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

如题所述

幼儿文学是专为3—6岁幼儿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它是语言艺术的构成,既带有口头语言的特点,又是艺术语言的集合体,无论从字、词、句、段,还是整个篇章都具有优美动听的效果,而且蕴含着一定寓意。幼儿园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幼儿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而且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审美感受力,陶冶幼儿的情操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它能给孩子永久的慰藉,给予人纯净的心态,对人和自然的信心,对生活的达观态度。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远远低于动画片、游戏中。那么,该如何激发幼儿对文学欣赏的兴趣,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创设浓厚的文学氛围,激发幼儿的兴趣。
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语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法,古代有“孟母三迁”之美谈,这些都说明了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把孩子放在文学的“大染缸”里,不怕染不出一个带点“文学气”的孩子来。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创设环境氛围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有其不可估量的功效。
1、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
(1)幼儿化的物质环境。
幼儿化的环境的创设,要充分体现幼儿特点,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富有童趣,又充满浓郁的幼儿生活气息,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产生共鸣,感到趣味。
(2)艺术化的物质环境。
陈鹤琴先生曾说:环境艺术化,是教育的一种手段。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当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就会给幼儿一种强烈的美的刺激和艺术的陶冶。如让幼儿欣赏散文诗《圆圆的春天》,在语言区中设置情景:圆圆的池塘中漂浮着碧绿的荷叶,一只可爱的青蛙蹲在上面,活泼的鱼儿跳出水面,把春天美丽的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向幼儿展现美,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唤起幼儿美感的动人的艺术形象,激起幼儿强烈的欣赏欲望。
(3)教育化的物质环境。
纯粹的装饰性布置确实曾经风光过一段时间,但其浅薄的内涵根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但如果我们把教育性摆在第一位,有意渗透文学性的特征,选择一些经典的故事、诗歌内容为主题进行布置,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会动的房子》这个童话故事,我们呈现在墙面上的是:一座红墙绿瓦的房子建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房子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周围是蓝天碧海,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大山,……这样的布置,孩子们很喜欢,常常指着画面讲给小朋友听,说到高兴处,还“哈哈”大笑起来,自得其乐;有的孩子还会改编故事情节,不经意间,他们想象的翅膀已经飞起来了。可见,孩子身处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已经闻到一点文学的气息了。
2.设置图书角
设置图书角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孩子从书上学到多少知识,也不曾想让孩子个个成为“小书虫”,我们真正的用意是:让孩子喜欢书、喜欢看书。《娃娃画报》、《阅读识字》等这些书上都有很好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故事、谜语,并且图文并茂。每天给他们一些看书的时间,比如晨间、饭前饭后、放学前。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喜欢看书,喜欢学习书上的作品了。
二、精心选择各种良好的文学作品,促进幼儿欣赏的兴趣。
据研究表明,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文学作品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整体发展,能提高幼儿审美请局和文学素养,能疏通情绪,促进认知,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思维想象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占有的资源相对缺乏,提供给幼儿的文学作品比较有限,许多文学作品中承载的社会功能较多,大都注重认知、道德教化、行为规范,而相对地忽视文学美、语言美和意识美,因此导致幼儿兴趣低迷,那么如何选择良好的文学作品,就成为教师头痛的问题。
1、文学作品语言应是儿童化的语言。
幼儿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语言应是儿童语言,它应是在儿童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它的特点是口语化,句式简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充满真实感和情趣,富于想象和夸张。如诗歌《我想……》,“看见小象,我想有一条长鼻子,和小象用长鼻子握握手……”,和动物们有一样的特点是幼儿最为开心、快乐的事情,诗歌以“我”为第一人称进行想象,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同时语言浅显明了,幼儿欣赏阅读时兴趣亦会高涨,效果也就显著。由此可知,儿童语言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易于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同时,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儿童的身份认真体会儿童语言的特点,并运用儿童语言进行教学,才能够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兴趣。
2、为幼儿选择的文学作品应贴近幼儿的心理。
儿童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同成人不同。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我们都能感受到儿童思维方式和成人不同。在阅读方面,儿童更注重形象是否活泼生动,故事是否有趣,情节发展是否符合逻辑。他们在阅读目的上,更强调休闲而不是获取知识(当然很多知识也同样蕴涵在儿童文学中),孩子从文学书中获得的启迪是多方面,所以成人不要把它们看成是“闲书”禁止孩子阅读,不爱阅读往往是不爱学习的主要表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意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作品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同时选择教材时遵守了教育性、适宜性、形象性、经典性、贴近幼儿生活、寓意深刻、语词优美、形象易懂等原则,尽量做到触及各方面的内容。
三、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指导,进一步加深兴趣的宽度。
文学欣赏是一种净化心灵的高雅的审美活动,能提高孩子的审美感受力,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读好书,锻炼美的感觉”。孩子并非不喜欢文学作品,而是由于不懂得如何欣赏,受年龄特点所限制,其文学欣赏水平还比较低级,具有偏重直观感受、易于感情投入、善于模糊解读、拙于鉴别评判的特点,所以他们的兴趣比较低下,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举足轻重。
文学作品欣赏课不同于其它课,指导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其一,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不是通过孩子自己的操作、探索来达成目标的,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孩子的配合来完成的,强调师生互动。比如散文诗《睡觉》,我主要通过背景音乐的烘托、直观图片的结合、配乐诗歌的朗诵、形象动作的表现等方法来开展。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受到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在活动中,我主要通过了物质环境的创设如轻柔的音乐、柔美的夜色背景等让幼儿感受到安静的氛围。同时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及无意识性,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了直观图片的结合、配乐诗歌的朗诵等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了解诗歌内容。在活动的过程中,我还通过表演的环节,让幼儿通过形象的肢体动作的表现进一步感受诗歌的内涵,体验作品的情绪情感。
其二,文学欣赏课运用录象、VCD、录音机等电化教具,让作品中的形象生动起来,会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比如诗歌《被窝里的游戏》中,我们用了VCD,当躺在床上的小熊、缩在窝里面的小鸟,躲在茧壳里的小虫出现在荧屏上时,孩子们欢呼雀跃,深深地被片中的形象吸引住了,对诗歌的理解也非常容易了。这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这非传统的看图片、情景表演之类的方法可以比拟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4
多讲多看多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