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七戒”包括那些内容

帮帮忙?我着急用

  其一,体态不端墨字难成。
  说的是,写手对待自己的文章的态度,以及面对砖文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写文时,不能总是欺骗自己,“这只不过小言”,“我写的就是小白文”,“自己高兴,读文的人高兴,要其他人管那么多干什么。”这样心态,只能写写三流故事,难成大器,但也无伤大雅,说白了,写手们高兴,读者们乐意,上网图快意,也无可厚非。志向若此,岂能强求。

  其二,苍蝇嗜血除善扬恶。
  这句指故事多有揭露恶之花者,写阴暗,写邪恶,不足为奇。但就看作者对于这种“恶”是抑还是扬的态度,有些作者文笔极好,故事渲染力极强,但是,面对人性的凉薄,如果作者是以褒扬的态度来对待,同时还沾沾自诩为‘通透尽世事’时,就只能叹息一声了。然文如镜子,读者们对其文章的看法,也大抵从自己阅历出发,鲜少有人因为单纯看了某一篇文而致是非颠倒。对此,无论在晋江,或是其他网站,都曾大规模的争议暴发,有人甚至提出零度写作,窃以为,零度写作是不存在的,因为人总有主观性,在小说中完全零度不可能,小说虽不比评论有着强烈鲜明的爱与憎、是与非,但微褒微贬肯定有的,作者虽想持零度心态,但总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是非观渗入字里行间,这极其微妙,非熟读其文不足以评,有些评论者喜欢引章摘句,别其好恶,并不公道。

  其三,只重皮囊不重性灵。
  文笔、构架,场景过渡转换,视觉角度,不同的写作技巧构成不同的风格,或华丽,或清妙,或雄浑,或沉郁。但这些都只是皮囊,只是为了扶助故事,使其生色的手段。然而我们的写手却常常忽略掉最主要的内在,不从根本上深挖故事的立意,人物的真实,情节的合理,只讲究文笔词藻的精要,那只是花花架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四,文以载道拘于说教。
  这是一个很深的问题,也有争议性。我们的写手,或许意识到立意的重要性,想通过自己文章诉说一点什么,然而却常常生出“力有未逮”之感,就算是勉强写完了,也常恨看者寥寥,不识“阳春白雪”。当此际,写手当自省,不能怪读者。
  一般人常犯的毛病,是在自己文章的立意越深的情况下,文字情节越严谨呆板,唯恐一不小心,会伤了自己文章的立意。殊不知,这样的文章也往往也吸引不了“众人”。你想载道,要有看客才行。你的文看客稀少,你如何载道?向谁载道?
  在此,我提出“媚众”的必要性。媚众,并不是情节、立意的媚众,而是写作手段上的媚众。我们写文初,往往脑子很清楚,知道要写什么故事,内蕴什么样的立意,但随着写作过程中下面读者的各式不同意见的回贴,于是我们的写手就失去了准航,渐渐以引合读者为要,于是文章之初所构思的立意,所坚持的东西逐次变味,致使构架失衡,立意不清,此所谓情节立意上的媚众,相当失败。至于手段上的媚众,则是立意不变,构架不变,但在文字,或小情节的起伏上极尽诱惑之能事,吸引读者的眼球,换言之,写文过程中写手是主导地位,要读者或悲或喜,或如坐针毡,或温若暖阳,竟在你手,而不是读者占主导地位,如果一个作者让读者牵着鼻子走,这文就完了。

  其五,欲引反滞鲧父之弊。
  此一句针对评文而言。
  对评文的要求放在后面,是因为,写评比写文难。
  写评者,首先要求,思维清楚,目光锐利,见微识著,洞烛纤微。在一篇人人都掩鼻而过的白文里,你能剖析出故事的优点,挖拙出作者的某些潜力,在一篇人人都叫好的美文里,你能发现他深藏的缺陷,此乃评论的最高境界。其次,好的写评者,在评一篇文章时,至少要求细看两遍以上,阅读查证此文的背景资料,有条件者,最好能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试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此为写评的态度恭端严谨。
  写评,并不等同于拍文,一个评者,对于文章,要做到既能察其之恶,也能体其之美。因为写评,并不只是给作者们看的,其实也是评者自己慎思默察的过程,为自己写评水准有一个质的提高。晋江评文风气,喜以拍砖为要。却不知评文已落于下乘了。拍砖快感,确实让人提气解乏,特别是对一些不成熟近于小白的文章,狂轰猛炸,结果大抵引起掐架无数,与作者,于评者,以及游离于两者之外的人,都无所郫益,更遑论发人深思了。
  评文,可比治水。禹的父亲鲧,用“堵截”之道,结果更引洪波泛滥,而禹,采用“疏导”之策,方一蹴而就。同理,评文要让看评的人知道所评之文潜力在何处,妙在何处,缺陷又在何处,方是佳评。推荐性质的评文,以挖掘文章闪光点为主,述其败笔处为辅,拍砖性质的评,则反之。
  “伪体而领一代风花”中,评论者任重而道远。

  其六,浅负狂名终失禅骨。
  这是文章的气质,也是写文的人气质。
  引用“披着人皮的绝”贴:
  “定公诗:‘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狂来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销。’‘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看似酣畅恣意,终究稍嫌单薄。至若谭浏阳‘禅心剑气相思骨,并作樊南一寸灰。’说尽诗奥,清刚妩媚之外,饶多执著深沈。”
  文章,写文人的品质也当如斯。不再细说,唯有自品方知。

  其七,伪体而领一代风花。
  原整句为:伪体而领一代风花,竟是谁之过欤?有人将这句结合晋江近况,译为:晋江小白文遍地开花,成一时风气,这是谁的过错呢?
  谁之过欤?作者?读者?评者?媒介导向?
  不再评说。

  写文初,常易犯前几条,而境界越高者,则越至后面越容易失于迷津不可自拔。当写手们犯了第六、或第七宗罪时,也就是一个写手由“作者”晋升为“作家”之时了,在此,无梦先道一声恭喜。
  http://bbs.2008red.com/forum/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bbs.2008red.com/forum/thread-3285-1-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