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吴承恩为什么创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时,先让他反抗,例如大闹天空...

如题所述

1. 以上的解释都太带有现实社会色彩了,不是什么古代文学都可以从封建角度解释的。至少吴承恩没那么高觉悟。
2. 吴承恩在小说中不停地称悟空为"心猿",五行属金,有"收心猿","定心猿"等等说法。
3. 悟空前期的放荡不羁就象征着心性未被收服之前的状态,便如佛教讲牧牛的故事一样。
4. 尤侗《西游真诠》序:“记西游者,传华严心法也,能解西游者,圣人之徒也。”
5. 华严讲究一切法空,其名字悟"空"就微传其意,而这个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求放心"的过程。
6. 在《西游记》成书之际,晚明“心学”恰把这种思想,它吸收了“花开见佛,心即灵山”的禅宗理论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并总结提出了“心外无物”,要求以儒家伦理道德来约束规范它。
7. 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言:“《西游记》的主旨在于高度弘扬主体人格的同时又对主体的无限放纵予以批判,要求以伦理自省的方式达到人格的完善。”
8. 《西游记》作者正是或多或少受到晚明心学的影响."求放心"是悟空全文行为异同的解释,心猿做为悟空的象征,出自佛教经典《大如经》中六十种心之一。
9. “心如猿猴,游五欲树,暂不住故。”强调其乱。书中有意把“心经”之心解释为“心猿”之心,从而纳入“求放心”的寓意系统中去。
10. 对于学不会坐禅只会“踢天弄井,搅海翻江,担山赶月,换斗移星”(第四十六回)的悟空来说,如何“求放心”,自然成为了全书激纳亮的重心所在。
11. 汪明宽象旭《西游证道书》认为:“余窃窥真君之意,所言者在玄奘,而意实不在玄奘,所纪者在取经,而志实不在取经,特假此以喻大道耳。”
12. 而大道“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收放心而已。”明代谢肇制认为“猿乃心之神,猪为意之驰,……盖亦求放心之喻。”
13. 鲁迅认为这种说法“已经很明白了”。“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六贼伏诛”、心猿正处诸缘伏”等等。
14. 作者为这种外力找到一个结构同等物,佛祖当年共传观音“金紧禁”三个箍儿,悟空是申猴属金,其含意不言而喻。
15. 紧箍是作者赋予悟空“求放心”的工具,紧箍咒又名“茄弊定心真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导读》中认为它象征着“理性的约束力”,“心猿获宝伏邪魔”。
16. 作者显然把伦理自省设定为了求放心的工具。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靠悟空自己努力来完成这个过程,也是最后金箍自然脱落的原因。
17. 吴承恩用悟空的先反抗后取经模拟了一个有"真心"的行者历劫后回归的过程。
18. 悟空反抗的是天宫,保的是唐僧,两者并不统一,但就悟空的"心"讲,则一放一收,前后表现自然有所不同了。
19. 求放心,不知我说清楚了没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