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不同?

如题所述

  佛教大乘和小乘及其区别

  佛法本来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大乘(梵语Mahāyāna),汉文根据“大的交通工具”的原意来翻译的,是五乘中的菩萨乘;小乘(梵语hīnayīna),汉文根据“小的交通工具”的原意来翻译的,是五乘中的声闻乘。这里“乘”的工具是指驰向涅盘彼岸的“方舟”。

  大乘与小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都有的区别:大乘教的度化对象主要是具备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众精神,胸怀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萨种根基的大机众生。小乘的度化对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怀狭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去烦恼,获得断灭涅磐的小机众生。最重要的区别,就如宗喀巴大师说:“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发心。”因此,大乘与小乘在传教形式上存在僧讲与俗讲的区别:所谓僧讲,最初指僧徒在一起时的说法讲经,在中国始于曹魏时的讲道行经。后来僧讲指从义理的角度讲高深的佛理。这也是佛学思想的精华所在。所谓俗讲,先是指唐代流行的面对普通信众的讲经方式,把佛经故事演变成通俗浅显的 “变文”,用说唱形式来宣传一般的经义。在民间,这种形式很流行,演变为用说唱来宣讲佛经的浅显道理,像什么“目连救母”就属于这一类。后来人们把对一般信众的简单平俗的讲经方式也称为俗讲。

  大乘与小乘在受教形式上存在顿悟与渐悟的区别:所谓顿悟,它不凭借时间和阶次,直接悟入真理,也就是顿然领悟,进入“大明”境界!它讲究根器,讲究机缘。有的人一生修,一生不悟;有的人一语得悟。顿悟不会有悟有不悟,不会悟了要保持,怕又不悟了。悟了就是悟了,没悟就是没悟!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悟有分限,有深浅,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严羽根本不懂真正的大乘佛理!悟就是唯一的“透彻之悟”,是一明皆明,一通百通!觉悟就是智慧,就是佛!悟则是佛,不悟则是人!佛由人做,贼亦由人做。

  晋宋间的竺道生在中国首倡“顿义”:“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六祖慧能《坛经 般若品》:“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中国佛教的高峰是禅宗!而慧能是其代表。《坛经 顿渐品》论述其“顿渐”时说:“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禅宗“青青翠竹,总是佛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担水劈柴,皆是悟道”,都是讲一个“ 顿悟”!我喜爱顿悟理论,尽管日常的学习于己是有益的,但那并不是“悟”的境界。无论谁,即使学问再多,那离悟差得远!悟几乎不关学问!所谓渐悟就是渐渐悟,是一些人对佛学的认识,认为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他们主张渐次修行,去恶积善,增长智慧,最后达到正觉境界。比如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论》就说:“释氏之论,圣道虽远,积学能至,累尽鉴生……”在中国,顿悟渐悟之争,在南朝宋最盛,后来就是“顿悟论”的天下了。至于为什么渐悟不对,那说来话长,简单说,悟与学问、存款、积累无关!人生的路有千万条,银行家也可能悟,学问家也可能悟,但那与“渐渐”、“积累”无关,与什么有关呢?直接关乎“明心见性 ”!
  佛教玄深,不易参悟,不是此道中人,就只能如此说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5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第2个回答  2008-12-25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有什么区别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208183.html

首先看《法华经》。该经基本上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该经谓:
“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得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此中论小乘的要点是“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及“乐独善寂”;论大乘的要点则是“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对比起来,小乘的舍离世间的精神或态度,与大乘的不舍世间的精神或态度,非常明显。

以下看《大智度论》。该论基本上亦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该论谓:
“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据《大智度论》,大小乘都有同一的目标,这即是解脱。但两者的做法不同。小乘是自利,只为自身;大乘则是利人,兼为一切众生。自利是把自身与世间分割开来,这便是舍离。利人则是把自身与世间结合在一起,视利人即是自利,这便是不舍。
另外,《大智度论》又以大慈悲心的有无,来判分大乘与小乘。小乘无大慈悲心,大乘有大慈悲心。这大慈悲心是表现于利人的行为中的。
《大智度论》更就智慧言,说小乘的智慧浅薄,不能深入诸法,故不说“世间即是涅盘”。大乘的智慧则深厚,能深入诸法,故说“世间即是涅盘”。这“世间即是涅盘”的说法,与《心经》的“色即是空”的说法,是同一思路;都是肯定现实的世界即此即是真理之意。世间即此即是涅盘,故不必舍世间以求涅盘,涅盘的理想即在世间中。不舍世间之意,至为明显。

以下看《大乘庄严经论》论大乘佛教。该论谓大乘佛教有七大义:
“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所谓大义,即不同于小乘的特别殊胜的义理。这七者是缘、行、智、勤、巧、果、事。无著解释这七大义谓:
“若具足七种大义,说为大乘。一者缘大;由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三者智大;由人法二无我一时通达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祗劫无间修故。五者巧大;由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至得力、无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数数示现大菩提大涅盘故。”此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行大与巧大。行大是具足自利与利他行;巧大是不舍生死而不染,即是不舍生死烦恼,但亦不为其所染著。生死烦恼实是就世间而言,不舍生死烦恼,其实是不舍世间。故行大与巧大,都是不舍世间之意。

参考资料:《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 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汝钧
第3个回答  2008-12-25
佛教将一切有情分为十法界。十法界又分为“六凡四圣”:

六凡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等六道;六凡不能出离三界,升降沉浮,轮回不已;
四圣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四圣皆能出三界,其中,佛、菩萨常住三界救度众生出离轮回。(阿罗汉、辟支佛可能因畏怖生死,乐于入涅盘,因而不度众生,名为“自度”;也可能“回小向大”,触证真如而明心;由此成为菩萨而度众生,名为“度他”。)

六凡可以通过修学佛法而了脱生死,出离轮回。方法有三种: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乘的意思就是“乘坐的工具”,经中用“白羊车”、“白鹿车”、“白牛车”比喻)
其中,声闻乘和缘觉乘合成“小乘”:
声闻乘通过证得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空,断除“我见”,“我执”,断除“三缚结”;三界之中已经找不到这个“我”了,成为“阿罗汉”“辟支佛”入无余涅盘,不再受生死。这样就解脱了生死。
缘觉乘通过观察十二因缘,缘起性空而证辟支佛果;
大乘(菩萨乘、如来乘、佛乘):
先发菩提心,通过开悟明心,触证人人具足的如来藏;因此发起般若智慧而入门,悟后起修,实修菩萨六度万行,层层增上直致成佛。
以上三乘佛法,声闻、缘觉只是中途暂时停留的境界,不是究竟圆满。其实三乘终究合为“唯一佛乘”,究竟圆满成就无上菩提。

简言之,佛教就是教众生成佛;方法就是佛法。由凡夫的“无常、苦、空、污染”境界,转变为佛的“常、乐、我、净”境界。

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大乘佛菩提道。除此以外,别无任何方法可以了脱生死,更不能走上成佛的道路。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4个回答  2020-05-2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