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黄河大桥需要离郑证明吗

官渡黄河大桥需要离郑证明吗

黄河,数千年来,滋养了亿兆生灵,被誉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近日,黄河上刚刚通车了一座大桥,这座大桥因其体外预应力的运用是目前同类桥梁中,国内根数、吨位最多的特大桥,因此被誉为黄河第一跨;又因其大桥位于官渡之战古战场,故该桥被命名为官渡黄河大桥。大桥及引线工程,起于新乡市原阳县,向南经靳堂乡、大宾乡跨越黄河后止于中牟县万滩镇,项目全长31.775公里,黄河大桥桥长7377米,其中中牟境长14.88公里,占地1560亩。项目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双向八车道,设计车速每小时100公里,大桥路基宽度41米,引线路基宽度34.5米,该工程总投资约39.1亿。该项目的建成通车将极大缓解区域交通压力,对加快黄河滩区豁扶贫攻坚行动,标志着省会郑州和豫北新乡之间,再一次实现了“亲密对接”。这座桥让两地百姓又多了一条跨越黄河天堑的往来快速通道。截止目前,河南境内已通车黄河大桥25座,多座大桥还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黄河的桥,不仅仅是一个黄河地标符号,更是黄河两岸经济繁荣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鸿沟一词在中央之国的知名度,是在楚汉相争时被打响的。当时的西楚霸王项羽,与后来的汉高祖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分割天下(鸿沟以西为汉地,以东为楚地)。【拓展资料】这条实际没有发挥作用政治分割线,在后世被用来形容事物间明显的界线,甚至被视为不可逾越的象征。只是对开始挖通这条运河的魏国来说,初衷绝对不是打造一条水上长城。恰恰相反,魏国是希望这条打通三大水系的运河,能够加强自己领土间的连接性,并据此增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话语权。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十年)鸿沟工程开始修建。魏国并不是第一个有类似想法的国家。早在春秋末年(公元前486年),北上中原争霸的吴王夫差就已经用两条分别叫作“邗沟”和“深沟”的运河,将长江、淮河以及济水连接了起来。其中沟连淮齐的“深沟”正位于兖州的中南部。大家应该还记得,横穿中原地区的济水在向东北方向转折时,曾经蓄积成为一个湖泊——菏泽。其实在荷泽的东南方向不远处,还有一条名叫“菏水”的河流,是淮河下游最重要支流——泗水的南源。在用深沟将菏泽与菏水连接起来后,由长江经“邗沟”进入淮河,再溯泗水而上的吴军,便能够通过济水进入中原争霸。问题在于,尽管吴人留下的运河工程,打通了江、淮、济三渎,但对魏国来说却用处不大。由于位置原因,这条在中原东部沟通南北的水上通道,主要是齐、楚两国争霸的战场。对于在山西高原和中原腹地都拥有领土的魏国来说,它更急迫的是打通一条连通河、济,兼顾淮水的漕运通道。基于这一要求,魏国与当年的吴国一样,最起码要选择两个地点挖通运河。相对而言,黄、济相交这个点比较容易选择。虽然济水在荥泽一带穿黄河而过的想象,是古人的一个美丽误会,但黄河与济水在这一带无限接近却是客观事实。这意味着,魏人只要在三皇山(又名广武山)北的黄河南岸寻找一个点,用很小的工程量就能够真正打通完成沟连河济的水道(这段运河大致对应的现在荥阳北——郑州北的这段黄河河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