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香拜佛有何功德?

现在信佛的人很少,跑庙烧香捐功德的不少,而正见的人却很少!以为那烧香拜佛就是修行,而且大多都是求世间福报,没子求子,没钱求钱...晚辈曾一度很清醒,但是确有一些灵验,让我重新定义佛教,定义修行!所以来这里问一下,正见的修行或者学佛到底如何?真的是烧香捐功德就可以吗?

佛经中礼佛拜佛的十大功德


《分别善恶报应经》:尔时佛告输迦长者。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恭敬。

有十功德。何等为十。

一贵族广大。二妙色广大。

三形相广大。四四事广大。

五珍财广大。六美名广大。

七信根广大。八忆念广大。

九智慧广大。十艺业广大。

如是长者。若复有人合掌恭敬如来之塔。获斯功德。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礼拜。获十功德。何等为十。

一言辞柔软。二智慧超群。

三人天欢喜。四福德广大。

五贤善同居。六尊贵自在。

七恒值诸佛。八亲近菩萨。

九命终生天。十速证圆寂。

如是功德。礼拜佛塔获如斯报。


《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

磕大头 大礼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这有段关于烧香问题 ,法师的开示你看看......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人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 “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

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 “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7
以贪欲求佛是不可能的,佛陀是教导离欲。 真正的功德是收持身,口,意业以及善行。不是烧香求佛。

http://hi.baidu.com/%BC%D3%C4%DA%C9%B3/blog/item/ee40135c00dbf844faf2c032.html

转贴经文。

24 .作福不嫌多,但用于解脱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只树给孤独园。
这天,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盛装前往礼见佛陀,请求佛陀及僧团能在舍卫城住上三个月,接受他的供养。
佛陀默许了。
波斯匿王就在王宫外面,搭建了一座大讲堂,并要求朝中的大臣们,也一起发欢喜心供养。
在一次饮食供养后,波斯匿王对佛陀说:
「世尊!我曾经听世尊说:布施给畜生,可以得到以百计的福报,布施犯戒人为千,布施持戒人为万,布施离欲外道为亿,布施向须陀洹则难以计算,更何况是须陀洹以上的圣者了。我今天供养了世尊及众比丘僧,因此,所获得的福报与功德,应当是难以计算的。今天,我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
佛陀听了,告诉波斯匿王说:
「大王!不要这幺说!作福是不嫌多的,你怎幺能说已经功德圆满了呢?为何说作福不嫌多呢?因为众生的生死轮回,实在长远得难以计算。
在很久以前,我们住的地方有一位名叫『地主』的大王,皇后名叫『日月光』,太子名叫『灯光』。灯光太子长得十分端正,后来出家修道成佛,并且陆续度化了八十亿众成阿罗汉。
地主大王在太子成佛后,迎请灯光如来入宫亲自供养,并且发愿终身供养如来及八十亿众的阿罗汉,获得了灯光如来的默许。
地主大王充分供养了灯光如来七万年。
灯光如来入灭后,地主大王又建了许多寺庙、宝塔,持续供养其它阿罗汉,直到他们一一入灭,并且也为这些阿罗汉的遗骨建塔庙供养,这样又过了七万年,直到灯光如来所传的佛法消失了,才去世。
大王!那位地主大王不是别人,就是我的前身。那时,我七万年供养如来,七万年供养舍利,只想以此所作的功德,在生死中得到福报享用,而不曾修道求解脱。大王!你知道吗?当时所作的福德,到现在已经全部耗尽了,连毛发般大小的福德也没留下来。怎幺会这样呢?正是因为,生死轮回长远得难以计算,以致在那幺长的时间中,再多的福报都会被耗尽,不留一丝一毫。
所以,大王!不要说:今天我作福已经功德圆满,你应当说:今天我所有身、口、意的所作所为,都要趣向解脱,我不求在生死中享用福报,但求能得到长远无量的安乐。」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这番教说,不由得毛骨悚然地害怕起来。一阵悲伤哭泣后,以手抹掉眼泪,向佛陀顶礼,承认自己的过失。他说:
「世尊!我真是太愚笨了,请世尊接受我的忏悔!我以五体投地之礼,表示我改过的心意。以后,我不会再那样说了,请世尊接受我的忏悔。」
「太好了,大王!你能忏悔改过。我接受你的忏悔,以后不要再那样说了。」
这时,在大众中,有一位名叫迦旃延的比丘尼,起来赞叹佛陀对波斯匿王的劝勉,并且以自己的前世为例,印证应当趣向于解脱,而不是求在生死中享用福报的教说。她说,三十一劫前她的前世,是一位名叫「纯黑」的差使,他在野马城供养当时的式诘如来,供养后,发愿要以这样的功德不堕三恶道,来世见佛闻法而得解脱。她就是以这样的因缘,今世得遇释迦佛,从而修道得解脱的。
佛陀赞叹她是声闻弟子中,信解脱第一的比丘尼。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增壹阿含第二三品第一经》。
二、作福不嫌多,因为生死长远,再多的福报也不够用。从「再多的福报也不够用」这样的警觉中,知道要将福报善用于有益生死解脱,才是正途。
三、说过去的某某,就是现在的我,成为经典中的一种体裁格式,称为「本生」。这类格式的经典,其集成的时间并不太早,约与《增一阿含经》集成的时代相当。(参考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第四节〉)
四、「本生」体裁之类的经典,后来继续有蓬勃的发展,对修长远菩萨行以成佛的大乘思想,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3-05
请看地藏菩萨本愿经:

”世尊。我观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

这是来自坚牢地神所说。释迦牟尼佛所认可.由此可见.烧香拜佛确实是佛教的1种修行. 这有佛经上的根据.不是”没有正见的人”乱修的.

当然.佛教的修行方法.有许多种.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需要修行不同的佛法.
第4个回答  2009-03-05
烧香拜佛依然功德无量。

在“信愿行”中至少做到了信,一切都是从信开始,没有信,下面的就不用再去说了。
虽然他们愚昧,烧香拜佛只是为求利益,没有领悟什么是修行,但他们能信,能拜就已经很好了,现在种下了善根,总有一天善根会成熟的,善根成熟之时,就是修行之时,佛道已在眼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