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抗战现代的英雄豪杰

如题所述

1、邓占云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浸染着血泪、弥漫着战火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残暴封建统治、抗击外来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这段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临危不惧方显中华儿女真本色,为国捐躯最是人民英雄一片心”,这是当年台湾人民悼念抗日英雄徐骧的一副挽联,也可借以表达对近代史上所有英雄豪杰的崇高礼赞。

2、王囊仙:布依族巾帼英雄

在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安龙招堤荷花池畔,矗立着一座铜铸雕像,它用以纪念的人物,就是名垂青史的布依族巾帼英雄王囊仙。

王囊仙,本名王阿崇,小名叫阿从,南笼府洞洒大寨布依族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囊仙美貌惊人,民间叙事长诗《王仙姑》中对她的容貌有生动的描写:“阿从长得像花样……长得更比山茶花漂亮。后园竹叶好看,没有阿从眉毛弯。盘江河水清又清,抵不上阿从眼睛明。”王囊仙自幼习武,武艺高强,而且能以巫术为人治病,民间称她为囊仙,布依语的意思是仙姑,可见她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自雍正年间,清廷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以来,在贵州和广西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涌入的汉族地主阶级和高利贷者,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压榨和欺凌。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同时又用高利贷进行盘剥,借谷一石,不出一月竟收三五石高利贷,从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为反抗清王朝的压迫与剥削,王囊仙、韦朝元等志士于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初五,在南笼领导了以布依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起义群众推举王囊仙、韦阿信为首领,尊称王囊仙为皇仙娘娘。王囊仙临阵作战,奋勇当先,并且利用宗教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激发起义军的斗志。起义大军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所向披靡,在短期内席卷贵州西南部以及云南、广西部分地区,起义军人数达到数十万,起义军前锋直逼贵阳城。

王囊仙领导的起义让清廷异常惊恐,太上皇乾隆和继位皇帝嘉庆亲自部署,派云贵总督勒保等率云贵、两广清兵火速前往镇压。王囊仙、韦阿信率义军英勇抗击,重创清兵,并包围了屯兵于南笼的清军大部。这年五月,清廷又调令广西总督吉庆率部由广西进击,加上各地地主武装的袭击,使起义军逐渐陷入困境,逐步退守起义军根据地洞洒大寨。这年六月,勒保率领清军解除了起义军对南笼清军大部的包围,并且转入反攻,当勒保率部围攻洞洒大寨时,王囊仙身先士卒,指挥义军,包围勒保的清军。在王囊仙痛击下,清军大败,勒保几乎被擒,清军仓皇撤退。但后来起义军放松了警惕,以致八月十五日夜,被勒保率领的清军偷袭得手,在漫山遍野的喊杀声中,王囊仙、韦阿信梦中惊醒,来不及穿衣,仓促应战,结果王囊仙被土司龙跃之妹所擒,数以万计的起义军将士和各族群众惨遭杀戮,起义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王囊仙被擒后,清廷将她镣铐加身,紧锁囚车中,用重兵押送北京。为确保沿途押送万无一失,清廷还史无前例地下令王囊仙经过州县的知府、知县连同当地武官,必须亲自带兵押解,稍有闪失,立即革职问罪。王囊仙沿路每进出一省,各省总督与巡抚还必须向朝廷上专折,及时奏明她进出所辖地区的日期以及交接地点,可见清廷对她非常顾忌和害怕。

王囊仙被押送到京城以后,清廷命刑部审讯,她宁死不屈,于嘉庆二年(1797年)十一月初七被凌迟处死,年仅二十岁。按清朝刑律,对王囊仙这样“谋反大逆”的重犯,凌迟是唯一的处死方法。在北京,与王囊仙一起被处以极刑的还有其他六名布依族起义军女将:王阿朝、王阿哈、王贺氏、郎罗氏、王阿罢、石乜妹。几乎与此同时,参加这次起义的765名大小首领、1052名战士被清廷凌迟处死在南笼城郊。起义军所在村寨成片成片地变成废墟,白骨随处可见,百业凋蔽。此后,清廷将南笼改名为兴义府,把起义军的各式武器运往贵阳,铸成一根大铁柱,树立于贵阳甲秀楼旁。

南笼起义与汀、黔、川、鄂、陕等地各族人民的武装斗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王囊仙领导的南笼起义是布依族历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

参考资料:

