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演绎&分析综合,都是什么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归纳和演绎是一对逻辑术语,与综合和分析是什么关系呢?

初步的感受是:综合是过程,须走向最后的归纳而成一般性结论(规律);分析是理解的过程,须走向演绎而解决问题(落实原理)。 (形式上似乎没问题,但这样说,总觉得怪怪的,但为什么怪,还一时说不清楚)

语文中的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是怎样的思维过程呢?这里面的分析和归纳又是什么意思呢?

先说分析段落大意。怎么分析段意呢?一是要看重点词语的意思,要通过分析,把其意思表达出来,这似乎是一个理解与表达的过程,然后再根据重点词语的内涵,连缀在一起,汇集成本段的意思,这就是总结。由此似乎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分析然后总结。

这跟归纳推理有什么关系呢?

归纳是从诸多现象中提炼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比如发现一只乌鸦是黑色的,又发现一只也是黑色的,随后又发现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然后提炼出结论,乌鸦是黑色的。

但总结是什么呢?

总结只是把看到的特点综合在一起,而不是集中研究一个问题,比如通过分析而总结出一只乌鸦的结构:有羽毛,有两只脚等。仅此而已。总结只是一个观点的拼盘,彼此间是平行的、不交融的。

回到总结文章主旨,跟分析(总结)段意过程一样。

这样说语文似乎又有些太不公平了,似乎总结段意和总结中心思想几乎不需要动脑筋,简直是“俯拾即是”,这对语文老师是不公平的。很多文本的解读,似乎只有高手才能把文本的意思(中心)揭示出来,所谓的高手,除了阅读广泛(知识丰富)之外,就是有很强的思力。说语文老师不需要思考,肯定是不对的啊!这就是说,上面对分析和综合的内涵理解似乎有问题?

举个例子说吧。解读一下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略去段意,直接总结主题。

对这篇童话的主旨,至少有两个意见,一个说是爱情;一个是成长。

认为爱情主旨者,不必多说,因为整个故事就是讲人鱼公主追求爱情并最终为之献身的故事。

认为是成长主旨者,则从人鱼公主的最终归宿为论据,最初是对成为人的向往,接着为了变成人而失去声音和头发,并带着走路的痛苦(这其实是一个象征,成长是对不足的弥补,但这个过程伴随着痛苦,没有痛苦不足以促成本质的成长),虽然因为未得到王子的爱情而化作泡沫,但最终成为天使,可以永生,超越了人的寿命,也超越了人鱼的寿命。进一步说,这种天使般的存在不是把人神话而虚幻不实,而是想表现人之为人恰恰是这种精神的存在,肉体可以死去,但精神永存。

《海的女儿》是一个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的童话。

这肯定包含着思维,不然怎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不经过思维,或者不经过深刻的思维,似乎只能得出爱情主题,不是有些删减版的文本,到人鱼公主变成泡沫就结束了吗?

问题是,这种主题分析是什么样的思维呢?归纳?演绎?

【写不下去了!】

在共读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伍中友翻译的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时,有位老师提问:归纳演绎与分析综合是否对应?我心里以为有相似的地方,但后者只是一个过程,不强调结论,而逻辑是强调结论的,仅此而已。为了进一步弄明白这个问题,遂有了上述的文字,意欲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先说段意中心,说着说着就觉得分析和综合的不可分割性,心里就有些奇怪,感觉到有些东西含混着,没搞清楚。又说文本解读,我对此是有着深刻的感受的,多年前,对文本没有解读能力,只能被动的听别人的解读。后来随着自己理解能力的逐渐提高,意识到其中有深刻的思维自其中,但既不是上文所说的分析综合,又不是所谓的归纳演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不是这两种思维,又是哪种思维呢?毕竟文本解读一定需要深刻的思维。

正是写不下去了,想不明白了,才决定找找最初的版本,即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那是最早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本子中根本就没讲什么归纳和演绎!人家只说了反省思维和判断,最后简单的提了一下总结和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几十页的书,赶紧看,看原版的书籍中杜威究竟怎么讲思维。

反省思维包含着观察,防止漏掉重要的事实,尤其避免忽视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实。反省思维还包含着暗示,它是一种初步的判断,是进一步观察的引导者,由此可能会有新发现。在认真观察和暗示的基础上会形成推论,推论形成之前需要核查,推论形成之后需要检验。反省思维的具体化,就是前面文章提到的著名的“思维五步”。杜威还进一步指出,这五步思维是对当下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还可以有第六步,即对未来探查、预见、预测或预言。对过去也可以这样。

