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洲的相关传说

如题所述

相传三国年间,祢衡和黄祖的儿子黄射非常要好,常常在一起玩耍作乐。有一天,黄射邀请祢衡到江心洲上去打猎饮酒。

正在笑闹的时候,有人将一只羽毛碧绿的红嘴鹦鹉献给黄射,黄射高兴地又将鹦鹉奉给祢衡说:“这只鹦鹉转送给你,但是你要写一首咏鹦鹉的文章。”

祢衡见了鹦鹉,便借物抒怀,就写了一篇《鹦鹉斌》。那赋的意思是说:鹦鹉是一只神鸟,可是没有人认识它,只把它当作笼中的玩物。

后来,这篇《鹦鹉赋》被黄祖看见了,他怕祢衡以后得志对自己不利,就借故把他杀害了。黄射把他埋葬在江心洲上。

那只鹦鹉彻夜哀鸣,第二天,人们发现鹦鹉也死了。后来,到了明成化年间,人们在沙洲上发现了鹦鹉,此时鹦鹉已经变成了一块绿色的翡翠石。

这只翡翠鹦鹉被地方官拿去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便将汉阳南门外的新沙洲,重新命名为鹦鹉洲。


扩展资料

鹦鹉洲景点介绍:

1、含珠凝晖:包括游艇码头、大型音乐喷泉、亲水平台 、大型休闲“膜结构”环廊、绿色坡地大草坪、银杏苑、光纤地图等功能区。

2、纪念馆:景区主要景点为李叔同纪念馆、弄珠亭、中山林纪念塔、李叔同雕塑等。

3、灯光秀:流线型的滨湖岸线,八座彩色灯柱,环形波罗格木座凳及开阔的绿色空间,是一处观赏东湖春色美景的好去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鹦鹉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18

