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山居秋暝》,谈我的收获

如题所述

各种文体的教学中,我最害怕古诗教学。具体表现在:读不出古诗的韵;悟不出古诗的情;挖不出古诗的魂。总感觉我的古诗教学,零碎,局限性很强。听了孙双全老师执教的《山居秋暝》,不敢说对古诗教学豁然开朗,却一定是给了我些许启发的。

一、用好作者简介。

古诗教学,其中都有一个作者简介的环节。我的作者简介大多时候都是作者的名、字、号,生卒时间,代表作品等。现在想来这样的作者简介只是流于了形式,讲过之后,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看孙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认识王维的。第一步:从诗题《山居秋暝》入手,理解诗题后,提出问题:我们都住在大城市,王维为什么要住在山里呢?然后利用资料了解王维。提炼出关键词:王维,信佛,田园派诗人。第二步:再用后人对诗人的尊称,让我认识到,王维“诗佛”。第三步:通过王维之前的古诗风格,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后人尊称他为“诗佛”。这样以作者的语言风格为主,层进式的作者简介,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孩子们以后再读到王维的诗,脑子里一定会呈现两个词:佛性,田园。

二、以“清”为线,走向空灵。

孙老师在整首古诗的教学中,四句古诗,均以“清”字为线索,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谈“新雨后”的感受,想象“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换词比较,最终很自然的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精神追求。当诗意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孙老师抛出了本节课最具有主旨性的问题:王维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这个问题的抛出,我也替孙老师捏了一把汗,在我的眼里,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际上,学生们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很自然的就感悟到了王维给我们创造的是一个空灵的境界。这个问题又回到了王维—“诗佛”的称号。

我想,此时的孩子们学习的不仅是一首《山居秋暝》,而是对王维这位伟大诗人作诗风格,遣字造句的深刻体会。

三、巧妙提问,引发深度思考。

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孙老师在讲授四句古诗的时候,针对每句古诗内涵特点,分别出提出了不同的问题。

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作者有什么样的感觉?

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

第三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换“喧”“动”,作诗。和王维的诗作比较?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你觉得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姑娘?

第三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抓住“随意”理解诗意。

四个问题,四个不同的思考维度,深度思考的最后,是对王维空灵境界的追求和理解。

一节《山居秋暝》,让我看到了老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对学生学情的掌握能力,更看到了老师内在的文化底蕴。最后我想说:上好一节满意的课,真难!但是,我还是会一直朝着“上满意课”的方向努力!欧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