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散文,,,要五篇,,,,急急急,请快一点!!!!!!!!!!!!!!!!!!!!!!!!!

如题所述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题解】

本文篇幅虽小,却写景抒怀功力独到。在解衣欲睡之际,忽月色入户,睡意全无,于是欣然起行。良辰美景,缺少同乐之人,这才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切都像信步由之,信笔书之,无意为文,却文笔自然。文中十八字写景,可谓少矣,然那空明如积水的月色,如藻荇交横的竹柏之影,都描绘得那么生动感人,如有神助。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锵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解】

这是一篇别开生面的游记文,它不注重山川形胜的描写,而注重辩难与议论,其所阐发的道理又是通过游程的记录来说明,这需要处理好记游、辩难和议论三者关系。作者巧妙地把记游作为辩难的根据,而议论则是对辩难的生发和引申,不仅讲清了知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见识的关系、知与言的关系,而且把石钟山的壮丽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这种于形象描绘中熔入理性分析的高超技巧,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石钟山在今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拢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题解】

本文借一只狡猾的老鼠(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逃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最有智慧的人类,尽管可以“役万物而君之”,却难免被狡猾的老鼠所欺骗,原因全在做事时是否精神专一。专一则事成,疏忽则事败。文章故事生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儋耳夜书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题解】

一位朝中大臣,远戍荒蛮之地,得也,失也?在世俗眼中所失甚大。然苏轼却对那“民夷杂糅,屠酤纷然”的荒蛮之地感到温馨与亲切,以致夜游归来,偶有所得,对韩愈“钓鱼无得,更欲远去”的想法报之一笑。体现了随遇而安、大道自然的思想。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题解】

本文作于苏轼知徐州时,主要描写与山人游宴之乐,并通过引古证今,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时想往清远闲放的情怀。文章写景精约,却特征突出;叙事简明,却清晰有致;引用典故能切中当今;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显得轻松自由,读来饶有兴味。

宋代隐者张师厚,字天骥,隐居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曾于东山建亭,因自驯二鹤出入山中经过此亭,故名“放鹤亭”。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题解】

