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存不住钱?

如题所述

80后和90后普遍反映存不下钱,但这并非因为收入低。即使月薪四五千的人觉得存不下,年薪百万的人也这么说。网上关于高收入者的“悲惨生活”比比皆是,他们的支出似乎总是跟收入一样增长。我们的父母那辈人,尽管收入远不如今天在互联网、金融、新经济领域工作的人,但在关键时刻总能拿出钱来,与我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或许,我们的欲望增长速度超过了挣钱的速度。然而,观察那些能存下钱的人,他们的自控力一般都不会太差。父母那辈人风险意识强,害怕生病,因此对医疗风险防范有意识。他们是从贫困年代过来的,对饥饿和匮乏有着深刻的记忆。而80后和90后,尤其是90后,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环境,购物往往不假思索。
我们没有预算,没有计划。那些能存下钱的人,通常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计划。父母那辈人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长大,习惯于计划经济,对资源的使用非常节省。我们不记账,不知道钱去哪了。记账软件用上半年,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开支。
谈恋爱在今天是一大笔开销。我刚毕业时,一个月4000在上海能活,但谈恋爱后开销至少翻倍。如今,这个数字可能已经不够了。偶像剧让女生有了不切实际的需求,商业社会洗脑能力让人佩服。许多约会项目是建立在活在当下的理念之上,如旅行、体验极限、购买漂亮的衣物。
结婚了的人可以节省很多无谓的消费。年轻时候爱玩的,结婚后出去的比例下降,需求也少了很多。我们即使没钱也要买买买。许多人自诩生活方式随性洒脱,实则被消费主义严重洗脑,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父母那辈人对价格非常敏感,节俭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愿意为了儿女花费,但自己生活十分节省。我们去买菜一定砍价,甚至愿意去远处的批发市场。家里东西坏了一定努力修,不会想着去买新的。
学花钱比学赚钱容易得多。父母那辈人买衣服的频率一般是季为单位的,而我们这代人出街的频率是以周为单位。父母工资基本就是收入,而我们的收入基本就等于开销。
我们对价格不敏感,虚荣型消费过多。白领会攒几个月工资买一个奢侈品包包,有的可能买回来就后悔放衣柜里吃灰。也有男同学一年换一件衣服,鞋子穿坏了才会换。走十分钟的路程也有人选择开车。
随着工作年限和收入提高,保留和以前一样的消费水平,你会过得越来越好,攒的钱越来越多,压力减小而内心轻松。但很多人受周围人的影响,开始认为每年要出门旅行是必须要做的,买名牌包是必须要装的门面等等。
互联网让掏钱更便捷。淘宝买东西看上去东一笔西一笔,累积起来的量是惊人的。如果不是有一个年底总结功能,很多人真的意识不到自己在网上花了那么多钱。
我们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本质不同。你会留意拔掉家里不用的电器的电源吗?你会手洗衣物并用废水冲马桶吗?不是你存不下钱,而是你选择了不存钱的生活方式。
父母那辈人的观念并不一定是对的,但他们很多人辛劳了一辈子,只为把存折上的数目再增加点,数的增加赶不上钱的贬值。经过二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曾经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已经过去,许多无谓的节省是不必要的。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节俭依然是美德。普通人并没有特别好的投资渠道,更不会有什么卓越的投资技能。因此,节俭和储蓄对没有造富能力的普通人,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其重要性比多数人想象的要高很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