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梁病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是什么?

如题所述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1.控制传染源

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要及时地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

3.保护易感者

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平常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麻疹的症状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科普利克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由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

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因此,预防消化道传染病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

同时,搞好灭蛆、灭蝇、灭蟑螂、灭鼠工作,加强水源管理,病人的排泄物要做好消毒处理,使用的生活用具、污染的衣物、便器也应做好消毒工作。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流脑在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中居首位。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等,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本病经常见于冬春季。

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其中甲型、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病毒性肝炎的类型不同,其传播途径也有差别。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则是戊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乙型、丁型、丙型肝类病毒主要经体液、血液(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等方式而传播。另外,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方式。如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这些都可引起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还可通过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排出,因而性接触也是乙型和丙型的重要传播方式。

在医院内,5型肝炎均可在病人之间以及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传播,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宜忌

一般说来,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从事正常的学习和丁作,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肝细胞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果发现有厌油、倦怠、腹胀、肝区有痛感或肝区部不适感时,就应及时求医确诊、治疗。

平常生活与工作中,病毒携带者应时刻提高警惕,要定期去医院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情况,及时治疗。要注意加强营养和休息,适度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免疫能力。应忌烟戒酒,以保护肝脏。

凡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可从事幼托部门保教工作,也不要从事食品经营、制作工作,更不可献血。在家庭内应实行分餐制,个人用品应专用、专放并定期消毒。外出旅游或出差应自备餐茶用具,谢绝宴请等。

细菌性痢疾的特点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系指由一些病原菌感染引起的痢疾样病变,是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

菌痢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败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的小儿,表现为突然高烧、四肢发凉、面色苍灰、血压下降、阵阵抽风而休克,病情极为凶险,抢救不及时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

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的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

霍乱的传播途径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流行,四季散发,属于甲类传染病。发病急骤,以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临床特征,重症及典型患者其病死率高。

病人与带菌者粪便或排泄污染水、食物等,经口感染人群,引起传播。经水传播是最主要途径,食物传播的作用仅次于水,水产品尤以甲壳或贝壳类(虾、蟹、螺、甲鱼、蛏子等)的传播作用更大。

人群普遍易感,且隐性感染多,显性感染较少,流动人口常是主要发病人群。

蛔虫病的症状与传播

蛔虫病是人体肠道常见的寄生虫病,早期幼虫移行时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当成虫寄生在小肠则可引起腹痛、肠道功能紊乱。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少数患者发生胆道蛔虫病与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得了蛔虫病的孩子,反复肚子痛,多发生在肚脐周围,夜间睡眠时经常磨牙。舌面有边缘整齐的乳头状红色丘疹,龈缘处附近有密集型的灰白色小颗粒,白眼球上有三角形、圆形或半月形的蓝色斑点,脸上有指头大小圆形白色癣块。吃得不少,但日益消瘦。

蛔虫感染率与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密切相关。感染期虫卵主要经手入口,亦可随灰尘飞扬而被吸入咽部而感染。

人粪中的虫卵污染土壤,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儿童在地上游戏或爬行,吸吮手指中虫卵而感染。生食未经洗净的蔬菜、腌菜、泡菜等也容易感染。

人对蛔虫普遍易感,儿童较成人高。尤以学龄期与学龄前儿童感染率最高。

蛲虫病的感染方式

蛲虫病是蛲虫寄生于人体盲肠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

蛲虫病以儿童最为多见,成人感染率较低,但儿童感染后也可在家庭中传播。其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直接感染,虫卵从肛门至手经口感染。患者手指或指甲缝中可发现虫卵。

间接感染,虫卵也可通过内衣裤、地板、桌面、玩具、门把手或食物等间接感染。

通过呼吸道感染,虫卵通过空气中尘埃飞扬,从口鼻吸入而咽下,也可引起感染。

逆行感染,虫卵在肛门附近自孵,幼虫进入肠内。

肠绦虫病的感染

肠绦虫病是各种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总称。常见的有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

