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乾隆在世的时候爱新觉罗家族就有“溥”字辈的人出生了

rt
不一定是乾隆这一支,我指的是整个爱新觉罗家族

没有,当时拨那个没有所谓的“溥”字辈
在乾隆时,以永瑢所进的诗中的诗句“永绵奕载奉慈娱”刚好有永、绵两字辈开头,就定为字辈。后来到道光帝时改“奉慈娱”为“溥毓恒”。
所以“溥”字辈真正开始应为道光年间
如果单以溥字辈作为一个辈分,也是就说跟溥字辈为同一辈但不一定以溥字命名,这样的人是存在的。

如果只是从乾隆这一支系的子孙算起,那么溥字辈最早出生的应该是贝子载锡的长子溥庆,生于嘉庆八年,不过夭折了。载锡是乾隆长子永璜支下的,以上几辈分别为贝子奕纯、贝子绵德、定亲王永璜。永璜是乾隆的长子,绵德、奕纯、载锡、溥庆这一系列下来恰巧又全都是长子。
相关史料:

入关前,爱新觉罗家族按满族习惯,从名字上分不出辈分。入关以后,康熙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给子孙取名也采用辈分字。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个儿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辈分字,还规定儿辈为“胤”字辈,孙辈为“弘”。字辈,曾孙为“永”字辈。
1722年,按照避讳的规矩,雍正帝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辈分字就不合适了,于是一律改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后来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帝说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所以,特地恢复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进呈给孝圣皇后,乾隆帝的题诗中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一句。后来,他取其中的“永绵亦(奕)载”4字为近支宗室的字辈。1776年,又规定以后皇嗣取名,永、绵二字改用颙、旻,而别的人仍用永、绵作字辈。
1825年,从大臣选出的10个字中,道光帝钦定了“溥毓恒启”4字,作为“载”字以下的字辈。1857年,咸丰帝又续拟了“焘闿增祺”4字,作为“启”字以下的字辈。
清朝宗室的字辈,前后计有14字: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如果以努尔哈赤为第1代的话,那么皇太极是第2代,福临是第3代,玄烨是第4代,以后玄烨这一支系,胤 (允)字辈是第5代,弘字辈是第6代,永(顒)字辈是第7代,绵(旻)字辈是第8代,奕字辈是第9代,载字辈是第10代,溥字辈是第 11代,毓字辈是第12代,恒字辈是第13代,启字辈是第14代,焘字辈是第15代,闿字辈是第16代,增字辈是第17代,祺字辈是第18代。
1937年,溥仪又增:
“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为“祺”字以下的字辈。
那些支派较远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辈。如豫亲王保泰的后人,“载”字辈改用“常”字,“溥毓恒启”字辈,分别用“松柏清国”4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在乾隆时,以永瑢所进的诗中的诗句“永绵奕载奉慈娱”刚好有永、绵两字辈开头,就定为字辈。后来到道光帝时改“奉慈娱”为“溥毓恒”。

如果单以溥字辈作为一个辈分,也是就说跟溥字辈为同一辈但不一定以溥字命名,这样的人是存在的。

如果只是从乾隆这一支系的子孙算起,那么溥字辈最早出生的应该是贝子载锡的长子溥庆,生于嘉庆八年,不过夭折了。载锡是乾隆长子永璜支下的,以上几辈分别为贝子奕纯、贝子绵德、定亲王永璜。永璜是乾隆的长子,绵德、奕纯、载锡、溥庆这一系列下来恰巧又全都是长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5-06
没有。
康熙帝(1654)废太子胤礽(1674)的嫡福晋所生长子名为弘晳(1694),弘晳长子名永琛(1712),次子名永琳(1714),三子名永玫(1714)。
永琛长子名绵祥(1732但夭折),次子名绵吉(1732),永琳长子名绵盛(1731),永玫长子名绵远(1731)。
先来看永琛支系。绵祥夭折,绵吉活得挺长(从1732活到1818,87岁)但生育能力太差,一辈子连一个男孩也没生出来。永琳这支绵盛的生育能力也不怎么样,四十多岁(1776和1779)才生出奕广和奕宽,所以想让奕广和奕宽在24岁和21岁的时候抱孙子显然是不可能的。永玫这支绵远的生育能力倒是还行,1764年生出了奕良(比奕纯还大三岁),但是奕良也不怎么给力,1795年才生出载文还夭折了。
另外康熙有一个未参与"九子夺嫡"的第5子胤祺(1680),胤祺长子名弘升(1696),弘升长子名永瑞(1716),永瑞得子比较早,长子名绵康(1732),绵康长子名奕禄(1753)但是夭折了。(话说,慈禧最大的大表叔哥居然比咸丰大了整整78岁)
最后再次强调一点:至于说你说的"永绵奕载溥"这几个字,都是顺治早就为后世定好的辈分,根本就不是乾隆那个败家子定下来的。
第3个回答  2008-12-24
1825年,从大臣选出的10个字中,道光帝钦定了“溥毓恒启”4字,作为“载”字以下的字辈。
乾隆的时候还没溥这一字辈呢,到哪找“溥”字辈的啊。
第4个回答  2008-12-24
不可能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