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民间传说,要引人入胜的!!!

对的加10分!!!!!!!!!

  民间传说中的八仙
  在中国民间,“八仙”的故事广泛流传,而且派生出像“八仙贺寿”、“八仙过海”等家喻户晓的成语。有人还将这些故事串起来,编成了一部《东游记》。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八仙”是地道的中国土产。他们不像佛祖和菩萨那样高高在上,虚无飘渺、法力无边;他们只是“游戏人间”的散仙,有法力,但也有限。他们“游戏人间”的目的是度人升仙,但是他们本身也有不少普通人常见的缺点,例如吕洞宾吧,他甚至还贪酒和好色,也许正由于“半人半神”,更令人感到容易亲近。
  八仙其实并非活在同一个年代。把他们凑合在一起,是因为曾有一次,蓬莱仙境的白云道长邀请他们去赏牡丹,八仙拿出各自的宝贝渡越大海,中途遇到东海龙王的太子的阻截,八仙联手,打败了龙王的太子,这就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里且对他们略作介绍:“铁拐李”,八仙之首,据说他是神农时代的人,他灵魂出窍陪着道家的祖师爷老子前去云游,弟子却以 为他已死,便把他的躯壳火化了,没奈何,他只好借尸还魂,谁知却附在一位拐脚的乞丐尸体上,从此就以此面目示人;“汉钟离”,全真道的祖师爷之一,吕洞宾就是他渡化成仙的;“张果老”,相传是唐代的道士,有倒骑白驴行于街市的习惯;“何仙姑”,八仙中唯一的女性,生于唐代武周长寿三年,是广东增城人。常手提花蓝,据说,她把衣带晾在荔枝树上,于是增城便有了天下独一无二的“挂绿荔枝”;“蓝采和”,南唐时的隐士,常拿着一柄三尺长的大拍板边唱歌边行乞;吕洞宾,又称纯阳祖师,是八仙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原是唐代的落第秀才,后被汉钟离渡化成仙,手提一把宝剑,立誓削平世间的不平事,他甚至还在《全唐诗》里留下一首仙气十足的诗,诗云:“朝游北海夜苍梧,袖里乾坤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韩湘子”,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子,当韩愈出家,不过被以国事为重的韩愈拒绝了;“曹国舅”,仁宗曹皇后之弟,后来看破功名富贵,出家成仙。
  在中国民间,以八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例如戏剧、雕塑等是十分常见的。但更多的时候,是以“暗八仙”来代表“八仙”。所谓“暗八仙”,其实就是八仙所持的法器,亦即宝贝,又称为“道家八宝”。分别是:汉钟离——扇;吕洞宾——剑;铁拐李——葫芦;曹国舅——笏;蓝采和——拍板;张果老——渔板;韩湘子——笛子;何仙姑——莲花。总的说来,在民间,暗八仙象征吉祥如意、万事顺利、逢凶化吉、也象征“八仙贺寿”。
  这里顺便介绍民间建筑中常见的装饰物的含义,主要也是与道家的观念有关的。它们分别是:松柏、灵芝、龟鹤象征长寿;山、水、岩石象征坚固永生;扇、鱼、水仙、蝙蝠、麒麟、龙、凤象征祥瑞;狮象征辟邪。
  昔日,供奉“八仙”的庙宇在中山也很常见,例如黄圃镇石岭村的玉泉洞,就有一间吕祖庙,庙中且有首怪字连篇的诗,这里特抄录如下,意思是可以猜出来的,要读就太难了。这主要是诗中的“三合体”字。其中,晶、众为常用字,三小相叠,是古“么”字,三心相叠音“琐”,三寒相叠,读“凛”或“禄”;只有三高相叠,是古辞典也找不到的,不知该读什么。此外,“闹”为广州方言俗字,读音与“肴”相近,意即爱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23
古时候,现在石岐西山至扒沙街、月山旁、上河泊、方塔街、治安街、弓箭巷再回西山,是铁城古城墙的位置,在这个范围以内的地方,叫做“铁城”。而现在的石岐孙文西路、大庙下、上基(凤鸣路),下基(安栏路)、青云桥、大较场、天字码头等地称为“石岐”。所以,当时“铁城”和“石岐”指的是不同的两个城区。直到1921年后拆城筑路,才将“石岐”和“铁城”两个城区合一了,统称为“石岐”。为什么有“铁城”之名呢?据说,在八百多年前,即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的时候,由于要择地建城,当时乡绅争论得非常激烈。有人主张在石岐(当时称文顺乡)建城,有人主张在中山环城镇库充和中山三乡镇雍陌建城,众议纷纷,一时不能解决。当时主持筑城的陈天觉进士,因他身居石岐,故一力主张把城建在石岐。各方最后协商采取称土作比较的办法,即在体积相同的一堆土中,以泥土重的为贵,取其坚实之意。各地取土时,陈天觉暗将少许铁沙乘人不觉混入了石岐的泥土中,结果称起土来,石岐的泥土最重,最后大家同意把城址定在石岐了,所以后人称石岐为“铁城”。另一说法是由于石岐位处海隅,自建城后,经历宋、元、明、清数代,都没有较大的兵戎流血之祸,故又称“铁城”。
流传地区:石岐口述者:苏干远毛公弼等搜集整理:林润洪整理时间:一九七九年
二宋朝末年的皇帝宋帝昺为避元兵追击,由大将陆秀夫、张世杰等保护着迁避到崖门,后来全部为国尽忠。当时还有忠臣吴相公夫妇跟随一起,他俩的遗体顺着海水漂流,漂到石岐的海滩,被乡人发现,便将遗体收殓,隆重埋葬,并建了一座吴相公庙来纪念他,这庙在石岐三元庙的侧边。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海寇来骚扰香山县境,正在危急的时候,贼兵望见西城门楼上,有金甲神率领千百名神兵布满城楼守卫着。海寇的首领惊慌起来,对贼兵们说:“这真是一座铁城呀!我们是攻不破的,不如回去吧。”说完便带兵退走了。

后来,有投降的贼兵入城来,见到吴相公的塑像,说当日围城时见到带兵守城的金甲神,相貌和这神像一模一样。乡人认为吴相公的神灵护城有功,越发虔诚祭祀,而石岐称为铁城也由此传开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