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政治必修1 期末复习重点(人教版)

地理、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重点
要人教版的
请不要给一些题目要自己填的
因为我时间不多了,马上就要考试了

真的是很需要帮助
希望大家能帮帮我

如果我觉得好的
还会追加分数
请大家帮帮我吧
是高一,上学期,必修一,人教版的

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耀斑。
黑子是反映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出现在光球层。
黑子活动强,气候反常的机率增多。
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影响无线电通讯,甚至中断。
耀斑,太阳风会产生磁暴、极光。

2.地球的运动:
(1)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地轴)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向);影响地球形状。

(2)公转:

近日点:一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七月初,速度慢。
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为23度26分)
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春分(3月21),秋分(9月23),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夏至日(6月22)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北回归线及以北达最大值。冬至日(12月22)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回归线及以南达最大值。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赤道终年昼夜等长。北半球夏半年(3.21—9.23),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北半球冬半年(9.23—3.21),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夜。
③季节更替。

(3)太阳直射点及晨昏线
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而后向北移动。
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而后向南移动。
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而后向南移动。
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而后向北移动。

晨昏线的画法:晨昏线垂直太阳光线且过地心。有光照射的一面为昼半球。

3.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幔:莫霍面一下至古登堡面之间。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
| 地壳
|——————————————————莫霍面
|——————————————————软流层
| 地幔
|
|——————————————————古登堡面
|
| 地核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1000米,降低6摄氏度),因为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人造卫星,航天飞机。

4.大气的热状况
(1)
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晴朗的夜里会出现霜冻,因为大气逆辐射弱。

口诀: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近地面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差异。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力大小与等压线有关,等压线越密集,风越大。

大气环流是指: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看书吧 - -)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
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

东亚季风:
气压中心:
夏季——亚洲低压(亚欧大陆),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
冬季——亚洲高压(亚欧大陆),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

季风环流是指: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的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比如:北京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东亚地区。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5.各种气候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气候特征),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候成因)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气候特征),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冬季受信风带控制。(气候成因)。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气候特征),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成因)。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气候特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候成因)。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气候特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成因)。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度—40度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气候特征),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气候成因)。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度—60度的大陆西岸):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平均(气候特征),终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气候成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候特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成因)。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气候特征),深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气候成因)。

寒带:
极地气候:全年严寒(气候特征),终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候成因)。

6.气旋和锋

锋: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间的过渡带。
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
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阴天雨雪。
冷风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冷锋是锋后降水。
寒潮,沙尘暴都与冷锋有关。
(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的锋。
暖锋过境时: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暖锋是锋前降水。

(3)气旋:低压区出现的空气漩涡。(中心气压为低压)
气流运动:逆时针,气流从四周流向中央(水平方向)。空气上升(垂直方向)。
天气:阴雨。

台风是气旋。

(4)反气旋:高压区出现的空气漩涡。(中心气压为高压)
气流运动:顺时针,气流由中央流向四周(水平方向)。空气下沉(垂直方向)。
天气:晴朗。

注:上述及下述的运动方向均为北半球方向,南半球相反。

7.水的运动

(1)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目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

(2)洋流

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
一般来说,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

(3)洋流分布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见书 = =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寒、暖流交汇,容易形成渔场。
洋流能扩大污染范围,加快精华速度。
洋流对航海的影响:顺行快,逆行慢。

8.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①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地热。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成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包括:褶皱和断层。
岩层受力弯曲成为褶曲。其中岩层向上拱起成为背斜(储油),岩层向下弯曲成为向斜(储水)。
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它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
断层之间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它常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陕西的渭河平原,山西的汾河谷底)。

岩石圈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的单元成为板块。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
板块交接地带容易发生地震。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侵蚀:流水侵蚀(如瀑布,“V”型河谷,黄土高原的沟壑,石林和溶洞),风力侵蚀(如风蚀蘑菇)。
沉积:流水沉积(如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山前冲击扇),风力沉积(如黄土高原的黄土,沙丘)。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浆冷却凝结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变质岩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通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9.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
太阳辐射的维度差异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10.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性差异

各地自然地理环境都是由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性。

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纬度地带性是以热量变化为基础的。
经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精度地带性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11、寒潮

