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如题所述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究、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教师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加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结合自己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兴趣,其实质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
(1)要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主体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培养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把时间和课堂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重视学生的差异性。
(2)要民主平等,树立现代教学观。教学世界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要热爱、理解、尊重、宽容学生,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教师可亲、可敬、可信。
(3)要精炼、高效,树立时间效益观。
2、有效的鼓励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推动器”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有效鼓励。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激励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抱有积极的期望,就会把信心传递给学生,进而有助于学生积极性提高。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经发生,就希望得到肯定的反映,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把充满激情的话语传递过去,让学生通过鼓励获得成功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
(2)竞争法。竞争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主动运用竞争手段,促成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如教学计算题,针对学生计算粗心,开展计算小能手称号评比活动。凡计算比赛成绩优秀的,就能得到一个“计算小能手称号”,并且告诉学生得到这个称号的同学是非常光荣的,跟评上其它五星级学生一样光荣,所以将获奖同学的名字贴在荣誉角上。这样一来,学生计算就认真多了,计算的错误率减少了。通过长期开展这些活动进行激励,学生积极性高。
(3)暗示法。巧妙的运用暗示,对学生形成学习兴趣是十分有益。在教学中,可采用直接暗示,如请一位学习进步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也可采用反暗示,就是激将法,如对学习松懈的学生讲:“估计这次你很难通过及格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确,新知识让学生发现,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总结。如此日积月累,集小创造为大创造,创新能力会有所提高。
3、做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1)可利用课堂提问,当场给予点评;作业交上及时予以批改;考试后,对试卷尽快地作出分析。
(2)还要利用墙报、作业展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公开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要注意不能只评成绩高低,要特别注重学习态度。对于那些成绩虽然好,但滋长着骄傲情绪的学生,要着重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努力方向,鼓励更上一层楼,对那些成绩虽欠佳,但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肯定,进一步鼓励其上进心;对于成绩一般,无显著进步或退步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提高标准争取前进一步;特别对那些遭到挫折失败、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巧妙地动用口头或书面肯定性评价方法,鼓励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激发其内部动因。
(3)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对个性偏弱,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不应严厉批评。老师还应该将评价向家长通气,把学生微小的进步直至取得的优秀成绩及时通报家长,发挥家长对学生的鼓励。
二、指导学法,形成学习能力
古人说过:“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可见,学法指导对学生的终极关怀。1996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围绕“学会学习”学习问题又召开一次会议,会上提出:“人的最大宝藏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最主要的智慧之源……。”由此可见,在教学实际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1、计算课的教学结构:激趣导入→自主探讨学法→新旧学法相互沟通→指导实践→总结学法。
自主探讨法:为了让学生能形成自觉探讨学法,教师应从每节课的具体内容为依托,创设学生探讨方法的情境。如《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一课,我创设学生先观察,后交流讨论的情境,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自主地探讨学法,并让学生们回顾“最近都学了什么好的方法呀?”、“最近成功地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什么方法对你们启发很大?”这样又与先前的学法相互沟通、渗透,带着知识与学生一起向更高水平发展。此时,对学生启发引导,总结出解决某一类数学问题的最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得出计算课的方法,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其中想、算这二步最重要。
2、几何知识教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充分感知理解→启发探究明确思路→自由探讨→动手尝试→观察发现→找出规律总结方法。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学生最感兴趣,在操作中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概念,发现规律,当然,最能激发学生的就是充满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活动。如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中,学生说的方法有“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等,教师因势利导。“看”要看什么?“摸”要摸什么?“比”要比什么?学生经过的活动,亲自实践选出了适合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要用到“看、摸、数、比”等学习方法。又如:求圆锥的体积时,我让一个同学做个圆锥的体积=1/3sh的实验,我问这个同学为什么要乘以1/3?他说,“因为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用这个圆锥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倒三次才能装满。所以,圆锥体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即V=1/3sh。事实证明,学生亲自操作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应用题教学的结构:重视表象形成概念→剖析合理联想→启发发现思路→总结方法。
(1)知识迁移法:知识迁移实质上是最基本的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迁移,也就是原有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知识迁移普遍存在于学习过程。许多新知识是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已有知识类推出来的。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我在板书课题之后,让大家看书学习,想一想,这部分与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怎么联系的?举例说明,不一会儿学生纷纷要求解答。一名学生先举例:“姐姐身高是160厘米,妹妹身高是100厘米,妹妹身高是姐姐的几分之几?”然后他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意义和我们已学过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是相同的,解法也相同,不同的地方就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几分之几,有的是百分之几。”学生最喜欢知识迁移方法在自学过程中研究问题。
(2)分析应用题,有两种具体方法:一是综合法,从条件入手根据数关系解决问题。二是用分析法,从问题入手寻找条件,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3)作图法:要让学生参加到画示意图的过程中来,使学生懂得看图(懂得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及其数量关系),懂得与改变条件及问题后的示意图作比较。说图(能够根据图意口述数量关系,说出解题思路,同时会说出示意图的作画过程),如植树问题、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移多补少、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比多比少、同样多等等都可采用此方法教学。
(4)划关键句写等量关系式,如“比”字型,“是”字型的应用题。
(5)根据结构特征组织数量相等关系式,如:平均数、按比例分配、归一应用题、相遇问题、工程问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等等。
(6)比较法。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题目的条件、问题结构、解法、思路上进行比较,例题教学可作三次比较。第一次是例题教学与准备题比较,让学生把两类应用题的结构联系起来。第二次是在变式训练后与例题比较,突出三道应用题在分析解答方法上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第三次是在全节课小结时与前面学的应用题比较,在应用题中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最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解题体验中自然地总结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又能从中给予合理地简缩,形成“读、想、算、验”的学生方法。
4、统计知识教学结构:从实例引入→让学生讨论交流方法→指导方法→尝试方法→实践运用方法。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可用分类方法教,也可用画“正”字的方法等。
5、练习、活动课的教学结构:引趣导题→自主探索→学法与迁移→运用学法。在课堂上进行方法指导,一定要经过反复灵活的训练,学生才能内化为自主的行为习惯,形成学习能力。如学生从《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中学到“看、摸、数、比”的方法,迁移到长方体的认识中,那么,学习正方体的认识,对学生就是又一次学法和能力的训练了。通过这类灵活训练,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已学会的学习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