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小学第12册第2单元语文习作

可以写节日风俗,也可以写一个地方的特点: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各地中秋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州的树中秋——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降神”是中秋夜一个有趣的活动,经过咒语和仪式可使所降的神显灵,包括桌神、月姑、八仙、篮神(是一个女神)等。 “听香”是古代流传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是由妇女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祷告,表明心中所想卜测的事(如感情、财富等),在请示了出门以后应行的方向后,就拈香出门,凡是在路上所听到的一切谈话、歌唱等,均可以就此卜测所问的事,然后以杯茭问神答案是否如此,如答不是,则继续前行,直到获得神明的指示的答案为止;未婚的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别人菜园中的蔬菜或葱的习俗,若是成功就表示她将得到美好的爱情。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866422.html?si=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2
节日风俗:
在我国南方,从新春佳节到元宵灯节,都有舞龙灯的习俗,以求消灾解难,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2.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 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 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 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 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 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 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 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3.西班牙的斗牛历史悠久,13世纪时便有了斗牛节。现在,西班牙共有大小斗牛场400多个,最大的斗牛场可容纳2万人。每年斗牛次数达5000场以上。

斗牛所用之牛是专门喂养的,放养于农村,尽可能要它们少见人。放养时间是4―6年。

斗牛要举行入场式。首先奏乐乐曲雄壮奔放。乐曲声中,斗牛士入场。他们身穿绣花紧身衣,紧腿裤,头戴三角帽。斗牛士一般2O来名,他们的队伍由两名骑士率领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这之后由主持宣布斗牛开始。

一场斗牛表演要有6头公牛出场,它们的体重在370-500公斤之间。每斗一头牛大约耗时20分钟。每头牛的名字、年龄和体重都由主持向观众进行介绍。

斗牛士更少不了要介绍给观众。每当介绍到有名气的斗牛士时,全场会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一个斗牛士水平的高低,不但要看他挑逗公牛的技术,而且要看他是否有一剑杀死公牛的本领。凡是能一剑结果公牛性命的,主持会当众宣布褒奖斗牛士牛耳一只;如果他挑逗动作一直出色,还奖给他牛尾一条。 在当代西班牙最有名的斗牛士是科尔多贝斯。1965年8月一个月,死于他剑下的公牛达64头,创了一个月之内杀牛最多的纪录。
4.在西藏,节庆时用切玛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怎样形成的?它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在一些宗教典籍中我们能找出它的蛛丝蚂迹。

1300多年前,本教在西藏盛行时期就有使用切玛的习俗,那时过年过节、迎送宾客时用;在祀神、招福招运(用法术招财招宝或招好运的行为)、寺庙庆祝大典和喇嘛念经等作为供品时用;也是信教群众烧香祀神供佛的必需品。即使是现在,群众转山拜佛时,肩上搭着的褡裢里一头装着切玛,另一头装着混合好的青稞、麦子、大米等粮食,每到煨桑处先把松树技叶和青冈技叶点燃,抓一把口袋里的粮食向上挥撒3次,以敬天地神,然后撒些切玛在火上以供神佛。

藏区为什么盛行切玛呢?切玛象征着农业的丰收。自古以来,西藏就以农牧业为主,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不同,形成了纯农业区、纯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几种类型。人们认为糌粑是农业的精华,酥油是牧业的精华,切玛则是两种精华的结合。切玛标志着过去一年的平平安安、农牧业收成好,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如今的藏族人家,户户都备有丰收吉祥斗,过藏历年时,家家都把做好的切玛装好,再插上孜珠、麦穗和鸡冠花。初一早上,全家人洗漱完毕,穿上节日盛装,按辈序就坐。主妇手捧吉祥斗恭恭敬敬地走到长辈跟前说“扎西德勒”,对方抓几粒麦子边向上撒边祝福说:“扎西德勒!美满幸福,祝主妇身体健康,预祝明年大家仍如此团聚欢庆。”再抓一点切玛送进嘴里。每人都要受这一仪式的洗礼,吃些许切玛,甚至给婴儿的嘴里也要放一点。家庭仪式后,家中两人一个拿青稞酒、银酒碗,一个手捧切玛,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拜年,敬献切玛、青稞酒,互相祝福。
游 三 峡

