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敦煌壁画

如题所述

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敦煌以其东可达中原的长安,西经帕米尔高原至中亚,直至地中海沿岸的地理位置,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旨在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丝绸之路的形成,使得汉夷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张骞的报告《史记 大宛列传》中,汉应劭解洞此则释敦煌为:"敦",大也;"煌",盛也。这反映了敦煌地区的繁荣景象。关键的地理位置使其最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据研究表明,敦煌不仅是中外商人的聚集地,还是多个王朝和西域39国使节的驿站。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银币、宝石、香料、典籍等多为西方舶来品,显示出西方文化已逐渐渗透到中原文化中。
除了使节和商人,东来传教的僧人和西行求法的中国僧侣也络绎不绝。莫高窟第332窟发现的唐代《李克让修莫高窟佛碑》记载了莫高窟建窟的缘由: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尊,"尝杖锡林野,行止此(沙鸣)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乐尊和尚被此情此景感动,留在莫高窟修建了第一个洞窟。这是莫高窟最早建窟的历史,后来东来西去的僧人见乐尊和尚建造的洞窟,感受到了神意,故又在附近相继凿窟。因此,莫高窟不仅最先接收外来思想,也是外来宗教传入中国的最初落脚点。
唐代经济繁盛,社会和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莫高窟已成为前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唐代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据《法苑珠林》记载,当时有寺庙1985所,僧侣236399余人;造像110430躯;译经82部。可见佛教在唐代已经盛极一时。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提到“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所以出了阳关就没有故人,因为往南出莫高窟是石山,环境恶劣,少有人烟,所以送行辞行的人往往都是走到莫高窟就不再前行。外出的人定要托神灵保佑一路平安,事事如意,大多都会给神酬某物作为许愿。待到返乡的时候,小有成就的人就会献上抄写的经书或者在敦煌开凿一些小洞,而那种功成名就的大如意者便会造大洞,以还神愿。敦煌在当时是中外陆路交通必经之地,外出经商的人非常多,当然发洋财春风得意的人不少,这也是唐朝敦煌石室发展盛极一时的原因。由此可知,扩建敦煌石窟的除了僧人、使节之外,都是一些商人,为自己祈福还愿捐善款修建的。迄今,我们还能从莫高窟石壁上看到浩浩荡荡的西域商队。可见,当时经济上的往来促进了文化上的飞速发展。
敦煌壁画中最著名的飞天形象,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典型。飞天最早出自公元前2世纪的古印度的雕刻和壁画中。随着佛教的东传,这一形象经过沿路各国各地域的发展,才最终在敦煌安家落户。而在中国,“飞天”一词最早出现在《洛阳伽蓝记》。书卷二《城东》记载:“石桥南道又景兴尼寺,亦阉官等所共立也。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飞天伎乐的具体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目前已无法看到,但是在古代中国“飞仙”似有两个系统,一是中国本土的,指羽人,是神仙家思想的产物。其二是印度传来的天人。从莫高窟石壁上可知,这种天人不再是纯粹的羽人形象而是羽人和飞天结合的产物。由此可知,这一形象也是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本土文化交相融合,既适应了中国当时社会需要,又反映了中印之间的文化往来。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外来文化经过地域的吸收发展从而形成了新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既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又在此基础上作出改变,突破传统,推陈出新,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产物。
来源:客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