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问题!

举个例子,汉武帝,唐代宗,明成祖,他们三个都是帝王,可是,他们有的叫“帝” 有的叫“宗” 有的叫“祖”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大明王朝为什么有两个“祖” 一个明成祖,一个明太祖?这到底是什么回事?还有,秦代以前的“夏 商 周”三代是不是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是不是统一了天下?

汉武帝用的是谥号,唐代宗、明成祖用的是庙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越南、朝鲜、高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号。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2
这是涉及到古代纪年方法及帝王尊号的问题。
古代的纪年法中有天干地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
比如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都是帝王的庙号,一开始,“祖”“宗”指开国皇帝,到后来,祖宗就泛滥了。
庙号都是嗣皇帝给前任皇帝上的尊号,根据前任皇帝的好恶给予谥号,但是后来大多数的谥号都成了装饰之词。一般的末代皇帝,由继承王朝给于“哀、末、思”等号。
帝王年号纪年法开始于汉武帝,在明朝以前,一个皇帝有多个年号,人们习惯上会使用帝王庙号,在明清两朝,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人们习惯上使用帝王年号纪年。明成祖,年号是永乐;年号康熙庙号为清圣祖,年号乾隆庙号为清高宗。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这个时候是“国家”政权的初始阶段,具有“国家”的特征,但是很多制度不完备,在统治上采用分封的形式,周边的部族判附无常,所以不能以现在的观点套用古代的事实。
第2个回答  2009-04-12
皇帝有谥号、庙号,年号,像汉武帝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 ,名 彻。
唐代宗,明成祖,这是庙号。开国皇帝庙号一般称“祖”,其它称“宗”。当然也有例外,就象明成祖,他是篡位的,又是迁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所以也称“祖”了。
“夏 商 周”三代是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不过古代的中原版图没现在的大。
第3个回答  2009-04-12
唐太宗之类的都是后人取的。
像汉武帝,取武字,就是因为他在“武”这方面有杰出的贡献。
像祖、宗之类的不太清楚,大概是庙号、谥号吧(都还给老师了)。
至于夏、商、周的话,和秦有本质的区别。夏、商、周的话是奴隶社会,而秦是封建社会。由于经济基础不同,所以它们的上层建筑也不同。例如周朝是分封制,周天子行君王的权利,下面有诸侯国,其他诸侯国必须听令(有点类似于现在美国的联邦制)。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后来才有春秋5霸、战国七雄,直至秦朝统一。但是秦朝的社会性质已经变成封建社会了。所以历史给秦朝的定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