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满》的主人公是谁?

如题所述

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术,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士燮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士燮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了,“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

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

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

行医济世的董奉品德高尚,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因此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扩展资料: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

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

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今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有董奉山,就是后人为纪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

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说:“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谐音。有的说,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今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草堂占地20亩,仿后汉三国时代风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树,使我们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韵。

董奉草堂中的景观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清代名医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以及各种石刻等景点。正厅内立董奉“悬壶济世”半身塑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杏林春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7
董奉。
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这里有这么个典故: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董奉医。
董奉
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行医济世的董奉品德高尚,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因此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望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2-19
董奉。
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这里有这么个典故: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董奉医。
董奉
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行医济世的董奉品德高尚,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因此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19
如果你说的是这个典故的话,那就是汉末三国的一个医生,叫董奉的。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术,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士燮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士燮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了,“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行医济世的董奉品德高尚,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因此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12-19
传说三国时有位医生董奉,隐居江西庐山。他医术高明,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都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性。这样一来,董奉更是遐迩闻名,颂声载道。
因此,后世常以“杏林春满”“
誉满杏林”等词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医德的高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