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增强全社会地质灾害防治意识,积极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介绍地质灾害种类、防治措施、预报报告制度,以及如何在选址时避免地质灾害风险,雨季如何应对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及救援方法等。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救灾能力。
2. 建立气象预报预警机制。由于地质灾害往往与强降雨有关,建立预报预警机制能提醒相关区域人员在雨天提高警惕,防范可能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应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强化监测工作,一旦监测到实际降雨量接近地质灾害的临界值,立即通知危险区居民采取措施,预防灾害,减少损失。
3. 构建群测群防体系。群测群防是中国特有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必须动员民众参与,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理灾情。如同在地质灾害危险区部署了众多“灾害预警器”,有助于全方位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效率和效果。应明确不同情况下报灾的程序和责任人,确保紧急情况下能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人员伤亡。
4.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地质灾害多由降雨诱发,因此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至关重要。结合降雨气象预报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可以进行区域性预测预报。由于气象监测点多集中在市区和平原,山区监测点较少,因此在地质灾害高发山区建立地质部门的降雨监测点刻不容缓。
5. 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实践。工程防治措施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适用于多种土质滑坡等情况。生物防治措施,如植树造林、种草护坡,能广泛应用,投资省,并有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避让措施包括雨天避让和搬迁避让,对于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采取搬迁避让可能是更经济有效的措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