寒潮是冬半年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天气。
寒潮的危害:交通堵塞,电信电力中断,冻伤、危害农作物。
寒潮的益处:有利于地表的热量交换,缓解冬季旱情,增加土壤有机肥,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31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 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
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 ②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注: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信用工具:
(1)信用货币:含义: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被利为信用货币。
职能:流通和支付手段。
(2)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外埠结算,银行汇票、商业汇票。
A、信用卡:含义: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B、支票: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近期和远期支票,记名或不记名支票,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①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
②现金支票:是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6、外汇、汇率
(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例:人民币对美元,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则美元贬值,汇率升值。
①外汇汇率:一定单位的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兑换数量比以前多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币值升值,兑换数量比以前少,外汇汇率降低。
②汇率波动的影响:
A、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少,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和资金外逃。
B、一国货币汇率上涨(即货币对外升值),通常会引起出口减少和进口扩大,使一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国际储备减少,就业和国民收入下降。但可以提高该国货币的信誉,提高该国的经济地位,吸引外资流入。
由于汇率波动对经济影响作用,使它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为了刺激出口增长,往往采取直接宣布本币贬值即本币汇率下降的做法。
③汇率合理稳定的重要性:
A、合理的稳定的汇率是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一国看,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外贸收支平衡,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强 国际储备。
B、从世界上看,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促使国际资本正常流动等,相反如频繁急剧波动汇率会加剧国际经济竞争,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会刺激国际投机,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
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低,处于有利地位。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高,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注:掌握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见导学)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
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见课本P17-19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居民的收入影响
①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②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③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差距过大,影响消费需求)
(2)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价格高低的变化与人们消费水平的关系:在人们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购买力则提高,消费水平也提高。
②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比奢侈品低。
④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此外,商品、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4、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面面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①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②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③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
④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6、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①社会再生产: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②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
(详细可以看http://gz.fjedu.gov.cn/zhengzh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747

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耀斑。
黑子是反映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出现在光球层。
黑子活动强,气候反常的机率增多。
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影响无线电通讯,甚至中断。
耀斑,太阳风会产生磁暴、极光。

2.地球的运动:
(1)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地轴)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向);影响地球形状。

(2)公转:

近日点:一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七月初,速度慢。
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为23度26分)
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春分(3月21),秋分(9月23),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夏至日(6月22)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北回归线及以北达最大值。冬至日(12月22)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回归线及以南达最大值。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赤道终年昼夜等长。北半球夏半年(3.21—9.23),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北半球冬半年(9.23—3.21),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夜。
③季节更替。

(3)太阳直射点及晨昏线
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而后向北移动。
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而后向南移动。
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而后向南移动。
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而后向北移动。

晨昏线的画法:晨昏线垂直太阳光线且过地心。有光照射的一面为昼半球。

3.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幔:莫霍面一下至古登堡面之间。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
| 地壳
|——————————————————莫霍面
|——————————————————软流层
| 地幔
|
|——————————————————古登堡面
|
| 地核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1000米,降低6摄氏度),因为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人造卫星,航天飞机。

4.大气的热状况
(1)
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晴朗的夜里会出现霜冻,因为大气逆辐射弱。

口诀: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近地面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差异。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力大小与等压线有关,等压线越密集,风越大。

大气环流是指: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看书吧 - -)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
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

东亚季风:
气压中心:
夏季——亚洲低压(亚欧大陆),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
冬季——亚洲高压(亚欧大陆),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

季风环流是指: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的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比如:北京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东亚地区。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5.各种气候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气候特征),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候成因)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气候特征),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冬季受信风带控制。(气候成因)。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气候特征),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成因)。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气候特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候成因)。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气候特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成因)。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度—40度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气候特征),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气候成因)。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度—60度的大陆西岸):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平均(气候特征),终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气候成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候特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成因)。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气候特征),深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气候成因)。

寒带:
极地气候:全年严寒(气候特征),终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候成因)。

6.气旋和锋

锋: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间的过渡带。
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
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阴天雨雪。
冷风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冷锋是锋后降水。
寒潮,沙尘暴都与冷锋有关。
(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的锋。
暖锋过境时: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暖锋是锋前降水。

(3)气旋:低压区出现的空气漩涡。(中心气压为低压)
气流运动:逆时针,气流从四周流向中央(水平方向)。空气上升(垂直方向)。
天气:阴雨。

台风是气旋。

(4)反气旋:高压区出现的空气漩涡。(中心气压为高压)
气流运动:顺时针,气流由中央流向四周(水平方向)。空气下沉(垂直方向)。
天气:晴朗。

注:上述及下述的运动方向均为北半球方向,南半球相反。

7.水的运动

(1)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目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

(2)洋流

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
一般来说,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

(3)洋流分布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见书 = =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寒、暖流交汇,容易形成渔场。
洋流能扩大污染范围,加快精华速度。
洋流对航海的影响:顺行快,逆行慢。

8.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①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地热。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成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包括:褶皱和断层。
岩层受力弯曲成为褶曲。其中岩层向上拱起成为背斜(储油),岩层向下弯曲成为向斜(储水)。
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它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
断层之间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它常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陕西的渭河平原,山西的汾河谷底)。

岩石圈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的单元成为板块。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
板块交接地带容易发生地震。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侵蚀:流水侵蚀(如瀑布,“V”型河谷,黄土高原的沟壑,石林和溶洞),风力侵蚀(如风蚀蘑菇)。
沉积:流水沉积(如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山前冲击扇),风力沉积(如黄土高原的黄土,沙丘)。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浆冷却凝结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变质岩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通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9.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
太阳辐射的维度差异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10.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性差异

各地自然地理环境都是由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性。

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纬度地带性是以热量变化为基础的。
经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精度地带性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11、寒潮

寒潮是冬半年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天气。
寒潮的危害:交通堵塞,电信电力中断,冻伤、危害农作物。
寒潮的益处:有利于地表的热量交换,缓解冬季旱情,增加土壤有机肥,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

参考资料:祝你学习顺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31
哪一册啊?
哦,,对不起哦,我初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