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是因食入生或未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受感染。亦可因生尝肉馅,或生肉与熟食用同一砧板与炊具,造成熟食被污染。短膜壳绦虫病是由于手或食物被污染而传播的。

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不分性别和年龄均可感染,但以青壮年为多,男多于女。短膜壳绦虫病则以儿童居多。

血液传染病的预防

血液传染病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

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

因此,做好灭鼠、灭蚊、防蚊、灭虱、灭蚤的工作,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尤为重要。夏日使用蚊帐、防蚊油、驱虫剂等防护措施,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多为夏秋季流行,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中枢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可有后遗症。

蚊子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国内的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类是主要传播媒介。带乙脑病毒的蚊虫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或动物。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乙脑患者大多数为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加,但总的发病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流脑不同于感冒

流脑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年底到年初发病率开始上升,3~4月份为发病高峰;感冒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尤其冬季发病较多。所以夏季就不大可能是流脑。

流脑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特别是2~6岁的小孩;感冒没有明显的年龄区别。老幼皆可感染。

流脑发病之初虽有感冒样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出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部强直、皮肤有出血点和瘀斑,很快处于休克和昏迷状态;感冒不会出现上述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的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体。

若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消化道感染;当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另外,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其早期症状和感冒相似,有一定的迷惑性,切不可麻痹大意。

流行性出血热有“三痛”和“三红”的特征。“三痛”包括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红”则是颜面部、颈部和上胸部皮肤出现潮红充血,类似酒醉的样子。

如果诊断和医治不及时,流行性出血热很容易造成肾脏的严重损害,出现肾区叩击痛、少尿、尿血甚至肾功能衰竭,而且对心肝脾胃和血管也都有不良的影响。

疟疾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以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为特点。

经蚊叮咬皮肤而引起感染。极少数可因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后而发病。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一般是从非流行区来的外来人员常较易感染,且症状较重。

艾滋病的主要症状

艾滋病发病后主要有以下症状:

1.全身无力,特别是早晨,有精疲力尽的感觉。

2.夜间出虚汗,有时白天也大量出虚汗。

3.胃口突然变坏,饮食不思。身体很快消瘦,病人在1个月中可能减体重8千克左右。

4.有肠道炎症状,如大便不正常,经常腹泻等。

5.脖子、耳后、肩下、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肿大。

6.发烧,口腔皮肤出现破损,舌上出现绒毛状白斑。

7.皮肤中出现水泡、点斑、疹子等。

性病的常见表现

感染性病后,常出现以下症状:

尿道口有异常分泌物,有时仅在清晨或排尿后出现;小便时有灼痛;外阴部溃疡或反复发作的群集或分散的小水泡,外阴、肛周或会阴部有疣状物增生;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红肿,与周围组织粘连,可溃破形成瘘管,自痛及触痛等。

全身皮肤(躯干为主)发生无痛痒的皮疹,并伴有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关节酸痛。

男性内裤常有异常分泌物的污斑,入睡时阴茎有痛性勃起,阴囊肿大,睾丸或附睾肿大有压痛。

女性白带增多,外阴瘙痒,或下腹部疼痛或压痛;阴唇红肿疼痛,或有脓液,并有发热及全身不适者。

有肛交或同性恋史者,肛门皮肤黏膜红肿,有脓性分泌物,大便不适、困难、疼痛或混有脓血;有口交史而出现口腔咽喉黏膜红肿,脓样分泌物或吞咽食物时不适与疼痛。

出现以上情况,多半是患有性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另外,母亲有性病史的,初生儿出现皮肤红肿或脓分泌物;幼儿外阴红肿、疼痛。小便时疼痛或有脓性分泌物;幼女外阴有疣物增生;或后代少年时出现眼炎、视物模糊、耳聋、锯形齿或额骨圆凸、小腿骨向前膨隆等,均应考虑性病的可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