杜威指出:“思维的伟大价值之一是,延缓采取不可弥补的行动,甚至在道德和其他实际事务中,虽然不能撤回他的行动,无法避免行动造成的后果,但他能细心体察到这种结果以及非理性的后果对他有何教训。他把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当作一个问题,从中寻找造成后果的可能原因,特别是自己的习惯和愿望所造成的原因。”

以上是反省思维的特点,紧接着,杜威指出了思维的基本单位——判断。思维就是由一系列的判断构成的,它们彼此相关,互相支撑,从而导向最终的结论。有健全判断力的人,能对相关的价值有良好的判断,能机智、精明的作出估计、评价和估量。这种判断能力甚至与学识无关,学校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具有良好判断能力的人。

判断起于对事物的疑惑,经过排除和淘汰、选择、发现和明了,最后得出结论。

良好的判断力,就是知道什么是无价值的应该舍弃,什么是问题解决的线索应该予以强调。这种能力在日常事务中被称作技巧、机智聪明;在重要的事务中被称为洞察力和辨别力。这种能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一部分是后天训练成的。

“通过判断,混乱的资料得到澄清,表面上支离破碎和互不关联的事实得以连贯起来,这种澄清便是分析;这种连贯或形成整体便是综合。”“每一个判断,只要他动用辨别力和鉴赏力把重要的和无价值的区别开来,把无关的末节同关系结论的要点区别开来,便是分析的;每一个判断,只要在头脑中把选择出的事实安置到范围广泛的情境中,便是综合。”

摘抄加上概括,进行到此应该能回答此文前半部分的疑问了,分析段意总结中心以及文本解读中是否包含着思维,是什么样的思维?

分析段意起于对词意句意的判断,尤其是关键词句,可能难懂,可能有歧义,这就需要判断,这本身就是思维的运行,然后对文本主旨的解析更是大的判断。这其中蕴含着分析,包含着综合,分析是是对文本意思的解析,综合是对这种解析的整体性理解,比如当否定《海的女儿》是爱情文本时,那成长主题就要能整合起整个文本的细节。经过这番检验,可以说是逻辑自洽,成长主题有更强的解释力。

说到最后,根本就没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什么事儿!伍中友翻译的这个版本简直是多此一举,而且有误导的嫌疑!这样说也许不公平,因为他本人可能都没理解杜威的思想结构,认为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其实是好心办坏事。

对语文的文本解读等,重要的不是演绎和归纳,因为每一篇文本都是独特的,虽然也有自然物那样有所谓的共性,但这些共性(比如记叙文的六要素等)不是理解文本的核心,越是经典的文本,越是具有独特性。也许这两种逻辑对自然科学更有效,但杜威的反省思维本身已经含纳了它。另外,归纳和演绎的说法,与反省思维本身,是不同视角下的概念,不能混在一起说。

这整个过程很有意思,始于不以为然,困于无以为继,沉于追本溯源的阅读,终于对四个概念的明晰。这是一个完整的审辩式思维过程,其中不乏紧张与愉悦,颇觉研究之乐,足矣,足矣!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阅读笔记之六)

附记:写完上述文字,其实明确的是阅读中似乎不是通过清晰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而是要从反省思维的角度,也就是通过完整的思维过程来研究问题,进行文本解读。

不过细究起来,完整的反省思维应该包含归纳和演绎推理,上述的书籍版本只是夸大了这两种思维的作用,甚至有代替整个思维过程的意味,这是问题所在。但与此同时,文科思维中是否就没有这两种推理呢?其实也有,只是不那么明显,比如对一些词语内在价值的判断,就潜在的一种判断,随后就是一种演绎,根据这种前提而继续判断,最终逻辑自洽,即完成一个思维过程,词语、段落、中心等大概都是这种演绎。与之对应的是根据一个个判断而汇成主旨,也有归纳的意味。只是文科思维中的演绎和归纳,不如数理学科的演绎和归纳那么清晰与单纯。比如说根据关键词语、段落等意思,汇成中心,这不是某个单纯的意思被提炼出来,最后还是这个单纯的意思,而是在组合中发生的因量变而质变的过程,最后的整体(中心)已经是大于部分之和。

要之,归纳和演绎解释人文学科的道理,显得比较单薄和乏力。数理学科之所以能很好的应用这两种推理,是因为涉及的原理是细节的,是部分的;而人文学科面对的却是整体的事物或者问题,无法单就某一部分做孤立的思考,也就是说每一个思考,比如对一个词语内涵的判断,它指向对全篇的领悟,也就是说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反省思维,而不是简单的归纳或者推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