《清代嘉庆年间贵州布依族南笼起义资料选编》

周春元《嘉庆初王囊仙和韦阿信领导的布依族人民的起义》

王永宽《中国古代酷刑》

3、韦绍光:三元里抗英领袖

其余几个狼狈逃回四方炮台。

事后,三元里人民料到凶残的侵略军绝不会就此罢休,一定会前来报复。为此,韦绍光挺身而出,号召全体村民团结起来,准备迎接更大的战斗。韦绍光带领大家迅速将老弱病残疏散,并组织全村青壮年聚集于三元里古庙前,商定以庙中的七星旗为令旗,各执刀枪棍棒和斧头等物,对着三星旗立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誓词的头两句是战斗时进退的信号,后一句表达了他们要和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决心。

三元里人民清楚地知道,要击溃来犯的侵略者,单靠三元里一个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动员更多的力量抗击来犯之敌,韦绍光还和爱国士绅何玉成等人共同发起,联络肖冈、唐夏等103乡近万群众,当天下午派代表到牛栏冈聚会,共商抗敌大计,经过商议后一致决定:一是以三星旗为总令旗,各乡自成一个战斗单元,备乡旗一面,设领队一人;二是以锣声为号,一乡鸣锣,各乡响应,共同抗敌;三是15岁至50岁的男子,一律参加战斗;四是诱敌深入,以丘陵起伏宜于埋伏的牛栏冈为聚歼英军的地点。英军无恶不作,早就激怒千千万万普通民众,各地百姓摩拳擦掌,纷纷拿起锄头镰刀,积极参加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英斗争。

四月初十凌晨,600余名英军分两路进犯三元里,并对村民发起攻击。三元里周围103乡民众组成的义军约5000多人,面对武器先进训练有素的英军,他们巧施妙计,且战且退,将英军诱至便于伏击的牛栏冈、塘下村附近沼泽。英军在后面穷追不舍,进入沼泽时才发现上当。这些烂泥塘,一旦陷进去,深可没顶,浅可没腰,人很难挪动,只能如泥塑木人般任人摆布,笨重的火炮也很难派上用场。顿时,早已埋伏在这里的各乡义军从四处出击,杀声遍野,将英军重重包围。

午后1时许,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暴雨把英军的火器全部淋湿,使之不能射击,穿着皮靴的英军在泥泞之中寸步难行,而附近的村民则越聚越多,愈战愈勇,数以万计的老百姓手持菜刀、钉耙和鸟枪等武器向侵略军展开肉搏拼杀。一位诗人对三元里人民的抗敌义举作了生动的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当时番禺农民周春率沙亭冈群众,广州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邓潜率石工亦参加战斗。英军死伤近200名,最后在援兵接应下狼狈逃回营地。义军跟踪追击,进而围困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第二天,英军以废除《广州和约》和攻城相威胁,迫使靖逆将军奕山派知府余保纯出面诱骗和威胁抗英群众,解散义军,英军得以脱险。

韦绍光在作战中表现得积极勇敢,成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英雄人物。斗争结束以后,韦绍光并没有得到官府的任何奖赏,仍旧在村里从事耕种兼看山管墓,享年80多岁,葬于城北飞鹅岭。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投降派跪倒在英国侵略者脚下,以韦绍光为代表的广大人民却自发的举起了抗英的大旗,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誓死抗争的民族精神。

参考资料:

林福祥《平海心筹·下卷》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中华书局1978年版)

许华编著《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4、姜应芳:侗族人民的骄子
在层峦耸翠、鸟语花香的贵州省侗族聚居区,人们到处传唱着这样一首歌:“坌溪出了个姜应芳,奉天伐暴定平王。从前你的名声传的远,如今你的名声四海扬!姜应芳,听你被害泪汪汪,你是人死英雄在,千秋万古美名扬!”这首歌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山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姜应芳歌》。世世代代淳朴善良的侗族人民,通过传唱这些山歌来表达他们对姜应芳这位民族英雄的怀念之情。

姜应芳,道光十三年(1833年)出生于贵州省天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姜老毛,是一个穷的叮当响,但又从不肯向官府富豪低头屈膝的硬汉子,后来被地主胡兴发勾结县官潘光泰以拖欠“皇粮”为由,下了大狱,不久惨死在监牢里。八岁起,失去父亲的姜应芳就给地主放牛。十三岁那年,姜应芳身染天花,家里无钱医治,官府却天天上门逼交“皇粮”。他祖父向官差苦苦哀求,穷凶极恶的差头不仅不宽限,还如狼似虎,将他祖父活活打死,他的母亲也同时被打成重伤,不久便含恨离开了人世。

