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苦是什么?

如题所述

佛说:“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生,生之苦,按照佛祖之说,人生在世即为苦之根源。如果不曾有生,何来苦之谈。生之苦,在于从此就要经历人世间一切的种种,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虽然如此,生之苦不敢苟同,人生在世虽然是苦的开始,但是又何尝不是乐的开始,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来看同一件事了。人生之苦,亦可以为人生之乐,苦中作乐,何乐不为?如果用一颗快乐的心去看,即使是苦也会变得快乐了。如人之初恋,苦嘛?甜中有苦,苦中有酸,酸中又含甜。如果不去试,焉知其中滋味?老,老之苦,在于有生之年愈来愈少,精力,体力越来越差。这也是人生所必需的一个阶段。老有何苦?苦在年龄越来越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眼看着外面的世界在一天天的变化,看着自己熟悉的人,物,世界一天天的离自己而去。苦在儿女一天天的长大,也离自己越来越远。苦在死之将近,而愈发感到孤独无助。病,病之苦,也许只有病人自己才能够体会。病之苦在于,健康受损,亲人受累。有时甚至有自己生病,其实最苦的还是自己的亲人,看着他们关切的眼神有时比病之痛苦强过百倍。死,死之苦,在于即将远离人世。无论这一生,乐也好,苦也罢心中总是有诸多的难舍的。亲情,爱情,友情,都难以舍弃。观之七苦,犹以死为甚,人皆有死。也许死之苦,是人最难经历的,也是终是经历的,自古帝王将相,皆将一死。也许死也是七苦之中最平等的,对世间万物最为公平的一种。你可以生在帝王之家,应有尽有,尝尽世间所有欢乐。我也许生于市井,遍历人间诸苦,但我们最将都走向死。死之后我们也就没有任何不同了,都将化为一抔黄土。怨憎会,怨与憎本来就是人生最大敌人。人生数十年,时光有限,何必为了一点小事,而互相怨恨,搞得如同陌路。爱离别,人生即是如此。不想见的却终是要见。不想离的却偏偏要分离。爱离别之苦,也是最为难耐之苦。本来可以相守一生,却因为造化弄人,终于还是分开,此中痛苦也许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的体会罢了。求不得,人皆有求。求得便欢欣无限,求不得,便终日心事重重,难以自拔少了人间本来有的许多乐趣。须知世间之物无限,岂可样样皆据为己有。何不抱一颗平常心去求,得之欣然。不得也不必烦恼。虽然现在有人说“知足者长乐”这句话也一定全对,但有时却可以使你觉得走出这个门你也许得到的是整个世界。佛说七苦,人人皆有。也许人生这百年会过得更加充实快乐,临死之时也不会有丝毫遗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01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爱别离、五阴盛。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八正道。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

  生苦:人生世上,入轮回纠扰,诸苦纷至沓来,因此生即是苦。
  老苦:气力衰减,精神日下,色身朽坏,盛年之日不复再,此为老苦。
  病苦:身病煎熬五官,心病煎熬心识,此是病苦。
  死苦:人之限将近,若残烛将灭,或寿尽而终,或遭天灾人祸而亡,此乃死苦。
  怨憎会苦:仇怨憎恶,挥之不去,反而集聚,此谓怨憎会苦。
  ——以上五苦,均属苦苦,就是坏事所生之苦

  爱别离苦:生死无常,聚散无定,亲爱之人不得共处,此即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世间万物,心有爱乐而不能求得,此名求不得苦。
  ——上述二苦,属于坏苦,即好事破灭离散之苦

  五阴盛苦:色想受行识谓之五阴,集众苦于一身,入色身苦扰不得脱,此是五阴盛苦。
  ——此苦属行苦,诸行无常,轮回流散之苦耳
第2个回答  2019-04-08
谛深大师开示:人生之苦
    坐下弟子及声闻善知识众,人类以种种科学令社会进步,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人生的五大苦。
   人生具:生、老、病、死、离五苦。所谓生苦,是指人生之始其苦甚重,痛楚难言是称为苦;所谓老苦,是指人之老变,令躯体难以为用,风光不住,用与意相悖,恰如梦境落悬,不能自助,是称老苦;所谓病苦,是指众之常态,遭受逆因,疼痛交加,是称病苦;所谓死苦是指,众生不知死后何物,以死为变灭,诸多生之所取、所愿、所知、所享等等所求一并消散,是故恐惧之至,加之死苦多于生老病离诸苦相连,是故称之最苦;所谓离苦乃合而分者,所谓合而分者之苦,愈合,若分极其苦堪。若不合,则无离别之苦。是苦,分眼耳鼻身意五种合而分苦,若是五种只一种合而分者,其苦为一,若二若三,若五种皆合而分者,其苦胜死。是故,有夫妻分者以死而抗。
   善知识,佛法殊胜,当持戒律,入如来蔵,方能脱离是等苦楚。谛深2016,2,21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