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的国防建设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两晋、南北朝时期长达300年余年。中国的这一段历史,是分而又合,合而又 分,就是这样的政治形势,推动着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公元280 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兵南进灭吴,建立西晋王朝,全国由长期分裂复归统一,到晋王 朝推行偃武修文政策,使国防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最终酿成“八王之乱”而导致西 晋王朝的覆灭,尔后即出现南北朝的长期对峙,最后由隋重新实现全国的统一,前 后经历了 300余年的分合岁月。这一时期,政治局势分合轮转,几度变迁,形成了 长期的战乱局面。从西晋的“八王之乱”开始,到“五胡”进入中原;从
十六
国的纷 争,到南北朝的对峙,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战乱此起彼伏,中华民族分崩离析。统治 阶级在政治的腐败和长期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中原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错综复杂,异常 突出,出现了春秋战国以来上的又一次国家大分裂。这一时期的国防,也因国家的 分裂与混乱,出现了历史的大倒退。

(一)两晋时期的国防措施

公元265年,掌握曹魏政权的司马氏家族发动宫廷政变,以相代帝,取代魏元 帝曹奂而自立,建立了以司马氏为首的世族联合专政性质的晋王朝,历史上称之为 西晋。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全国由分裂复归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的 军阀混战及其以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西晋在灭吴后,国防强盛达到了顶点,晋武帝司马炎挟能征惯战之师达70万 之众,军力之强,世无能敌。但此后短短的十余年问,因任用外藩导致外军脱离中 央而兵权旁落,加上内部相互攻杀,使国防实力一落千丈,因此出现了“飞檄征天下 兵”时竟无一兵一卒来援的情况,以致在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进攻面前束手无策,落 得个江山易手、社稷无主的悲剧。纵观西晋王朝的由兴到衰、由强到弱,由统一到 分裂的历史过程,其根源在于西晋王朝的国防政策和国防指导方略上的失误。晋 武帝在统一中国后撤销地方武装,实行同姓诸王和任用外藩掌握外军兵权的三项 军事改革,实际是犯了强固国防、稳定政权之大忌。

公元316年11月,匈奴族的汉国首领刘曜率军攻陷长安,灭了西晋。次年,晋 王室被迫东迁,琅琊王司马睿在大族势力的支持下即皇帝位,号元帝,立国江东,定 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史称东晋。

南迁后的东晋,虽占长江流域中心地带之地利,但其国土实难与西晋相比。东 晋元帝时期,其国土只有扬州、江州、荆州、湘州、广州、宁州、徐州等8州和梁、益、 豫3州的各一部分,其中徐州还属侨郡。后历代帝王执政时,曾数次北征无功,其 疆域均未有大的拓展。整个东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接壤之地,终不出今 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之境。东晋国土疆域的狭小,造成物资匮乏,无回旋余地,实 是东晋国防脆弱的客观原因。

以司马睿为首的东晋王朝,是一个由江南和江北的门阀世家大族组合而成的 封建统治集团。在这个统治集团的政权中,王、谢、庾、桓四大族的势力为最大,其 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原高级士族出身的政治家王导和其兄王敦。王氏兄弟不仅是 东晋王朝的实际创造者,而且是晋元帝朝廷的重要决策者。公元518年晋元帝在 建康登基后,王氏兄弟采取联络北、南士族的政治手段,收揽大批北方士族作骨干, 招纳南方士族作辅助,自作士族的首领。因此,王氏兄弟在东晋王朝理所当然地成 为当时最显赫的人物,当时社会就流传有“王与马(按:指晋元帝司马睿),共天下” 之说。东晋王朝政权的这种组合性质,决定了其国防的脆弱性。一是从东晋王朝 国防实力来看,王朝的军队除中军外,主要是由江南、江北门阀世族所统领的军队 组合而成。他们虽然名义上都是王朝的军队,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和节制,但因为由 门阀世族统领,自成体系,驻屯一方,各持兵权,并不绝对服从中央政权的指挥,使 国防难以形成整体力量。二是南、北门阀世族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相互制约、各 怀异心,使得东晋政权在极不稳定中苟延残喘。三是内乱相寻,篡夺不已,也是工 业区晋王朝国防脆弱的一个原因。

