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可以交流或融合?

比如文化,信息之类的 我要词语采集 大家帮个忙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什么叫文化?现在定义很多。可以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几百种。但是,我非常赞成张岱民先生的一个观念,他认为,什么叫文化呢?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当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以及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是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过去我们讲文化,总是讲文化成果,张岱民的定义既强调了动态的活动,又强调了静态的成果,人类的成果既包括精神成果也包括物质成果,人类的活动方式也包括了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因此,人类的活动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不只是它创造的成果。这是我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文化是由具体的民族创造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是随着这个民族所居住的环境、使用的语言、活动的方式和生活习惯等逐步形成的,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特性,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但是文化又是不断发展的,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的变革而不断创造和变迁的,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有了这种变迁,才能使得文化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及其复杂的一个过程,但是它不外乎四个环节:传递、选择、发现、创造。

  传递,有纵向和横向两种方式。纵向的就是本民族内部依靠教育世代相传,横向的就是民族之间的交流、国家之间的交流。

  选择,是指文化的主体在接受前人的文化或者别人的文化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

  发现,就是挖掘和利用已经存在的但没有被别人注意的文化。比如考古,挖掘出来的文化是一个文化成果,但是挖掘之前我们没有注意到,通过挖掘我们发现了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文化。

  创造,就是在原有的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文化,这是文化发展的最高形式。

  所以说,传递、选择、发现、创造,这四个环节是互相渗透的。

  下面我们讲讲教育。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教育离不开文化,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总是受到一定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文化又是要靠教育来传递和创造的。说到教育受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恐怕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系。因此,教育有传播、选择、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递保存在典籍中的物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是民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教育在传递文化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原有的文化进行选择,特别是制度和观念层面上的文化,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总是要反映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生产方式变革了,教育也必须要变化。所以,教育不能原原本本地传递原来的文化,要加以选择和重新解释。

  教育在文化创造当中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的任务,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创造知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开展学术讨论、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丰富和创造人类的文化。

  下面讲讲文化交流。

  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在民族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吸纳而进行的,文化的传播不只是纵向的、继承本民族的文化,而且很重要的是横向的传播,也就是通过民族间的交往、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过去文化的交流往往是通过战争、贸易、迁徙等进行,因此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今天,在世界和平、民主平等的潮流中,文化交流应该是在友好交往当中实现。反过来说,友好的文化交流会促进世界和平,民主和平等。因为,友好的文化交流能促进互相了解和互相理解,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促进友谊。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有着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她哺育着13亿中国人民,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很多别的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现在更加在努力地吸取世界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为国际交往和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我们需要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吸纳别国的优秀文化,发展和创造中国的新文化。

  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古代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近代以来,由于长期的闭关自守和列强的压迫,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闭关自守、不重视与别国、别民族的交流,民族文化就得不到发展,只有落后。开放、交流,是民族文化的发展动力。通过交流,不仅我们向外国学习到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外国的学者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长期以来,外国的一些媒体,有的是出于不了解,有的是出于偏见,介绍中国的情况总是有某些片面性,不能反映中国的实际。再加上语言的障碍,我们很少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世界,世界不大了解我们。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开放的扩大,中西方学者的交流日益频繁,彼此的了解增加了,促进了世界文明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促进。

  下面我想讲讲教育和文化的交流的关系。

  教育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交流更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交流的作用不仅在于现有文化的传播和交融,更重要的是,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活动,教育交流不仅限于现代一代人,而且会影响到下一代人,培养下一代人成为国际化人才。

  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的。一个是100多年以前列强进行舰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然后通过通商贸易,把西方的科学技术输送到了中国来。另一个渠道是通过传教士,把西方的教育制度传到中国来。开始,中国对西方文化是被动接受。但是到了后来,逐渐领悟到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是克服我国封建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从而逐渐地、主动地向西方学习。但不论是哪个渠道,都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看到西方的新进科学技术,新政府、洋务派曾经开始派遣留学生到西方留学,以后更是出现了留学潮,大批的留学生到海外学习,一开始到日本,民国时期大多是到西方。其实当时向日本学习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因为日本也是学习西方。

  但是近20年来,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又出现了新一轮的留学高潮。改革开放早期留学的很多人都已经回国了,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骨干,现在新一批的留学高潮也在进行,留学潮还在进一步高涨,而且年龄越来越小,逐渐向低龄化发展。通过留学,中国的文化也在走向世界。许多留学生不仅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西方,而且有的还著书立说,系统地介绍中国的文化。比如早期的留学生林语堂先生就写过《吾国与吾民》一书,介绍中国的文化。近几年来,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和著作也越来越多。但总体上讲,还是我国介绍西方文化的书籍比较多,真正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世界还很不够,西方了解中国文化也还比较少。今后,我们要加强努力,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

  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国际现象,它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结果。也只有在互相交流当中,中国的教育才能得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信息交流更加迅速、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播全世界。大量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会议,学者间的往来以及学者间的各种信函、资料的交换,都促进的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比国际化更加强烈和深刻。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强势文化正通过强势的经济输入到别国,并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因此,在文化交流中如何吸取别国文化的优点,摈弃其缺点,在吸取中如何改造并使之本土化,是各个国家需要研究的问题。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前面讲到,教育具有选择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作用。我们在国际交流中要虚心学习外国的文化,但对外国的文化也需要加以选择,选择优秀的文化因素,摈弃不好的文化,有些文化在别国是流行的,但是并不适应我国,我国就要通过教育来加以选择和改造。

  近些年来,我们引进了很多外国的教育思想、流派,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但也有本土化的问题。所谓本土化,即不是简单地把外国的理论搬到我们中国来。而且,要切切实实掌握最新的理论精神实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一种我们自己的理论。这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变成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并逐渐加以推广。

  国际教育展是教育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它可以使中国学生了解国外的教育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和学校。同时,通过展览,外国学校也可以了解中国的学校、中国的学生。将来,我们还可以到国外去办我们中国的展览,展示中国的教育。现在,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很想了解中国,北京已经有几所中学到国外去办学校了,这是双向交流,更容易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参考资料:http://learning.sohu.com/20050710/n226255108.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