艾 之 琦

五一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三峡游玩,我们下午从宜昌乘上客船,在长江上行驶,三峡的景色真美啊!导游介绍说葛洲坝的上游和下游水位相差二十多米,所以我们要通过葛洲坝的两道闸门后才能到达上游。一会儿我们的船驶进了闸室,开始过闸了,只见水位一点一点涨高,船也随着水位慢慢升高,一直涨到与上游水位一样,这样我们就顺利地通过了大坝。过了几个小时,我们又来到了万里长江第一坝——长江三峡大坝,大坝上下水位落差有100多米,我们的船要通过五道闸门才能到达上游,就象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地往上爬,那时已经很晚了,我一点也没感觉到。

第二天,我出船舱一看,啊!周围都是连绵不断翠绿的山峰和陡峭的悬崖,最好看的是巫峡里的神女十二峰,这里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我们驶过了险峻的西陵峡、秀丽的巫峡,最后来到了雄伟的瞿塘峡,导游给我们介绍了长江第一门——夔(kui)门,这里两岸石壁高耸陡峭,真壮观啊!石壁上还有悬棺,古时候人死了,把尸体放在箱子里再送到悬崖上,到现在人们还不知道是怎么把箱子放上去的!爸爸说我们十元人民币上的图案就是夔门的风景图。

下午我们到达了长江三峡的起点:白帝城。我们爬上了白帝城,啊,原来古诗中的白帝城就在这里,我不由得背起了这首古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晚上,我们又登上客船,顺流而下,回到了宜昌。

我推荐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到三峡去看一看,那里的景色一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
美丽的春天
春之少女踏着矫健的步子来到了人间.她像一个旅行者,漂泊四方,播下了春天的种子,传播着春的信息

春之少女翩然来到了河边.小草偷偷的萌芽破土;柳树渐渐地抖开丝絮;杨树也舒展了新叶.河上的一层博冰裂开了,各种各样的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有的不时浮出水面吹泡泡,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变的五颜六色;有的在水底藏猫猫,捉迷藏,开心极了!

春之少女又来到了花坛.花儿们都争奇斗艳:白的扑了粉,打了霜;黄的涂了蜡,镀了金;红的如一团团燃烧的烈火.她们不时的发出阵阵清香,招来蝴蝶翩翩起舞,引来蜜蜂嗡嗡歌唱.我悄悄拾起一小块石头掷入花朵中,顷刻,蜂飞蝶舞,飞花点缀.使花坛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时,小燕子从南方赶来,唧唧喳喳地在空中唱着美妙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她这一唱,也为春光增添了不少生机.

春天是眼睛看的,用耳朵听的,用心灵感受的.这样,你才能发现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更是无处不在的!

2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春姑娘在人间轻舞。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桃红柳绿,春暖花开,春意盎然。
家乡的春天真是美丽。宽阔的稻田呈现在眼前,一棵棵碧绿的秧苗在稻田妈妈的爱抚下茁壮成长,春雨姐姐滋润着他,太阳公公照耀着他。
湖边,一棵棵桃树开满了花,远看,仿佛一团团火苗在蹿动,走近一看,原来是桃花在微风中摇摆。柳树也来参加这盛会,把柳条垂下来,像一个仙女在翩翩起舞,看着看着,让人不禁想起了一首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树下,小草拼命地往上钻,探出脑袋四处张望,风儿吹来,小草也像在赞叹,春天真美啊!迎春花张开金黄的笑脸看看这儿,看看那儿,好像永远也看不够似的。
湖中,水满盈盈的,小鱼在水中玩,有的吹泡泡,有的翻跟头,还有的打水仗。小青蛙蹲在水中的石块上,唱着赞美春天的歌曲。
几只黄莺站在柳枝上,张开嘴巴唱起了悦耳动听的歌曲,歌唱美丽的春天。
春天真美啊!