相传三国年间,名士祢衡由刘表荐引给江夏太守黄祖。祢衡和黄祖的儿子黄射非常要好,常常在一起玩耍作乐,饮酒赋诗。
那时候,长江中有一座江心洲,洲上一片荒芜,杂草丛生,野兔出没。有一天,黄射邀请祢衡到江心洲上去打猎饮酒。江夏太守的儿子请客,又选在长江当中的沙洲上,去的人不少,有的人还带着歌伎、美女打算痛痛快快玩个够。那天,一位名叫碧姬的歌女斟了满满一盅酒棒到祢衡面前说:“久闻先生清高的美名,只恨没有缘分见到你,今天有幸,希望先生满饮此杯,别嫌我卑贱低微。”
祢衡没想到在酒场上遇到知己,很受感动,按过洒杯一饮而尽。
正在笑闹的时候,有人将一只羽毛碧绿的红嘴鹦鹉献给黄射,黄射高兴地又将鹦鹉奉给祢衡说:“这只鹦鹉转送给你,但是你要写一首咏鹦鹉的文章,让今天参加宴会的人欣赏欣赏。”碧姬一听,马上挽起袖子磨墨。祢衡是个有名的才子,才华过人,只因生在乱世,才智不得舒展,所以一直心存怨恨。今天他见了鹦鹉,不禁触动心事,便借物抒怀,一挥而就写了一篇《鹦鹉斌》。那赋的意思是说:鹦鹉是一只神鸟,可是没有人认识它,只把它当作笼中的玩物。祢衡写完赋后,又把鹦鹉转赠给了碧姬,以表达同病相怜的情意。后来,这篇《鹦鹉赋》被黄祖看见了,他怕祢衡以后得志对自己不利,就借故把他杀害了。黄射把他埋葬在江心洲上。
碧姬穿一身重孝,带着祢衡转赠给她的鹦鹉来到洲上,哭倒在祢衡墓前,表示愿意随他的灵魂一起飞去。她哭够了,就一头撞死在墓碑前。那只鹦鹉彻夜哀鸣,第二天,人们发现鹦鹉也死在墓前了。江夏城里的人们集资为碧姬修了一座坟墓,把鹦鹉也一同葬在洲上,从此,人们就叫江心洲为鹦鹉洲。后来,到了明成化年间,鹦鹉洲沉入江底。可是三百年后,汉阳南门外江边又升出一个新沙洲,人们在沙洲上发现了碧姬的尸体,那只鹦鹉已经变成了一块绿色的翡翠石。这只翡翠鹦鹉被地方官拿去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便将汉阳南门外的新沙洲,重新命名为鹦鹉洲。
这里是崔颢的千古咏叹地——游宦无门,诗人归心似箭,登黄鹤楼望故乡:斜阳里,水随天去,征帆点点;鹦鹉洲蒹葭鹭起,孤舟歇鸥。一时楚天风物,百代恨事,如烟去云渡。依稀间,传来“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这不是祢衡的《鹦鹉赋》吗?其一身正气,从洲上芳草丛中走来,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联想漂泊蹉跎,人生无常,游子心如潮水,对江吟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是一个悲凉凄美的故事——
三国时名士祢衡一身傲骨,因不满曹操的为人,称病拒绝召见。曹操怀忿,但碍其才名不便杀之,罚作鼓吏。祢衡则当众裸身击《渔阳三挝》骂曹,鼓音殊妙,深沉辽远,反将其羞辱了一番。于是曹操借刀杀人,遣祢衡到刘表处。刘表不愿落骂名,转荐给江夏太守黄祖。时逢黄祖长子在江心洲大宴宾客,将一鹦鹉送祢衡;歌女碧姬劝酒求赋。祢衡触动心事,借物抒怀,挥笔写就《鹦鹉赋》。不久其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碧姬一身重孝携鹦鹉来到江心洲,哭毕撞死在祢衡墓前。人们后来发现,与碧姬合葬的鹦鹉变成了一块绿色的翡翠石。鹦鹉洲由此得名,成为国内著名的五大河洲之首。
鹦鹉洲历尽沧桑,然而斯人的浩然正气长存于天地,倾倒历代文人名士。不少迁客骚人“藏船鹦鹉之洲”,纵观大江景色,赋诗凭吊,在感慨古人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鸣不平。从而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使流走的气势得以顿蓄。
这种风气在唐代尤甚。继崔颢之后,李白对鹦鹉洲多次吟唱。其一生坎坷,虽有超人才华而不容于世,经历与祢衡相似。他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登岸触景生情,挥毫写下《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意犹未尽,又登高赋《望鹦鹉洲怀祢衡》,“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一时翰墨流芳,来鹏《鄂渚除夜书怀》,“鹦鹉洲头夜泊船,此时形影共凄然。难归故国干戈后,欲告何人雨雪天。”孟浩然对江酹酒,“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看江中鹦鹉洲。”温庭筠挥散《西洲曲》……诗人们抒发心中的块垒,留下千古传颂的佳句。
登黄鹤楼必望鹦鹉洲,陶然在水一方,是种可望不可及的朦胧美;而泊船洲渚,孤月高照,是贴近历史,触摸伤痛的寂寞美。
苏东坡被贬为黄州提刑,游黄鹤楼,长江、汉水波涛滚滚,鹦鹉洲芳草萋萋尽入眼底。登高夜泊,诗人联想自己的不幸,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一气写下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以及《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然而,最为仁人志士称道的是祢衡不畏权贵的文人血性。康有为在《出都留别诸公》中慷慨悲歌,“岂有汉庭思贾谊,拼教江夏杀祢衡。陆沉预为中原叹,他日应思鲁二生。”谭嗣同《鹦鹉洲吊祢正平》,“与其死于蜮,孰若死于虎”,满是精卫填海的勇决,并具及汝偕亡之慨。而近代大学士沈曾植《偕石遗渡江》,“湍深刚避鹄矶头,望远还迷鹦鹉洲。残腊空舲容二客,清江晓日写千愁。”其情千回百转,感人至深。
经斗转星移,鹦鹉洲满载丰厚的文化财富,逐渐与岸相连,成为清末长江流域,乃至中原地区最大的竹木集散地,在国内颇负盛名。它的繁荣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清雍正乾隆出版的《湖广通志》、《江汉朝宗图》对它有详细记载,并绘有“五府十八帮”及各帮会馆地图。
1850年,“湘资沅澧”的放簰佬纷纷出洞庭,怀揣祖宗灵牌到鹦鹉洲落籍。为争夺码头,两湖各县人扎帮结派,形成“五府十八帮”;沿江三教九流,南北武林、诉讼高手荟萃长洲。在这里有“好汉打不过码头”、“要想官司赢,除非打死人”之说。从而出现另一道风景--码头江湖文化。
天沔人一曲三棒鼓唱出当年的繁华,令洲上叟妪至今难以释怀——
“来到鹦鹉洲,一个好码头;日晒黄金夜不收,遍地杉树和楠竹……”
十里长洲远比电影“芙蓉镇”古朴雅致,街道由花岗岩石板铺就,两侧酒旗招摇、茶馆商铺林立。各县人划界而居,在自己帮会内安居乐业。从洲头至洲尾移步换景,湘西的吊脚楼、宝庆的杉树皮屋顶、洞庭湖平原的木屋、汉川刁汊湖的窝鸡棚,等地方特色建筑沿街撒落。码头木簰蔽江,号子声此起彼伏。
会馆建筑是鹦鹉洲的瑰宝,作为帮会议事厅,里面藏龙卧虎,散发浓郁的江湖气息。洲上二十座会馆飞檐斗拱,争奇斗艳,牌楼上塑着鎏金大匾和彩色门神,两旁浮雕“异乡聚首,客地谈天”之类的对联;大厅用料粗犷,柏木梁柱上雕着“八仙过海”、“童子拜观音”、“蓬莱琼阁”之类的浮图;神坛红烛高照,香烟袅袅,气势恢宏肃穆。每年六月六“杨泗会”、七月七“盂兰会”,各会馆请戏班说善书、大办流水席供一帮人团聚。
两湖会馆为群馆之首,一帮师爷主持同业公会,专事码头诉讼;在规模气势上,比对江黄鹤楼大几倍;其风格集中国古庙宇建筑之大成。它坐北朝南,雄踞鹦鹉洲中部,如大型四合城堡;挂着风铃的龙头楼角直挑浩荡的长江,远远望去,显得古朴凝重、大气磅礴。门前两尊石狮守护,两扇厚重大门二丈高一丈余宽;一尺半高的青石门坎光润如玉,上托雕花镂空的石门框柱。前楼白色风火墙横跨街面,青石板街道从城墙似的圆拱门穿过。大型天井古柏森森,铺砌的青石板直抵高台,连接回声四应戏台似的后楼;其正厅雕梁画栋,神坛供着挥剑斩金龙的杨泗菩萨。
然而“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昔日浓荫如烟,鸟雀啾啁的鹦鹉洲,风光不再了。1964年防汛,一条古朴别致的青石板街道,成为残梦压在堤底;辟为两湖小学的两湖会馆被拆迁,凝结两湖人心智的会馆所剩无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的“正平祠”和“汉处士祢衡墓”,也被雨打风吹去。
这是一条沉淀1800年历史文化的芳洲,满是历代名士的苍凉金石之声;百年码头风樯阵马,号子依稀。就如同它从武昌载着文化来,又背负汉阳的码头江湖文化,追随历史的足音,远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