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这实际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苏轼因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请外调,仕途坎坷不平,思想上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所谓超然之乐,实际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正是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唯其有这种矛盾更使文章委宛多姿,意味深长。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浩瀚的长江奔腾东去,一往无前,江浪不舍昼夜拍打着江岸,卷起如雪花般的浪花,四溅飞散,飘飘洒洒。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的长江不曾忘记,1082年,是谁在黄州那一叶扁舟之上,吟出了这样激情四射而又永垂不朽的诗句?又是谁以卓而不群的姿态屹立于文学的史册中?
  那是一个不幸的人在黄州找到的最幸福的抒情方式。
  一、婚姻
  东坡有个幸福的家,父慈母爱,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一生上进,沉迷书海,潜心学术,虽长年游学在外,好在母亲程氏也是饱读诗书,教育子女更是大义凛然。东坡的才学和性格也童年时期打上了深深的铬印,特别是他宁折不曲的耿直大义是其后半生不幸的根源。
  东坡还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1054年2月15日,蜀中最热闹的蚕市之上,因仗义斥责一富商的流氓调戏,东坡邂逅了一美少女,思念便从此落地生根。而幸运之神不忘继续眷顾东坡,三个月后,年方18的东坡在洞房花烛,掀起红巾的一刻,几疑是梦中,握着的手竟无法抽回,梦中人王弗,竟真的成了眼前的新娘。从这刻起,博学又温柔,大方又可爱的爱妻王弗,从此便将长伴一生,夫妻琴瑟相合,必将天长而地久了……
  可是,为什么?幸福的时光总是流逝的最快?转眼间已到了1065年,东坡经历了一夜才名传天下的辉煌,经历了母亲守孝三年的痛苦,经历了初任凤翔府签判之职的艰难,更经历了投书《思治论》石沉大海的烦闷,这一年,东坡转任京城鼓院一投书小官,怀才不遇的苦闷,东坡唯有借酒消愁,在酒精的刺激下,在通宵达旦的畅谈中发泄,但苦的是东坡,痛的却是王弗。她日夜担心着丈夫是否说了不该说的话,交了不该交的友,喝了不该喝的酒,担愁、忧心、压抑、苦闷、悲伤一直缠绕着王弗的心,她通宵难眠,她忧心如焚,她心力交瘁。这一年的5月28日,在劝慰完像孩子一样在她怀里痛哭流泪之后安然睡去的东坡之后,王弗终于可以安心的躺下了,就这样,她再也没有醒过来,这一年,她年仅27岁,结婚仅仅11年。东坡醒后哭倒在床前,这青春美好的幸福时光,就这么如流水般伴着王弗真的去了吗?东坡还没真正体验家的爱和温暖,还没有听够妻子夜夜枕边的温柔劝语,还没有说够一生最爱的诗词呀!1074年正月,东坡在《江城子》一词中深情的写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中他回忆了妻子窗前梳妆时的情境,更表达出一种十年如一日的深切思念和一往情深的悼念,写完时,他自己也是泪流满面。
  东坡幸运的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能拥有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不幸的则是妻子王弗的早逝。
  三年服丧,经人反复撮合,东坡再娶了,娶了个胸无城府,不解温存的王闰之,她不懂东坡的诗词,她不懂世事的沧桑,也不懂官场的险恶,东坡无处话凄凉。但幸运的则是西湖边上那个11岁的歌女——王朝云能伴随左右,不离不弃,她用她的歌声诠注了东坡的诗词,她用她温情的给东坡最最真挚的宽慰……
  二、友情
  友情,一直有东坡的心里占了很大的份量。友情,给东坡许多的诗情才思和温暖幸福,也给东坡带来了许多的不幸。
  东坡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他与编著《新五代史》才名冠天下的欧阳修亦师亦友;与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相交甚密;与推行新法的王安石也有诗文相交,其他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诗文唱和,更是其乐融融。
  他还有一群生死相随,至情至性的朋友。如杭州诗僧道潜和尚,在东坡徐州任上黄河洪水困城最危难之际,不远千里,前去献计解忧,在东坡最苦难伤痛的时期,伴随到黄州,追随到岭南,给东坡最温暖的友情的阳光。还有巢谷,在东坡下放黄州时自愿当苏家的免费私塾,70岁高龄仍想着去看望远在岭南的东坡;吴复古在东坡贬放天涯——海南岛,最阴晦之时,还不忘捎来友情的问候;维琳长老在他生命垂危之时,亲赴栖霞山采来一株千年灵芝试图挽救东坡的性命。其他如陈希亮、文与可、张方平等都是可以生命相托的挚友。
  东坡招待朋友只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诗,另一种则是酒。所以东坡的朋友种类很多,有画家、诗人、道士、和尚、村夫、高官,还有隐士、侠士,也有阴谋家和科学家。但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东坡对朋友都是一视同仁的信任。
  例如曾悼。妻子王弗在东坡初任凤翔府签判时曾说:“交友要慎,话语要择,”并一力反对他与曾悼相交,劝告东坡要远离其人,指其不可为友。但东坡对自己相交之人却一直是深信不疑,在曾悼罢官之际,自己担任主考官之时,坚持秉公取士,将其子曾援列为贡举头名,引发了误会与非议;后来曾悼升任宰相时却恩将仇报,不断的迫害他们兄弟,把东坡贬至岭南惠州,抛到海南,东坡在九死一生之后,也不曾怨言,甚至于听说他落难贬至雷州之际,还到城楼探望,尽弃前嫌。
  还有沈括,写了《梦溪笔谈》一书的这个科学家,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小人,当初同在京城馆阁共事时就与东坡交好,神宗派他到两浙察访,并要他去苏州看望东坡,他却带着小心眼,不,是坏心眼,在杭州与东坡游西湖、访名山、和诗词,临别前请求东坡将新诗一一抄与了他,东坡心无旁念,对他信任有加自然是有求必应,而他,可恶的沈括,却将东坡的“礼物”当做“乌台诗案”中的罪证,其心当诛。
  友情,带给东坡的不只是诗与酒的快乐,还有阳光的温暖,当然,也有灾难。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灾难,又怎能显示友谊的弥足珍贵?如果没有这些灾难,又怎能激发生命最大的动力?灾难也许正是上天给予的最好礼物。那是烈火炼金?是凤凰磐陧?是新生,是升华。
  三、亲情
  第一次经历亲人的离去,那年东坡年仅12,可亲可敬的爷爷苏序去世了,当棺木下葬的一刻,东坡放声长哭,不能自己,以头撞地,直到鲜血直流,当场晕倒,不省人事,而这一病竟拖了整整一个春天。
  第二次却是金榜题名时,丧母之痛让东坡三年无一游。
  1065年,那是个多灾的年份,先是妻子因病去世,丧偶的孤独与痛楚还无法消除,灾难却接踵而至,父亲苏洵竟也因病而逝世,那一刻,东坡几乎失心丧狂。
  但上天垂怜,虽然最亲最爱的人一一离自己而去,幸运的是弟弟苏辙却能一直与他同舟共济,风雨同当;虽然仕途坎坷,几经浮沉,兄弟俩也总是聚少离多,可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渴盼相聚,是的,即使是匆匆一面,即使绕再长的路。相见时,没有热烈的拥抱,没有热情的握手,也没有热切的问候,但眉宇间藏不住的微笑,嘴角掩不住的温情,眼睛里那说不出的关切,却足以温暖彼此奔腾在血脉里的兄弟情谊。
  嘉佑六年(1061年)的冬天,东坡奉皇命要到凤翔做官。从小朝夕相伴、读书对诗的好兄弟,第一次面临了离别。苏辙心酸的送哥哥西行,一路的依依不舍,一直送到郑州,方肯话别,独返汴京。
  后来,东坡通判杭州。任期满后,为了和弟弟团聚,他申请到山东一带做官,理由只是因为这时的苏辙正在济南当官。
  神宗皇帝把他安排到密州做知州。然而阴差阳错,他们兄弟错过了相见。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东坡月下畅饮,念起多年未见的弟弟,写下了那首家喻户晓的长调词《水调歌头》,词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真情的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祝福,此词后来成为“中秋词之绝唱”。
  1079年,东坡因乌台诗案坐牢时,苏辙不避嫌疑,上下疏通,想尽办法为兄长争取生机。他甚至上书皇帝表示愿意放弃自己一切的官爵,来为兄长抵“罪”。而东坡在狱中写下绝命诗,诗云:“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真心的表达了来生和苏辙继续做兄弟的愿望。