万恶的社会害得姜应芳家破人亡,仇恨的怒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烧,他经常对伙伴们说:“我长大以后,如果不把压在我们侗家人头上的官家和地主打到,我死不甘心!”为报这血海深仇,他毅然离乡,前往湘西学习武艺。几年间,姜应芳不仅练成了一身硬功夫,而且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参加了活跃在湘西一带的秘密反抗组织——天地会。

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姜应芳回到家乡,积极发动群众,在天柱县织云乡秘密创立天地会,宣传反清复明和均贫富的主张。远乡近邻的穷苦百姓纷纷响应,有数百侗族农民和一些开明士绅当即加入天地会。咸丰五年三月二十日,姜应芳率领广大贫苦农民在织云乡关帝庙前举行起义,发布讨清檄文,提出“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莫乱言,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来分田”的纲领。起义军攻进东归寨,没收了大地主潘乙贵的粮食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一千多人,姜应芳率领起义军乘胜前进,途中一举将天柱县知县董文炳派去镇压起义军的清兵击败。当天下午,清军大队援军赶到,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血战,最后起义军退守织云,分头活动。这年十一月,起义军攻占锦屏县城,赶走县官,砸烂云南巡抚徐之铭家门上“进士及第”牌匾,没收其全部家财。

咸丰七年九月,姜应芳与苗族起义军领袖张秀眉取得联系,咸丰十一年四月,姜、张侗苗联军四万余人分三路直取天柱县城,沿途包围了龙燕昌率领的地主武装,围歼团丁一百多人,击毙龙燕昌,随即进逼天柱城。知县谢绍曾派人带乞和信前来议和,姜应芳看过乞和信,立即回信拒绝,谢绍曾等人吓得魂不附体,束手无策。

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月二十三日,姜应芳率义军攻入天柱城后,以汉寨为大本营,定名“九龙山”。营盘扎定后,姜应芳以“奉天伐暴灭清复明统领义师定平王姜”发布文告,点将封王。同治元年五月,起义军作出北上、南进、西征进军计划。六月二十一日,姜应芳在邦洞召开誓师大会,命令杨日焕留守天柱城,其余将士兵分三路向湖南进军,姜应芳亲率中路主力军奔袭瓦寨、邛水和清溪,势如破竹。在玉屏城下击毙黔楚官军三千多人。乘胜而下,攻克晃州、阮州、会同等地。义军马不停蹄,所向披靡,接着占领靖州、通道,湘军节节败退,三湘震动,湘军告急文书雪片似地飞往京城。

七月,清廷急令湖南巡抚毛鸿宾调集三十二营湘军,配合曾壁光十六营黔军镇压起义军。湖南巡抚毛鸿宾率湘军进犯天柱,贵州巡抚韩超率部进攻邛水和清溪县,天柱县城失守,杨日焕阵亡。姜应芳回师驰援,与清军激战,义军失利,退守九龙山。八月十六日,清军集中主力进攻汉寨场。由于叛徒暗将抬炮灌水,抬炮失去战斗力,清军以洋枪洋炮猛攻,义军伤亡惨重,姜应芳急忙下令起义军全部退守九龙山。清军用大炮轰击山寨,木城崩塌,房屋着火,九龙山失守。姜应芳在与陈大六、李恒吉会师的途中,由于叛徒出卖,起义军误中清军伏击,姜应芳被俘。

这年九月,姜应芳被押赴铜仁,由镇远知府曾壁光和铜仁知府陈昌运会审,他们问姜应芳降不降?姜应芳斩钉截铁地回答:“若要我投降,难于上天摘太阳!”他们又问姜应芳还反不反?姜应芳慷慨激昂地回答:“若要我不反,除非地上石头烂!”清政府无奈,最后将他凌迟处死。这一年,姜应芳年仅29岁。

姜应芳英勇就义后,部将陈大六继续坚持斗争到1868年。姜应芳起义前后历时十四年,活动遍及今黔东南地区,并影响到湖南西部侗族聚居区,是侗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页。

参考资料:

《贵州通志·前事志》

《清代贵州各族人民的五次起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27
抗战英雄:赵尚志、张自忠将军、收复察哈尔的方振武、血染抗战的叶焕成、民族抗日英雄马本斋、吉鸿昌、十七路军长蔡廷锴等,诚请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