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是什么意思?其原意是什么?

结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结发来表示自己的爱人?

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二指成婚。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三指妻子。后亦指原配。

结发,传统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它有三种含义,第一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出成年;第二是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第三是指妻子。

扩展资料

传说:

巴人首领廪君率船队顺清江西征,在盐池与美丽的盐水女神相爱,廪君把自己的一绺头发送给女神说:“结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但廪君不愿停止西征的步伐,女神恋恋不舍化作飞虫,设置雾障,拦住廪君的去路,企图挽留他。

廪君在阳石之上一箭射死了女神,女神死时脖颈上还缠绕着他送的头发。即便在神话里,女性也是如此的痴情与决绝,令人叹息。

古人笔记中更常见到的是女子以秀发当作信物赠与心仪的男子,这别样的旖旎深情表达着她们“善藏青丝,早结白头”的期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结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7

结发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ié fà。一指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二指成婚。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三指妻子。后亦指原配。

结发,传统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jiā jī]。

它有三种含义,第一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出成年;第二是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第三是指妻子。

结发,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表示成年可婚嫁。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在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这在今天的电影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电影《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发型样式,把头发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像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古代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里有: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之所以有"结发妻"这个词,意思指原配妻子。

溯源

编辑

中国传统婚礼 结发妻子

我们常听到“结发妻”这个词。“结发”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古时候,汉族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有许多地区把未成年的女子称“丫头”,在古人写的许多小说里也可以看到这个称喊。另外在旧时也有称“丫头”是大户人家的婢女丫鬟。“丫头”也含有亲昵的成分,有长辈们笑着这样称喊晚辈的:“你个死丫头,连一点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这在今天的电影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电影《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发型样式,把头发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象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古代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里有: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等到女子长到十五岁,就会给她行笄礼,也就是“笄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笄字: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在进行冠礼和笄礼的时候,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只所以有“结发妻”这个词,意思指原配妻子。结发又称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结发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一对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意思是: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古往今来,虽有那“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难免会有象古时候的闺怨词里说的那样:本是结发的欢娱,怎做了彻骨儿相思?女人们总是把她们的爱情期盼、美好心愿都小心翼翼地缠绕到发丝里,拥有满头乌黑闪亮的秀发,再加上她们巧手梳理的发型样式,在一定意义上讲,那是赢得爱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证。

在这“结发”词里用的“结”字是最蕴涵妙意的,在今天,我们每个家庭的客厅里大概都会悬挂着几个“中国结”,在新婚的洞房里也会看到火红色的“同心结”。结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结合、结伴。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髻,挽发而结之于顶。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我国汉代时期,那时候举行葬仪有这样一个风俗,如果结发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会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在上面还留存着妻的青发几缕,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发之妻,纪念结发之恩爱情深。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写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虽然这首诗写的是以封建家长制度为背景的悲剧故事。那时候彼此相爱的情人,如果女子们把她自己的一绺青丝送给男子作定情物,则形同她已经把身体交给男子那样的重要信物了。可有时候,情人的一绺青丝却象唐诗人李白说的那样:“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青丝化作“烦恼丝”。只是在古时候的女子们听不到今天唱的这首名为《短发》歌: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叉,长长短短,短短长长,一寸一寸在挣扎……

拼音:jié fà

出自:汉·苏武《诗四首》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释义: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

示例: 我跟你是结发夫妻,我们应该相敬如宾才对啊!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第一次结婚的夫妻。

传说:

巴人首领廪君率船队顺清江西征,在盐池与美丽的盐水女神相爱,廪君把自己的一绺头发送给女神说:“结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但廪君不愿停止西征的步伐,女神恋恋不舍化作飞虫,设置雾障,拦住廪君的去路,企图挽留他。

廪君在阳石之上一箭射死了女神,女神死时脖颈上还缠绕着他送的头发。即便在神话里,女性也是如此的痴情与决绝,令人叹息。 

古人笔记中更常见到的是女子以秀发当作信物赠与心仪的男子,这别样的旖旎深情表达着她们“善藏青丝,早结白头”的期愿。

【古代婚礼仪式】:《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对结发的另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有时也代指年少之时,例:《李将军列传中》,“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结发也指新婚夫妇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苏武就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