东晋立国江东百余年,虽有多次北伐,但均为无功而返,国土也终无大的拓展, 究其原因,就是其“苟安江左”的国防政策所致。晋元帝司马睿本是庸人,既无兴 国之威,又无治国之才,对恢复中原旧土缺乏兴趣和信心,只想做个偏安皇帝,从来 不做北伐的准备。不仅如此,司马睿还深怕臣下在北伐中立功,建立起崇高的威 望,以致功高震主,对自己的权位不利,因此权力反对北伐,为北伐设置种种障碍。 与此同时,东晋统治集团与民众的矛盾也相当尖锐。东晋王朝推行的政治、经济政 策,进一步加重了对民众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和反抗,这也是东晋王 朝实行“苟安江左”,无力恢复旧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兵制形成于三国时期,由西晋延至东晋,已经趋于腐朽衰微之势。西晋灭亡 后,军户主要居住的中原地区被少数民族占领,江左司马睿集团完全丧失了对军户 的控制,兵源枯竭,不仅无法扩建新军,就连现有军队的兵员补充都有困难,不得不 采用调发奴隶,查征隐户,搜捕逃犯和使用罪犯等手段来增补军户。与此同时,由 于世兵地位的低下,大批士座逃亡,加剧了军户数量的锐减,造成军队士气不振,战 斗力越来越弱,最终形成了世兵制衰竭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世兵制的衰竭导致兵

员不足和军队战斗力的下降,也是东晋国防脆弱的重要原因。

(二)南北朝时期的国防政策

公元420年,低级士族出身的东晋北府兵的著名将领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 而自立为帝,创建宋朝,在江左建立起刘宋政权。此后,江左共历宋、齐、梁、陈等4 朝,直至公元589年江左的陈朝为隋所灭,南朝统治共达170年。总的来说,江左4 朝是国防废弛,政治衰败。

在北方,西晋灭亡后以反晋为名的战乱转为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等个少数 民族豪酋相继混战的阶段,进入了十六国的战乱时期。这一时期,从西晋贾后专权 起,至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止,历时150多年,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黄 河流域遭受巨大破坏的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十 六国时期,各国的统治集团通过封建割据的形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政权后,为了 获得政权的巩固,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对外无不采取攻战掠夺为主要 形式的国防战略方针。他们利用少数民族游牧经济军事性强,部族内部全民皆兵 和以骑兵为主便于征战的优势,以积极的军事进攻来增强国家的防御能力。在防 务上,除对边境的险关要道和重要军事据点派兵镇守外,主要力量则用于对外扩 张。匈奴刘渊的汉国、石勒的后赵国、冉闵的魏国以及占据中原的前魏和统一中国 北方的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等国,都是十六国时期以攻占掠夺为主要国防特征 的典型代表。

北朝从公元386年北魏建国时算起,至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王朝 止,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共约159年。北朝时期,各国都重视加强 武备与国防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重大方略,因此,与南朝相比,北朝要强 盛得多。

东晋后期,鲜卑拓跋珪以武力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割据的分裂局 面,建立了北朝时期最强盛的魏国,史称其为北魏。

北魏时期,道武帝拓跋珪纵横江北,每战必胜,迅速建立封建大国的原因,在于 重视加强武备和国防,实行了诸如“务农息民”的富国政策、“班赐群臣”的奖战措 施、“增置吏员”与设镇固防的政略、“招纳汉士”的政治制度等。这些政策、政略和 制度的有效实施,就为鲜卑统治集团稳定政权,立足中原,建立强国,乃至最后统一 北方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北魏后期,因六镇兵变之乱,被一分为二,成为东魏、西魏两个国家。公元534 年,东魏建都于邺,后因高欢父子拥兵专权,仅历一帝,在位17年,即为高欢子高洋 所篡代,建立齐国,史称北齐。北齐经6帝,统治仅28年。东魏、北齐时期采取了 一系列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些国防建设的措施有: 修城增邑,设镇布防;亲掌军权,练兵双将;以鲜卑为骨干的多种兵制并举。这些措 施有利于边境的平静和国家安全,也使东魏对西魏,北齐击柔然、突厥、契丹等国的

征战中,大都获得了胜利,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军事强国。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为高欢所逼,从洛阳逃入关中,夏州刺使宇文泰迎孝 武帝迁都长安。次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西魏政权完 全被宇文泰控制。公元557年宇文泰家族废恭帝,立宇文泰次子宇文觉为天王;改 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同年,北周灭了北齐,使中国的北方再次获得了统一。西魏、 北周时期的国防概括起来讲,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改革兵制,实行府兵。西魏、北 周创立的府兵制,实行时间虽然不长,但这一制度的建立,对当时和以后的军队建 设都有深刻的影响,是我国国防史上的重要一环。二是讲武教战,重视训练。西 魏、北周十分重视军队的训练,其讲武教战形成了制度。

因为西魏、北周重视军队与国防建设,国家的武备力量迅速增强,到灭北齐后, 军队的总兵力多达50万以上,成为南北朝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隋统 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