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综合日语第三册第七课文章翻译

如题所述

每次去外国旅行,我总是不由地去考虑“语言”。使用与自己全然不同的语言,用那样的语言来思考的人们。由那些人创造的文化。置身于此,可能会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
我在大学学过一点中文。在这次的旅行中也尝试积极地使用中文。在上一回提到在早市购物啊,在市内巴士、旅馆等很好地用上了中文,我感到很高兴。要点就是度量和可爱。虽说如此,我的失败之谈也数不胜数。在中文里有“四声”,即使发音相同,音调的抑扬顿挫也会导致意思变得不同。这一点很难。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餐厅想喝茶,我以为我说的是“请给我茶”,可送来的竟然是“叉”。之后去了解了才知道,茶和叉发音都是cha,但茶的语尾声调必须升高。因此由于我用平调说出了“茶”,导致了“叉”的意外登场。
我一边使用着中文的只言片语,一边重新思考。“语言是道具”这种说法,确实是基本的。或者也可以说语言是“手段”。买苹果、告知目的地、自来水管道故障报修......为了打成这样的目的,语言是最有效的手段。从我口中发出的“我要苹果”的声音,以某种法则传递到对方的头脑中,然后对方就能理解“哦,她想要苹果呀”。虽然在日语里这算不了什么,但从中文的角度来看,的确能让人感受到“语言”作为道具的实感。(然后,与那不可思议形成对照的实感是,作为实体存在的苹果的实实在在的手感。)
拼命写歌的时候,容易产生以语言本身为目的的错觉,但原始的中文体验告诉我这样绝对不行。语言应该要承载想要传达的事物。
同样的事情,在有关金钱的事情上也能感受到。见到外国的纸币就会有“啊,钱是纸啊”这样深切的想法。基于社会一定的规则,纸币成为了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但作为物品,归根究底也只是纸而已。语言只是记号这一点与之非常相似。而且每每人们会忘了金钱作为“手段”本来的角色,而成为“目的”这一点,也是相同的吧。
语言,归根到底只是道具。但是,我也在中国实际感受到了这是不容小觑的令人惊恐的道具。
从杭州到上海的列车中,在我对面坐着一对男女。男人应该是那个女子的父亲吧。至少看上去是这样的。他们不知在说着什么,十分热烈地在交谈着。他们说得很快,我完全听不懂内容。但这却反而勾起了我的兴趣。男人在说什么,然后女人的表情变化了。女人回答了什么。男人笑了。两个人很自然地对话着,而对完全听不懂的我而言,他们的交谈和表情的变化实在是很有趣。讲着讲着,男人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两个人的声调似乎在争吵。有一瞬间,女人一下子表情僵硬起来,短暂地沉默了。然后当我看见她一下子眼泪夺眶而出时,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震撼和害怕。对于不懂中文的人来说,只有声音的语言是能让一个人哭的东西。不是拳打脚踢,语言就能够让人哭泣。这份语言的重量,我们不能忽视吧。

眼睁睁看到了被语言所伤而流泪的异国少女。

纯手打的。。。这么长求加分呢> <
我们用的教材一样啊嘿嘿,这还是我大二时候翻的,现在看看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就当个参考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