结发夫妻指的是元配夫妻。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一
在浙南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而“投丝慰情”则是结发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发,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此慰藉结发之情。结发夫妻的习俗,相传这是古时有个皇帝登基时留下来的。
说是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二
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 一词由此而来。

“结发”意思是:束发,意即年轻时。结发夫妻的意思是: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拼音:jié fà fū qī

出自:汉·苏武《诗四首》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释义: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

示例: 我跟你是结发夫妻,我们应该相敬如宾才对啊!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第一次结婚的夫妻

扩展资料

结发近义词:元配

拼音:yuán pèi

意思是:指第一次娶的妻子。也作原配。

引证解释:

始娶的正妻。

老舍 《柳屯的》:“ 夏大嫂 是你的元配, 二妞 是你的亲女儿!”

近义词:发妻、正室、原配、德配

反义词:填房、继配

示例:自从元配妻子去世后,他一直生活得郁郁寡欢.

新婚别

[唐]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现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还跟谁呢?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象开始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象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你的面,我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你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象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象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勉强和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萧涤非)
真德秀曰:先王之政,新有婚者,期不役政。此待所怨,尽其常分,而能不忘礼义。《诗》:“宴尔新婚。”【黄生注】此下三题相似,独新婚之妇,起难设辞,故特用比兴发端。
兔丝附蓬麻①,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②,不如弃路傍③。
(“杜臆》:通篇作新人语,起用比意,逼真古乐府,是《三百篇》兴体。)
①《尔雅》:“唐、蒙、女萝、兔丝。”释曰:唐也,蒙也,女萝也,兔丝也,一物而四名。【朱注】按诸家《本草》,兔丝并无女萝之名,惟松萝一名女萝。陆玑《诗疏》:兔丝,蔓生草上,黄赤如金。松萝,蔓延松上,生枝正青。陆佃《埤雅》:“在木为女萝,在草为兔丝。”可证二者同类而有别。古诗:“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李善注:古今方俗名草不同,然是异草,故曰附。此解甚明。《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史记》: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诗》:“征夫遑止。”③刘公干诗:“从者盈路傍。”
结发为妻子①,席不暖君床②。暮婚晨告别③,无乃太匆忙④。君行虽不远⑤,守边赴河阳⑥。妾身未分明⑦,何以拜姑嫜⑧。
①苏武诗:“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李善注:“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取弃冠之义也。”顾炎武《日知录》曰:“俗称妻为妻子,此不典之言,然亦有所自。《韩非子》: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袴,曰象吾故袴。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袴,杜诗本此。”②《文子》:“孔无席暖。”《世说》: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③《白虎通》:“昏时行礼,故曰婚。”陆机诗序:“悼心告别。”④张华诗:“无乃违其情。”⑤沈约诗:“知君行之未极。”《诗》:“征夫不远。”⑥《史记》:蒙恬曰:“臣将三十万众以守边。”⑦谢朓诗:“况乃妾身轻。”《独曲歌》:“分明不可得。”⑧《汉书·广川王传》:“背尊章,嫖以忽。”师古曰:“尊章,谓舅姑也。”章与嫜通。陈琳诗:“善事新姑嫜。”梦弼曰:妇人嫁三日,告庙上坟,谓之成婚。婚礼既明,然后称姑嫜。今嫁未成婚而别,故曰未分明云云。陆时雍曰:妾身二句,建安中亦无此深至语。
父母养我时①,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②,鸡狗亦得③将。君今生死地④,沉痛迫中肠⑤。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③。
