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了公积金后还能用公积金贷款吗

如题所述

公积金被取出来后还可以贷款买房吗?

公积金提取后还能用公积金贷款买房,但是有一定限制条件。申请人之前申请过一次住房公积金,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但不能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款。

若是提取的公积金是用于支付房贷的,那么再贷款可能就会算做二套房。但是否算二套这取决于第一套房贷款是否还清和当地是否落实公积金新政策,即结清贷款再买算首套。

拓展资料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对等缴存的长期住房储蓄。

2017年7月1日起,全国所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按照住建部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业务操作规程》要求,通过平台办理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业务。

202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了全国住房公积金服务标识,决定即日起启用。

发展

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联合各个部门,研究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工作中,放开个人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住房租金的规定。2013年部分城市出台办法,允许患有重大疾病的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提取公积金救急。

2014年,三部门发文,取消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保险、公证、新房评估和强制性机构担保等收费项目,减轻贷款职工负担。

2015年,《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送审稿)》,拟规定,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5%,不得高于12%。2016年2月21日起,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调整为统一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执行,上调后的利率为1.50%。

2017年7月1日起,全国所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联网”,通过统一的平台办理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业务。

2018年5月15日,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取消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作为住房公积金归集和贷款业务办理要件的通知》。

202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了全国住房公积金服务标识,决定即日起启用。

公积金提取后还能用公积金贷款买房吗

住房公积金提取后也是可以再申请公积金贷款来买房的,提取住房公积金一般对办理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没多大的影响,只要职工有连续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达六个月及以上,公积金账户处于正常缴存状态,名下未曾办过公积金贷款或已结清即可。

不过大家也需要注意,因为已经提取过住房公积金了,所以账户内的余额势必会少。如此一来,可能办理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能够申请到的额度也会少一些。

毕竟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与账户余额是有一定关联的,一般余额越多,能获批的额度也就会越高,比如长沙规定:职工家庭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为夫妻双方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之和的15倍。

当然,大部分地区还会设置贷款额度上限,即使账户内余额再多,贷款金额也不能超出上限。像长沙同样规定: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不得超过六十万,不高于扣除规定最低首付款比例后剩余的房屋总价款。

公积金取了以后还能贷款吗

1、公积金提取之后对今后的买房贷款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银行在审核贷款时,会查看公积金账户中的资金多少,若账户资金少,会直接影响贷款的额度,甚至还可能不能使用公积金贷款,所以提取公积金必须谨慎。

2、如果公积金没有提取过,但是他人将其公积金提取出来并且使用过,虽然说不是名下的公积金金额,但是由于整个家庭之间,已经使用过一次公积金金额提取贷款了,所以在购买名下房子的时候是按照第二套房子的房贷进行计算首付的,费用会高一点。

3、要是说在取出来之后,没有没有用过这里面的钱,公积金的金额就会与今后的贷款买房没有任何的直接影响,要是取出来之后用过了,那么是会有直接影响的。虽然取出来未使用的公积金并不影响贷款的次数和贷款的流程,但是会影响贷款的额度,所以建议大家,没有购房前最好不要将公积金取出来。

住房公积金提取后还能贷款吗?

可以的,只是贷款额度会受到限制,具体来说是可以申请贷款,只要账户现在还在缴存都没问题,就可以申请贷款,只不过,公积金提取后有时间限制的,具体情况还需要咨询一下当地的公积金办事处了解。准备申请人身份证、婚姻状况证明等,到公积金中心,等待窗口工作人员初审、符合条件等待复审、然后再办结就可以进行贷款了。办理贷款还需要办理有关手续,不符合的会及时收到通知。目前可以提前预约,但必须先在网上提交个人资料,打印表格后再去窗口办理。总的来说,贷款只与缴存额有关,与提取无关。公积金的账户金额,直接影响的是贷款的额度,如果提取账户以后还有余额,是可以贷款的。住房公积金是指用于住房的社会福利,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特点,主要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装修自住房或交纳房租,主要由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对等缴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