人,因为他没有被控制住。

而控制欲强的妈妈会问:“和谁在一起?去几个人?什么活动?什么性质?你带多少钱?只能用多少钱……”这样的孩子出去表现也是不一样的。玩到一半时,老妈又一会一个电话:“你在哪里?可以回来了吧,已经9点了,你不是说好9点吗?”

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在家里,其他人就会有压力,慢慢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孩子做作业的问题,家长去控制的话,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要去搅和在一起。如果搅在一起,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业的,拖拖拉拉搞这搞那。

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没有一个人控制欲很强的,每个人都相对独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好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好的家庭的比例越来越低了。

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1.家庭结构的问题

一种是单亲家庭。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会成长不好。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击诋毁另一方,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另一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幼稚,不听人讲话,很容易发火。因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发火。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幼稚,不能换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结构,老人应该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个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应该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交给孩子父母。老人如果分不清边界,就会出现很多矛盾。除了夫妻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矛盾,还会叠加外婆跟女婿,母亲跟女儿之间的矛盾。

2.夫妻关系的问题

夫妻关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两个常年冷战,就是不离婚,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很多年前,一个做医生的妈妈带着儿子来咨询过我,她当时的状态就是跟丈夫分居,自己带着孩子生活,儿子一年级,成绩还不错。

我当时建议她等孩子青春期时再来一次。前些日子他们来了,孩子已经长得很高,读初二了。他妈妈就反映,孩子读书一直不错,可是到了初二就不行了,而且还出现了社交困难。

他们夫妻两个分居多年,既不和解,也不离婚。我对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尽快改变婚姻状态。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儿子会越来越糟。

那儿子也对我说希望父母离婚。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就像是一直在等着第二只靴子掉下来,永远悬在那里太难受了!必须让孩子感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母亲,对生活充满热望拥抱生活的样子。母亲必须要把自己给打理好。自己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改变,成绩也会上去。

3.亲子关系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有的时候不是爱的问题,简直就是仇恨的问题,但是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举个母女关系的例子。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女儿,小学里总是第一名,到初一时来咨询,才发现已经精神分裂了,必须去医院治疗。这女孩子的第一名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非常非常努力,废寝忘食地学习,因为她妈妈要求她一定要考前3名。

原因就出在她妈妈的身上。

我对孩子的妈妈说,对孩子的这种极端要求是变态、是虐待。她竟哭了起来。原来这位妈妈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的出生并不受家人欢迎,因为他们所盼望的是儿子,她唯有通过考第一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视。而这种心理延续到了自己女儿的身上。

在中国,这种受到母亲的排斥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得厌食症、暴食症的女儿,背后都有一个排斥她的母亲。女人是很难取得自我认同的,而且往往会把对自己的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这跟我们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

还有父子关系出问题的。儿子长大了,身高都超过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转变不过来。原来是保护儿子,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的本能,但现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该如何自处。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互相攻击,就演变成了父子大战。这与做母亲的在一旁没处理好也有关系。

母子关系上出问题的,一般就是表现在不让儿子长大,高度地控制。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

父女关系出问题的,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家庭的灵魂是母亲

不是有个大别墅就可以称为“家”,破房子里有个妈才称其为“家”。

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我做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发现,所有的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抓住母亲这个牛鼻子,就一抓一个准。

因为在一般的家庭中,母亲只要没什么大问题,就会成为家庭的核心。在处理家庭问题上,女人是有优越性的。因为男人的大脑更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因此,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优势。

孩子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最特殊的,虽然孩子出生剪断了脐带,但他们的潜意识是完全连通的。所有的孩子都会为母亲牺牲。

我们有个误区,以为是母亲为孩子牺牲,其实,孩子也会为母亲牺牲。如果母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整天骂骂咧咧情绪不好,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母亲过得不快乐、很痛苦,他马上就会把这种情绪背在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母亲才会生活得不幸福。

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给的。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必须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会责骂,那么,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这个是顺从,顺从了母亲的意志。

顺从就会逐渐发展成认同。比如,孩子上小学后请同学到家里玩,同学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会叫同学把茶杯拿起来,不要放在地板上——这个就是认同。

等到孩子长大了,妈妈老年痴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会让老娘把茶杯拿起来放好——这就完全内化了。

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实际上是家长给的。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

需要怎样的学校?

1.好学校标准之一:提供社交环境

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生活环境也比较自由,随时可以到大院子里找到小伙伴疯玩。通过这种没有大人监管的群体性游戏,孩子可以遗忘压力、发展人格,也教会了他们遵守规则,是孩子进入社会的预演。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变了,也不容易找到同伴,那么,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孩子聚集的地方,应该提供孩子们自由交往的环境。

我经常跟幼儿园园长做讲座时说,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不教育,只要保证孩子安全就可以了。让孩子们自己交往、自己玩,不要去教什么拼音、十以内加减法。知识哪里不能学?如果一个人在11岁以前没有好好疯过、玩过,长大就会很作,等老了临死了还会很作。儿童时代要让他有快乐的记忆。

2.好学校标准之二:不是竞争比赛的场所

让孩子从小就参与高度竞争,是对人性的摧残。

我最反感的,就是老师灌输第一名的观念,第一名什么都是好的,老师对他们总是笑眯眯的,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让孩子们对学校教育构建起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学校是去跟人家比赛的地方,去学校是为了证明自己优秀,把学校当成一个竞争场所。

孩子小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在高度受压的环境里,甚至心脏都会受影响。而等到高中大学甚至成人以后,抑郁症、强迫症这样的后续心理问题就会逐渐显现。

有些从小学习优秀的学霸,不能承受生活中任何一点点压力,一有点不顺,就可能出现病态、跳楼、猝死等情况。他们表面看起来很好,但是一旦有一个触发的因素,他就没有能量来抵抗。从小的高度竞争让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在儿童时代就全部消耗完了。

3.好学校标准之三:评价以过程为导向

学校里不该给孩子做太多确定性的评价。现在,很多孩子做事所有的动力源,都是为了取得他人的评价。如果得不到欣赏性的评价,他就不愿意参加这个活动。

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逃避困难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的评价太多造成的。因为这种评价不是以过程为导向,是以目的为导向。在临床上就会出现很多孩子惧怕重大的考试或比赛的情况,平时学得挺好,一到重大考试就不行。学校是一个训练你思维水平的地方,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地方。

第4个回答  2023-10-2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社会竞争加剧: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孩子们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2.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 电子产品的使用: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导致孩子们沉迷虚拟世界,缺乏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4. 缺乏社交技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孩子们户外活动减少,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这可能导致他们缺乏社交技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家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保持良好的婚姻关系,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2.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行为,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3. 建立有效的沟通:家长应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4.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交能力。

5. 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家长应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避免沉迷虚拟世界。同时,应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接触大自然。

6. 关注孩子的学业压力: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业压力,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避免过度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7. 教育方式:家长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避免使用惩罚、批评等 negative 教育方式,以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