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书面用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1. 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体还是说平时说话也是用文言文

古人说话也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古人的口语和我们现在的口语习惯差不多,只是基本词汇和发音有所不同;

古代的书面语分为文言文和古白话,比如《西游记》里的语言,文言文则是我们经常所接触到的古文,例如:《师说》里面的用语。

再日常生活中,古人不是以文言文为主要用语。

现在我们所讲的普通话和古代的语音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方言当中还保留着一些古音。例如:古音当中的入声在现代语音中已经消失,但是仍然保留在南京话,广州话等一些方言当中

2. 文言文是古时候的书面文字吗

只要知道什么是白话你就可以知道古代人日常用语是什么了.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另外到底生活中用什么语言,应该是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和文化背景,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3. 求文言文日常用语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

4. “书写”用文言文都有哪些

1. 书

2.手疏:亲笔书写的意思

3.执笔

4.把笔

5.命笔

6.写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

所以很明显,文言是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这里强调的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语交流。

古人的口语(白话)另成系统,与文言不尽相同,倒和我们今天所通行的口语有相似之处。

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广泛传颂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语言也就和当时的口语极为接近,请看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比较浅显,虽和今天的口语虽有差异,但不大。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语的特点。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创作的,其语言特点也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文半白”。五四之后直接用口语进行创作,其书面语与口语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书面语去判断我国近现代的口语和我们今天的口语是相近的。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时使用与我们现在的口语相近的语言,只是写文章时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学问,区别于普通的、没读过书的老百姓。

5. 古代人日常生活中都是用文言文交流的吗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

所以很明显,文言是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这里强调的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语交流。

古人的口语(白话)另成系统,与文言不尽相同,倒和我们今天所通行的口语有相似之处。

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广泛传颂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语言也就和当时的口语极为接近,请看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比较浅显,虽和今天的口语虽有差异,但不大。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语的特点。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创作的,其语言特点也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后直接用口语进行创作,其书面语与口语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书面语去判断我国近现代的口语和我们今天的口语是相近的。

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时使用与我们现在的口语相近的语言,只是写文章时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学问,区别于普通的、没读过书的老百姓。

6. 有没有文言文是来形容 用书面语就是:人越多我就越开心 用口头语就

古代人口语是口语,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按照文言文进行交流沟通的.文言文其实是一种书面语言.任何语言都有口语与书面语之分.古代的文言就是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尘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补充一点:咱们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而古人——尤其是唐宋以前的人,所说的话在语音上更接近南方的一些方言,与现在的普通话听起来是有天渊之别的.这种差别是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中原人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而造成的.现在的闽南话、客家话、广州话,其实比普通话更接近唐宋口语.最直接的例证就是:请你把那些现在看起来不押韵的唐诗用广州话或闽南话读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的诗都押韵了.古人不仅在语汇和语法上不同于现在——用的是古白话,而且在语音上也与现在有很大差别.吕叔湘先生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古今语言的差别之大:宋朝的朱熹给《论语》做过注解,可谓是孔子研究专家了.然而,要是在孔子正和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来,那么他们在讲些什么,朱熹保管是一句也听不懂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7. 文言文常用语言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夫将者,国之辅也。(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如:壮士,能复饮乎?(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

/子其行乎?(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

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表感叹,相当于“耶”。

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8. 古代的书面语除了文言还有什么言

先秦文言一致,后口语演化,书面却仍沿用先秦文体,即「文言分离」。

古代人说话不说“之乎者也”

长期以来,传统语言学理论认为,文字是语言的客观反映。也就是说,文言就应该是古人口语的忠实记录,即所谓“映照说”。但孟昭连经过多年研究后疑窦顿生。

按照语言学界共识,西周之前汉语是没有语气词的,“之乎者也”等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在书面语中出现的,在二三百年间很快达到完备的程度。从《尚书》开始,《诗经》《左传》尤其是《论语》及战国其他诸子著作,都有大量语气词。

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二三百年间突然出现了一整套前所未有的语气词,最初的动因何在?在古代传播手段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它是如何在全民的语言中(包括口语)迅速普及应用的?通过对大量文献典籍中的实证、例证的分析、研判,孟昭连教授指出:一整套语气词的“突然降临”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因此也是不可信的。

更为奇怪的是,上古的语气词在后来的口语中全都没有留传下来,“也”“矣”“乎”“哉”“欤”“耶”之类连痕迹都没有了。这也成为语言学领域的“千年之惑”。孟教授假设这些语气词曾在古人的口语中存在过,并按照先明清,再唐宋、南北朝,最后秦汉的逆向顺序来考察,结果令人吃惊:它们从来就没在古代人的口语中存在过。孟教授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著作和材料,比如宋代,连皇帝批阅奏章这么“严肃”的事也都没有“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乃书面语符号

既然古人日常生活根本不说“之乎者也”,那“之乎者也”是什么?

孟昭连指出,语言学家告诉人们“古代文言是没有标点的”,这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误解。其实,“之乎者也”之类的所谓“语气词”,就是古代最早的标点符号。先秦口语中并没有语气词,不同的语气是用声调的轻重、缓急、高低来表现的。当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时,古人就借用了一批本来属于实词的文字作为每一句的提示符号,既表示停顿,也提示这一句的语气声调,阅读时“之乎者也”只起到提示作用,并不需要读出声音来。

专家称,这个结论对传统语言学中的“文字是语言的客观反映”观念是一个巨大冲击,中国古代语言的发展历史很可能会因此而改写。

既然“之乎者也”只是“标点符号”,那么阅读时发声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孟昭连认为,唐五代口语中已经开始出现了白话语气词,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啊吗呢呀”之类,书面语中的语气提示符号也逐渐转化为与口语相对应的文言语气词。唐代科举考试,主要内容就是考查对儒家经典的记忆与理解能力,甚至有时专考“之乎者也”。也就是说,经典中的语气提示符号已成为经典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考生在平时朗读背诵经典时,会将句末语气词读出声音来,以强化记忆。就像现在考试,如果连标点符号一起考,甚至填空题专考标点符号,那么学生背诵课文时必然也要背诵标点符号。

“之乎者也”的研究价值

最近,孟昭连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题为《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谜——文言语气词非口语说》的论文,对“之乎者也”的产生、消失、实际功能等详加论述,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对于“古文没有标点”的说法,孟教授不敢苟同:“古人发明文字,就是为了记录语言、表达思想。不告诉读者应该在何处停顿,语气如何,岂非自设迷阵,不想让人看懂?”

那么,为何古人不选择简单的符号断句呢?“借字为标”一方面是为了“词更达意”,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方形汉字的美观一致。孟教授风趣地说,文言虽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但它的内容和形式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大相径庭。因此,古装影视剧中那些摇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的人物形象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并非历史真貌。那些提倡学生讲说“文言”的“国粹迷”们,更应该先搞清楚何谓“文言”,何谓“国粹”。阅读时,“之乎者也”读出声音来,就像“领导——冒号”一样会成为笑柄。

孟昭连的学术观点得到古代文献与文言小说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剑国的强力支持。李剑国认为,孟昭连教授一反传统的语言理论,用全新的视角对文言语气词的实质进行解读,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难能可贵。传统观点其实是在西方语言理论影响下出现的,并不符合中国古代语言发展实际。孟昭连教授的研究征引文献丰富,推理严密,结论可靠,说服力很强。他说:“在长期整理古代文献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文言语气词有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但用孟氏‘非口语说’来解释,即可迎刃而解。”

9. “那真是太好了”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善哉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概述文言文

文言文卷轴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2]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