3 “布谷,布谷”伴着这动听的声音,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人间。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象征着一个新的开始。

打开窗门,我惊奇地发现,美丽的春天已经到来了。广阔的大地上都披上了五颜六色的新衣裳。这时,一阵微风吹来,它像妈妈的双手一样抚摸着我的脸庞。

山青了,水绿了,湖泊像明镜似地闪着光,美丽极了。这一切新的开始,都是因为春天来了,是她,吹绿了树的枝条;是她,让快乐的小燕子,带着剪刀似的尾巴,从南方赶来;也是她,给大地披上了一件花衣裳,让人们在这儿闻着花香,听着鸟语。

刚下过一阵蒙蒙的细雨,大地吮吸到了春天的雨露,好像在欢快地说道:“春姐姐来了!春姐姐来了!”两旁的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枝叶不断地飞舞,好像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少女正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低头一看,地上的小花都开了,颜色是那么鲜亮,它们好像是来为春天增添一份喜庆、一份美丽。

在美丽的山坡上,花儿竞相开放,一大群蜜蜂围着花儿跳舞。在大片大片的麦田里,绿色的麦苗饱吸着春天的阳光雨露,正在茁壮地成长。

啊!春天是一个音乐家,谱写出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春天赞歌;春天是一个画家,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春之画;春天是……

春天真美丽啊。当我望着满眼的春光,不由地想起那首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

今天我和爸爸来到了哈尔滨,一下飞机来到机场外第一感觉就是冷,想想零下十五度能不冷吗?来到哈尔滨的三天,三天的感觉都不一样。

第一天:欣赏美丽冰灯

来到哈尔滨就是来看雪看冰的,所以,我们来到哈尔滨第八届冰雪大世界。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遍繁华。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中国历史的长城,也有和公园一样的娱乐设备。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是夜晚,那么什么都看不见了吗?这个问题问得太巧了。我和爸爸去的时候正好是晚上,在那里,冰雕里面安装了灯管,这儿灯管有粉红色、紫色、蓝色、绿色等等。今年,有一股韩流来到中国,所以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韩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第二天:滑雪惊险又刺激

来到滑雪场,一下车,我就差点滑倒。爸爸还笑我说:“还没滑雪呢,就滑倒了?!”我们租了滑雪鞋,开始滑雪。最开始时,我是走几步摔一跤,正所谓“寸步难行”。后来我学着别人的样子滑了起来,并且明白了如果要减慢速度就把滑雪板翘起来的那一端往内靠,就像一个内八字型一样,如果你想停下来,那就象往外蹬的感觉,然后,滑雪板就可以拐一个弯,便可停下来了。我在低处练习了好多次才敢坐拖车上到高处,然后从高处滑到低处。我滑了六次 只摔了三次跤。我自己挺欣赏自己的,虽然有点狂妄自大,但我感觉自己是有勇气的。正如那首 所唱的:“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我也能够勇敢的自我欣赏……”

第三天:看东北虎

到了东北,看了冰,滑了雪,还不能不看东北虎。我们来到虎园,上了观光车,一路观赏着东北虎。在车内,游客们叫着、喊着、闹着,叽叽喳喳的,在车外,老虎行走着。有一只老虎特别有趣,它一身金黄,黑斑交错着,眼睛烔烔有神。当车子与那只老虎擦肩而过时,它有尾巴在车窗上一摇一摆,游客们不约而同的尖叫起来。

虽然这次没有看到从天上往下飘的雪花儿,但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看到,而且是越大越好!
第2个回答  2009-03-02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