①《诗》:“父兮生我,母兮鞠我。”②又:“乃生女子。”《礼运》:“男有分,女有归。”《榖梁传》:“妇人之义,谓嫁曰归。”③《史记》:“鸡狗之声相闻。”《淮南子》:“令鸡司晨,令狗守夜。”按:嫁时将鸡狗以往,欲为室家久长计也。古乐府有《凤将雏》。《汉书注》:颜师古曰:“将,谓领帅其群。”④《杜臆》:“君今生死地”,妙有余思。或作“往死地”,语便直致。《孙子》:“生死之地。”⑤谢灵运诗:“沉痛结中肠。”⑥《史记·范睢传》:“形势不能有也。”《洛阳伽蓝记》:“色杂苍黄。”《北山移文》:“苍黄反覆。”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①。妇人在军中②,兵气恐不扬③。自嗟贫家女④,久致罗襦裳⑤。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⑥。
(上二段,夫妇分离,愁绪万端,此发乎人情者也。此一段,既勉其夫,且复自励,乃止乎礼义者也。)
①苏武诗:“努力爱春华。”《左传》:“下臣不幸,属当戎行。”②《李陵传》:“我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搜得,皆斩之。”③《后汉·方术传》:“京师当有兵气。”④《史记》:“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⑤《周礼》:罗氏,蜡则作罗襦。注:“襦,细密之罗,当作繻。”《滑稽传》:“罗襦襟解,微闻芗泽。”《说文》:“襦,短衣也。”⑥何逊诗:“轻扇掩红妆。””《杜臆》:洗红妆,加对君二字,可涕。
仰视百鸟飞①,大小必双翔②。人事多错迁③,与君永相望④。
(末用比意收,终望夫妇之相聚也。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三段各八句。)①陆机诗:“百乌互相和。”②《左传》:施氏妇曰:“鸟鲁犹不失俪。”③《关尹子》:“人事错错然。”宋玉《风赋》:“回穴错迕。”注:“错杂交迕也。”④蔡琰《笳曲》:“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设为问答,此《三吏》、《三别》诸篇所自来也。而《新婚》一章叙室家离别之情,及夫妇始终之分,全祖乐府遗意,而沉痛更为过之。
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
卢元昌曰:呜呼!乱不废礼,礼必顺情,先王之制也。况民生有欲,莫大于婚。既弃其礼,又怫其情,至于暮婚晨别,是何等时事。《东山》零雨篇云:“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先王曲体人情如此。咏公此诗,益念范氏人道使民之说。
王嗣奭曰:此代为妇人语,而揣摩以发其隐情,暮婚晨告别,是诗柄。篇中有极细心语,如“妾身未分明”二句,“妇人在军中”二句,是也,有极大纲常语,如“勿为新婚念”二句“罗襦不复施”二句,是也。真《三百篇》嫡裔。
罗大经曰:《国风》“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盖古之妇人,夫不在家,则不为容饰,此远嫌防徽之意也。杜诗“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尤为悲矣。《国风》之后,唯杜陵不可及者,此类是也。
黄生曰:《新安吏》以下述当时征戍之苦,其源出于变《风》、变《雅》,而植体于苏、李、曹、刘之间。 
-----------仇兆鳌 《杜诗详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一: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我们常听到“结发妻”这个词,“结发”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我们国家有许多地区把未成年的女子称“丫头”,在古人写的许多小说里也可以看到这个称喊。另外在旧时也有称“丫头”是大户人家的婢女丫鬟。“丫头”也含有亲昵的成分,有长辈们笑着这样称喊晚辈的:“你个死丫头,连一点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这在今天的电影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电影《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发型样式,把头发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象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古代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里有: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等到女子长到十五岁,就会给她行笄礼,也就是“笄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笄字: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现在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古人在进行冠礼和笄礼的时候,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只所以有“结发妻”这个词,意思指原配妻子。结发又称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结发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一对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意思是: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古往今来,虽有那“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难免会有象古时候的闺怨词里说的那样:本是结发的欢娱,怎做了彻骨儿相思?女人们总是把她们的爱情期盼、美好心愿都小心翼翼地缠绕到发丝里,拥有满头乌黑闪亮的秀发,再加上她们巧手梳理的发型样式,在一定意义上讲,那是赢得爱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证。

