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荣不能帮任何人撑过一生 下一句怎么说?

如题所述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越。

但是许多的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对孩子的要求需要有求必应吗?

我身边就有个这样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店,女儿在上大学。由于电商的发展,小店生意很难做,有时候夫妻俩一个月忙下来连房租都出不来,两口子平时中午吃饭,连个荤菜都不敢点。

但是女儿上了大学之后,第一个假期回来就找爸妈要苹果手机,说自己的手机太掉价,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然后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货款,挤出来五千块钱,给女儿买了手机。

在中国像这样的父母实在太多了。他们不顾家庭资源的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

家庭不宽裕,他们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担心自己孩子被别人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于是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用着最新的电子产品,穿着时兴的大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虽说关爱下一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弘扬,但万事都要有个度,太过溺爱就走向极端了,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证明却是如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挨穷挨怕了的父母,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后尘, 继续穷下去,宁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在孩子小时候,不让孩子做家务活,只需专注读书,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 结果养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不曾也不能吃苦的孩子,因不曾尝试过劳作的辛苦, 会变得好吃懒做,只顾享乐,没有担当和不知感恩。即使长得牛高马大,也依然是衣来伸手, 依赖父母和他人的供养。

这些穷人家的“富二代”只会使家庭变得更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心理,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的一种心态。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林肯是私生子,出生微贱,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对自己的这些缺陷十分敏感。为了补偿这些缺陷,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面补偿。他最终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

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困难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名言——"人啊,你当自助!"成为许多自强不息者的座右铭。

显然,心理补偿是一种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

但切记:一是不可好高骛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补偿目标。二是不要受赌气情绪的驱使。

只有积极的心理补偿,才能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就先如何去对待别人。"

爱默生说过:“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对于个人来说,真诚地帮助别人,人际交往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有一种情况,你尽力去帮助别人,对方习惯了,久而久之便成了天经地义的。有一天,你忘了帮,对方就把你当仇人。或者说,你帮人100分,当有一天你只肯帮80分,他便会清空你所有的恩,宁愿选择只帮他70分的人做朋友。此类人是真心朋友?只知道索取,不懂感恩,能成为好朋友?

怀有"补偿心理"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强迫性格或患上强迫症,导致成年后做事情犹豫不决,个别孩子还会变得极具控制欲,不利于以后与他人的正常相处和交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