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过节习俗

那位仁兄说说???????

1、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上天。每当这一天的时候,兰州人都会烙饼来吃。这个起源是在古时候,那时候的人们都比较的封建迷信。他们觉得这一天灶王爷会上天回禀人间的发生的事情,所以人们就在这一天为他进献上美食,希望他上天以后多说好话。

不过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封建习俗,只是大家已经习惯了在这一天吃饼,美味的烙饼配上一些小菜。

2、腊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全家大扫除。这两天都可以称之为是大扫除日,各家各户都是全家人总动员,将家里的门,窗,天花板等各个地方都打扫一遍,希望用一个全新的面貌,来表达对新年的期待。

3、大约二十六,二十七日,炸油馃子。兰州妇女们都是勤劳的,而且她们的手也非常的巧。每到了这两天的时候,她们就会制作出非常多的油馃子。这类东西不仅颜色非常的丰富,而且还会有很多精巧的图案,有昆虫类,鱼类,家禽类,花草类等等,让人不仅看了就心生喜欢,吃起来也觉得香脆酥口,非常美味的一道食物。

4、腊月二十八日,蒸馍馍。到了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准备好做红枣馅或者是蜜枣馅的馍馍,再或者是准备好红豆馅的馒头。按照老人们的说法,从这一天开始,就要为过年的主食做好准备。

5、腊月二十九日,做糟肉。对于所有的兰州人们来说,其他的可以不讲究,但是糟肉却是必须要有的,如果没有准备,就感觉这个年都没有过好,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东西。



6、大年三十日,贴对联,守岁。这一天算是大家最为期待的一天。一大早起来就要开始忙碌了。先将早早买回来的对联,福字拿出来,从门口开始贴,先贴两旁的对联,接着再贴门上的福字。

而到了晚上的时候,一家人就会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享受一顿美味的年夜饭。吃完饭以后就要开始守岁,直到过了凌晨12点,才算是进入到了第二天,才能去休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09
兰州过节习俗,和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一样。
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小孩很少带五彩线;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放鞭炮烟花,放孔明灯,相互拜年,三十吃饺子,十五吃元宵。
第2个回答  2009-02-11
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这边的小孩很少带五彩线);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放鞭炮烟花,放孔明灯,相互拜年,三十吃饺子十五吃元宵,基本和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一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2-14
114查
第4个回答  2009-02-14
解放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也随之改善。60年代机织布普及,土布被淘汰,70年代人造棉、的确凉、化纤布普及,80年代毛呢料开始增多,解放前没有的内衣普遍穿用。内衣分线衣、毛衣、绒衣、衬衫等。毛呢料服和羽绒服也逐渐增多。
解放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也随之改善。60年代机织布普及,土布被淘汰,70年代人造棉、的确凉、化纤布普及,80年代毛呢料开始增多,解放前没有的内衣普遍穿用。内衣分线衣、毛衣、绒衣、衬衫等。毛呢料服和羽绒服也逐渐增多。
60年代始有胶鞋、塑料凉鞋、皮鞋,此后逐渐增多。70年代末起,城镇青年女子多穿中跟、高跟皮鞋。50至70年代,男子多戴遮沿帽,冬季戴三大扇棉帽,亦戴苏式栽绒帽,妇女普遍围线围巾或绒围巾。夏季,农民多戴“席夹子”(苇笠),近年亦戴草帽。
饮食
饮食解放前,境内居民生活艰苦,高梁、谷子为主粮,煎饼为主食,且喜吃酸煎饼。早、中餐吃煎饼、豆沫,晚上喝糊涂就咸菜,不来客不炒菜,“细米煎饼卷豆腐”则是较好生活。逢年过节或来客方吃白面馍或水饺。多数农户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掺糠咽菜,艰苦度日。每遇荒年兵患,则逃荒要饭。解放后农民生活逐渐改善。60年代地瓜干为主粮,玉米、小麦次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生重大变化,粮食连年增产,玉米、小麦成为主粮,玉米煎饼、白面馍成为主食,结束了“低标准、瓜菜代”的生活,菜肴也随之丰富起来。
大张庄、黄庄一带历来有喝茶的习惯,喜喝“大把抓”(大叶红茶)。70年代后期,城乡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喝茶习俗遍及全县。
50年代始,地瓜干酒为主,高粱酒、柿子酒、软枣酒已少见。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喝酒者逐渐增多,果酒、啤酒的销量也逐年加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社会团体、民间饮酒之风渐盛,且有奢华之风。
节日:
传统节日春节:俗称过年。为最隆重的节日。节前置办年货,做新衣服,扫除房舍庭院。腊月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对联,农村兴请“家堂”(祖先),在院子里扎天地棚(祭天)。旧时代有的在大门上贴门神,在门前竖揽门棍,意为阻拦邪魔鬼祟进宅。讨债者见贴上对联或门神,便暂不上门讨债.除夕之夜,灯火通明,烟花爆竹,彻夜爆响。亦有院里撒芝麻秸,踏去噼拍作响,称“踏碎(岁)”。年夜饭酒其丰盛。午夜“发纸马”、烧纸、烧香、供菜、祭天地鬼神和祖先。年初一晨皆吃水饺。饭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邻居乡里互拜祝福。年初二走亲访友,你来我往,延续至正月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敬神鬼活动有所减少,其他习俗仍沿袭。
80年代后,县城元宵娱乐活动,形式更新,规模渐大,灯彩烟火更盛。各厂矿、公司多用汽车安装彩车,上绘各色图案置以彩灯,配以人物造型,晚上沿街娱乐,车队后跟随秧歌、高跷、花鼓队,围观人群,人山人海。
礼仪习俗:
礼节旧社会,百姓见官,婚丧大礼,拜墓祭祖,给长辈拜年祝寿,陪礼叩谢等均行跪拜礼(磕头)。迎送宾朋,熟人相逢,作揖拱手致意。民国时期,跪拜礼渐除,代之以鞠躬。民间特殊场合,如求神拜佛、祭祖、吊唁、给长辈拜年仍行跪拜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见面握手,点头示意,招手致意为普遍礼节。家宴、家庭吃饭,座位仍分上下,客人长辈居上,名辈居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