  在这“结发”词里用的“结”字是最蕴涵妙意的,在今天,我们每个家庭的客厅里大概都会悬挂着几个“中国结”,在新婚的洞房里也会看到火红色的“同心结”。结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结合、结伴。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髻,挽发而结之于顶。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我国汉代时期,那时候举行葬仪有这样一个风俗,如果结发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会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在上面还留存着妻的青发几缕,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发之妻,纪念结发之恩爱情深。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写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虽然这首诗写的是以封建家长制度为背景的悲剧故事。那时候彼此相爱的情人,如果女子们把她自己的一绺青丝送给男子作定情物,则形同她已经把身体交给男子那样的重要信物了。可有时候,情人的一绺青丝却象唐诗人李白说的那样:“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青丝化作“烦恼丝”。只是在古时候的女子们听不到今天唱的这首名为《短发》歌: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叉,长长短短,短短长长,一寸一寸在挣扎……

  二:结发就是一辈子

  星期六早上,我刚从床上坐起来,就看到妻走过来问:“你先幻想一下,如果我剪成短发,会变成啥样?”我笑答:“你说变成啥样?你还是你,依然是我的老婆呀!”“那你说,万一剪成短发了……”我没等她把话说完就笑着说:“你以为会怎样?认为我发现你变得更丑了?害怕象以前的古人那样写一封休书?哈哈,放心吧你,不会的!再说现代社会,早就不能随便写封休书就把老婆扫地出门的。”“美得你!我不把你休掉就已经够意思了!”妻笑了笑接着说:“你一会去把冰箱里的排骨拿出来洗洗干净,我出来一趟,马上就回来。”妻说完这句就开门下楼去了。突然,我好象意识到可能发生什么,又不敢相信。但我还是赶忙大声喊:“老婆,我喜欢长发飘飘!”

  在这之前,妻不止一次的在我耳边絮叨那句“我这一次下狠心了!坚决剪成短发!不再犹豫了!”她说的这句话早已把我的耳朵磨出老茧了,每次听她如此一说,我就笑着反问:“你忍心剪掉留了这么多年的长发?”“是的,快要当婆婆了,还留长发,感觉不太合适,”可她总是说说而已。大概普天下所有的女人哪,她们都会在头发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我在电脑屋对昨天夜里写的一篇文稿做最后的缮笔,感觉没过多长时间,就听到妻在门口喊:“开门”。闻声开门的时候,发现站在面前的妻剪成短发了,真不知她怎样的下了决心,剪掉留了十多年的飘飘长发!妻的脸颊胭红,她用两手捂着头问我:“你看我剪的发型好看吗?”说完就把头低下来,象是电影里演的刚被揭开红盖头的新娘子。“真漂亮!”我有点违心,妻却娇靥含羞低着头。唉,徐志摩呀,你为啥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我回想起跟她初次见面的那天中午,宛如昨天一般,历历在目,就象电影里放映回忆的片段那样,一情一景,一问一答,都是那样的清晰如新,甚至只需伸一伸手就可以触感到当时的温度。那天中午,经介绍人分别通知,我们相约在公园大门口见面。我看着她那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随风飘舞,在迎面吹来的风中可以闻到她秀发上散出的一股淡淡的、迷人心醉的香水味儿。我们站着的旁边是大片如绿毯般青翠柔软的草地,我嗅着淡淡的草香花香,看看碧蓝天空,白云几朵,感觉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清新宜人。前方不远处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她说话的声音娇柔腼腆、细声悦耳。风停时,长发静静地搭在她的双肩两鬓,乌黑的秀发有齐腰长。我面对这样一位姿容秀丽、端庄秀雅、气质高贵的女子,有一种让我不敢太过于亲近她身边的感觉。她说话时的脸颊娇靥含羞,令人神迷。仿佛她只要再轻轻地嫣然一笑,整个世界都会跟着笑起来。

  在我国古代的汉武帝,据传说他第一次看到卫子夫,也是被她的乌黑秀发吸引住了,于是就有这样的记载:“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我和妻结婚这些年来,她只剪短过二次短发,加今天这次。第一次是她在临产前些天剪的,说是坐月子的时候,用毛巾沾点温水擦擦头就可以了。妻说,洗发怕会耽误照看孩子。我回想起那个风雪夜的凌晨两点半,妻感觉腹部阵阵疼痛,下身也开始渗出羊水。在去医院的路上,寒风料峭,雪花飘飘。有人说雪花是美丽天使送给大地的礼物。而我们准备迎接最珍贵的礼物:新生命的降临。妻躺在我的怀里,我从来没有如此激动,就要成为父亲了,这个世界上又多一位做母亲的女人。我抱拥着妻,脑海里搜寻不到更合适的辞句,我附在妻的耳边说:“谢谢你!”我看到妻的眼睛含着泪水。通常结婚前的男人不理解女人为何喜欢流泪,在他结婚以后,他才会懂得女人流泪的原因:或者是她最爱的人伤害了她;或者是她最爱的人对她真诚说“老婆,谢谢你,我爱你!”

