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是用贝壳做货币的,古人为啥不多捡点一夜暴富呢?

如题所述

宋神宗曾经说过这一句诗:“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充分的说明了财产和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发展,都离不开经济,而最古老的经济就是以物换物的交换,直至最原始的货币出现,才有了贸易的雏形。

我国是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追溯到4000年前的远古世纪,我们的祖先们发现了一种十分精美的天然海贝。贝壳作为一种十分精致并且天然的装饰品,在母系社会里一度也被用作图腾,有着十分高的价值,随着这种精美海贝的发现,货币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但是问题就出现了,贝壳作为一种在水域附近遍地都是的物品,古时候的人们多捡点贝壳不就可以让自己脱贫了吗?为何在古时候的贫富差距依然是巨大的存在呢?事情当然不是我们想的这么简单了。首先,作为一种在广大人群各个部族之间流通的货币,它肯定是存在这一种既定的标准的。

不是每一枚贝壳都能被用作为货币,倘若所有的贝壳都是货币,那么货币本身存在的意义也就不明朗了。在古时候,能够用来交易的贝壳都被称之为“货贝”,对于货贝,首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它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贝壳。

在如此古老的年代里,我们的采集工具和手段都十分拙劣,想要在水中岸边获取一个是十分具有难度的,所以只有质地最为完整圆润的贝壳才是有着好质量的货贝。

其次,货贝在充当货币的同时,自己本身也是一种十分高贵的装饰材料。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留下的历史古迹中,我们已经发掘出了非常多的以贝壳为纹路的古时用具。所以贝壳需要拥有良好的色调与品相。

在《汉书·食货志》里曾记载,当时用于货贝的最主要的一种贝壳,是我们现在称呼为黄宝螺的贝壳。这种货贝有着淡黄色的外表,呈现为圆润的不规则椭圆形状,质地轻盈并且极其坚固耐磨,可以长久保存,这种特性十分适合当时的贸易环境。

同时为了方便携带它,在古时候对于货贝的处理也是很关键的。需要工匠用极其精细的石制针来给每一个货贝穿孔,在通过茅草串联起来。在《盐铁论·错币》中有讲道,“夏后以玄贝”,同时根据史料记载,这些代币在夏朝使用的时候沿用了远古时期的单位“朋”,十枚为一朋,这也是给货贝打孔穿串的体现。

对于货贝本身的要求已经十分的严苛,而去往采集它们的过程更是艰难无比。在部族周边水域的贝壳,能被使用的已经早早被部族掌握住,所以若想开发更多的资源,那么就得前往更远的地方。

古时候的大自然环境比现在危险数倍,短短几里路都蕴含着数不尽的危险。同时缺少有效的交通工具也是让人们的出行艰难无比。货贝的获得不仅仅需要挑选和采集,如何运输回来也是限制了它们数量的大难题。

没有交通工具全凭体力运输,一旦在半路遇上风险那就是人财两空的结局。同时内陆水域终究不如海边贝壳产量高,而这之间相隔万里,根本不是当时的人力能够做到的。并且依靠商队来换取贝壳,还要背负在路程上贝壳损坏的风险,可以说货贝的获得是十分艰难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没有办法通过采集贝壳来脱离贫困了,原因十分的现实,为了钱命都要没了,还不一定能拿到钱,这种差事可没人会去做。

所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天然贝壳已经供不应求,随着矿业与技术的发展,人造贝渐渐的出现了。这利用铜来铸造成的人工贝壳,立马弥补了货贝的缺陷,数量和获取的问题上都变得简单了,迎刃而解。

《说文解字》中有提到:“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因为铜制人工贝的出现,货贝一直在商周时期都是应用广泛的核心货币,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动乱,各个国家为了掌握经济都各自研发出了自己的专属货币,自此货贝也从历史舞台上退隐下来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货贝已经彻底消失了,根据明清时期的史书考究,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依然使用着货贝来进行贸易,这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智慧仍然被很多人铭记着。

随着时代变迁,经济不断地发展,货币也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最终成为了纸币。货贝虽然看起来十分原始,但它们确确实实的是让我们的经济往前发展了一大步的功臣。尽管生活贫困,我们的先辈们却总能想出对应的法子来解决问题,古人们的智慧实在是让我们心悦诚服,感慨万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4
因为一般人做不出来啊,捡了也没用,而且在古代造假币管你造多少,抓到了就是要砍头的。
第2个回答  2020-11-24
古代用于做货币的贝壳,不是普通的贝壳,普通人肯定是不能随便捡到的。
第3个回答  2020-11-24
因为用贝壳的时代是处于商朝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商朝统治疆域要远离海边,很难捡到贝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