1,苏东坡风格谈
我喜欢苏东坡,说这句话的时候很轻松,似乎没有太多的负担与情感投入,但往往喜欢一个人到了某种程度的时候,反而会对喜欢的人觉出一种轻松,而不是负担。我这么说,不会让人以为我有断袖之癖吧,那么就开始从他的词风谈起吧。

这是个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所以就不必我多费口舌来说明我要说的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了。这就是名人的好处。那么下面就转入正题了。

众所周知,词分豪放与婉约两体,而东坡正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BIAO者。而说到词的分派,我们不妨简单地说说词的起源与发展。

一般认为,词产生于唐代,而流行于中唐以后。最初的词只是为了适应古代乐曲歌唱的需要而创作的(即所谓倚声填词者)。到了中晚唐,这种既适于歌唱,又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体裁开始走向成熟,在音节和句型长短方面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律。晚唐以后,词不仅在格律上逐渐成形,而且在情志的抒写上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但多以女性生活和爱情以及个人的小天地为主要描写内容,以娱乐遣兴为主要创作目的,以词藻工丽、篇章精美为表现风格,《花间集》便是这一时期词作的代BIAO。

五代后蜀鹿虔扆的《临江仙》写兴亡之感,“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云云,成为了《花间》词的上选。南唐李后主的亡国之词,在意境上也有所开拓,但总还是难逃一种悲愁的个人底韵。

在东坡之前的传统观念之中,词就是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的内容为正体的,而到了东坡手里,则首先在扩充词的境域上求得变化。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如游猎、登览、怀古、感遇等,统统驱使笔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便使人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曲子缚不住”的感想来。

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东坡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拿“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很容易的就可以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今若到黄州赤壁的现场,怕也是见不到这样的壮观了,这不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披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晁以道)的印象,即在于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02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题解】

本文篇幅虽小,却写景抒怀功力独到。在解衣欲睡之际,忽月色入户,睡意全无,于是欣然起行。良辰美景,缺少同乐之人,这才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切都像信步由之,信笔书之,无意为文,却文笔自然。文中十八字写景,可谓少矣,然那空明如积水的月色,如藻荇交横的竹柏之影,都描绘得那么生动感人,如有神助。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锵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解】

这是一篇别开生面的游记文,它不注重山川形胜的描写,而注重辩难与议论,其所阐发的道理又是通过游程的记录来说明,这需要处理好记游、辩难和议论三者关系。作者巧妙地把记游作为辩难的根据,而议论则是对辩难的生发和引申,不仅讲清了知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见识的关系、知与言的关系,而且把石钟山的壮丽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这种于形象描绘中熔入理性分析的高超技巧,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石钟山在今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拢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题解】

本文借一只狡猾的老鼠(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逃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最有智慧的人类,尽管可以“役万物而君之”,却难免被狡猾的老鼠所欺骗,原因全在做事时是否精神专一。专一则事成,疏忽则事败。文章故事生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儋耳夜书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题解】

一位朝中大臣,远戍荒蛮之地,得也,失也?在世俗眼中所失甚大。然苏轼却对那“民夷杂糅,屠酤纷然”的荒蛮之地感到温馨与亲切,以致夜游归来,偶有所得,对韩愈“钓鱼无得,更欲远去”的想法报之一笑。体现了随遇而安、大道自然的思想。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题解】

本文作于苏轼知徐州时,主要描写与山人游宴之乐,并通过引古证今,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时想往清远闲放的情怀。文章写景精约,却特征突出;叙事简明,却清晰有致;引用典故能切中当今;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显得轻松自由,读来饶有兴味。

宋代隐者张师厚,字天骥,隐居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曾于东山建亭,因自驯二鹤出入山中经过此亭,故名“放鹤亭”。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题解】

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这实际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苏轼因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请外调,仕途坎坷不平,思想上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所谓超然之乐,实际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正是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唯其有这种矛盾更使文章委宛多姿,意味深长。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2-04
苏东坡的散文短一点要五篇请快一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