  女人都将会拥有一个最美丽的名字:母亲。有句外国谚语说:上帝不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而在这个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笑容,应该是一个初做母亲的女人,当她第一次抱着怀里的新生命,露出丰腴细白的乳房,她伸开左手用食指和中指做一个V字型夹住乳头,再把晕红色的乳头伸向孩子嘴里,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的大画家“安德烈亚·索拉里”创作的《绿垫圣母子》油彩画面,她有一张宁静、安祥、甜蜜和温柔的笑容,那是圣母一样的笑容!拥有了母亲那慈爱温柔的怀抱,人类再痛苦的呻吟也会变成甜蜜幸福的鼾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早晨的公园里有耄耋之年的老夫妻,他们相互牵携着在散步。如果有新朋友认识,男的会这样介绍说:“她是我的老伴,我们是结发夫妻。”结发就是一辈子的牵手相携;结发就是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结发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浪漫誓言!

  “我们是结发夫妻。”结发就是曾经许诺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停下敲着键盘的双手,站起身来,打了一个哈欠,重新坐下来。伸手端着妻在临睡前放在电脑桌边上的保温茶杯,拧开盖,轻呷一小口,一时间满屋都飘散着香茗的氤氲袅袅。回头看看已经入睡的妻,用心在听着她那恬静均匀的呼吸声音。我打开电脑硬盘里存放歌曲的文件夹,然后把播放器的声音调节到很小,这是妻最喜爱听的一首林慧萍唱的《结发一辈子》:“总心烦我和你常摩擦的情感,像风中理不清被吹乱的发;总是由着你改变自己的模样,长发也好,短发也好,你喜欢就好;为什么我们还有那么多无谓的理由可争吵,你忘了许诺你会疼我直到老;我爱你,结发就是一辈子,不放手不回头,情盟约定就一世;我爱你,结发就是一辈子,我是如此看待我们的爱情……”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结发就是一辈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5-11-05
原意:结发:束发,意即年轻时。
结发夫妻: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至于用结发来表示自己的爱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对于头发的重视程度实非今人所能想像,而世间千丝万缕纠缠不休的关系似乎都可以从青丝中得到隐喻,所以有“三千烦恼丝”一说。事实上,自古以来,头发一直就是爱情的象征,尤其对于女子而言,头发的散与结可来不得半点随便,为人女者,不可挽髻,为人妻者,不可散发。据说,妻子的发髻,只有做丈夫的才能有资格解开,而古人洞房花烛之夜时,男女双方会各取一撮长发相互缠结以誓爱情永恒,此即为“结发”的由来。有诗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描绘的大抵便是结发之场景。而苏武亦有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想来,结发夫妻,总是希望能恩恩爱爱,互相信任地过一辈子的。
结发同心,就是把自己的头发和命中注定的那人的头发缠绕在一起,以示生死相依,永不分离罢。妙就妙在那个“结”字,光是念念,便让人觉得缠绵异常。自然,古时候的人,男子也罢,女子也罢,头发都很长,真的将头发结在一起,也是平常事。但是,今时今日,真会将彼此的头发缠结在一起的人恐怕没有,最多是用红绸子打个“同心结”来表示山盟海誓。不过,我想,倘使结发夫妻之间能相濡以沫,相互珍爱,既便平日里只是为爱人梳梳头发,结结辫子,也不枉了结发之意。
第4个回答  2022-07-19
指原配妻子。


结发,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表示成年可婚嫁。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在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这在今天的电影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电影《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发型样式,把头发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像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
古代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里有: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之所以有"结发妻"这个词,意思指原配妻子。
含义:"结发"即束发,意指年轻时;"结发妻子"即指年轻时娶的妻子,指原配妻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