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二叉蚜是什么?

如题所述

ToXoptera aurantii(Boyer de Fonscolombe)

别名

茶二叉蚜、虫、腻虫、茶蚜等。

形态(图4-19)

图4-19 桔二叉蚜

1.有翅蚜 2.无翅蚜 3.尾片 4.卵 5.被害状

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长2.0mm,宽约1mm。体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泽,有时红褐色。头部有皱褶纹,胸背面有网纹,腹背面微显网纹,腹面有明显网纹。气门圆形,偶有开放,灰黑色。节间斑灰色。有缘瘤,位于前胸及腹部第一、七节,第七节缘瘤最大。中胸腹岔短柄,或两臂分离。体毛短,头部10根;腹部1—7节各有缘毛1—2对,中毛各1对,第8节1对长毛。中额瘤稍隆,额瘤隆起外倾。触角长1.5mm,触角毛短。喙超过中足基节,有次生刚毛1对。足光滑,股节有卵圆形腺状体。腹管长筒形,基部粗大,向端部渐细,长0.29mm,长为宽的2.8倍,有瓦纹。尾片粗,锥形,中部收缩,端部有小刺突瓦纹,基部色浅,无刺突,具长毛19—25根;尾板长方块形,有长短毛19—25根;生殖板有毛14—16根。有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1.8mm,宽0.83mm。黑褐色,有光泽。触角长1.5mm,各节基部淡黄色,第3—5节依次渐短,第3节有圆形次生感觉圈5—6个,排成一列。前翅中脉分二叉。腹部背侧有4对黑斑。腹管短于触角第四节,长于尾片,基部有明显网纹。尾片中部较细,端部较圆,约有细毛12根。卵长约0.6mm,宽约0.24mm,长椭圆形,一端稍细,背面显著隆起,漆黑色,有光泽。若虫体长0.2—0.5mm。无翅若蚜浅棕或淡黄色。有翅若蚜棕褐色,触角第3—5节略等长,感觉圈不明显,翅芽乳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20余代。在广东、广西、云南等热带地区是优势种,常在冬、春大发生,在幼叶背面为害,使叶片卷缩,也为害花。全年行孤雌生殖。以无翅雌蚜或老龄若虫在桔树上越冬,甚至无明显的越冬现象。翌年3—4月间为害新梢嫩叶,繁殖最盛,为害最烈。在温度较低的桔区,以卵在叶背上越冬,越冬卵在日平均温度4℃以上开始孵化,3—4月达高峰,盛夏虫口很少,9月下旬至10月虫口有回升,至秋末出现两性蚜,交配产卵过冬。11月—12月产卵最多。当虫口密度大,或受天气和营养的影响,便产生有翅蚜,迁飞至其他植株的新梢上繁殖为害。各次新梢老熟时均有有翅蚜产生。迁飞多在晴天黄昏时进行。

桔二叉蚜的繁殖力较强,在适宜条件下,一头无翅孤雌蚜一生产幼蚜35—45头。繁殖的最适温为25℃左右。当日平均温度16—25℃,湿度70%以上时,新梢生长快,蚜虫增殖迅速,虫口达高峰;日均温下降至2.5℃时,虫口死亡率达45%;日均温10℃以上,虫口渐增;气温达28—30℃时,虫口显著减少。春、秋梢抽发,虫口达高峰。各次新梢成熟,虫口下降。若管理差,生长不正常,结果少,除冬季和早春外,全年均有新梢发生,蚜虫数量亦随之增多。

主要天敌有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llas)〕、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mberg)〕、大草蛉(CArysopa septompunctata Wesmeal)、中华草蛉(C.sinica Tiedea)、门氏食蚜绳(Sphaerophoria menthastri L.)、黑带食蚜蝇(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大灰食蚜蝇(S.corollae F.)、四条食蚜蝇(Parragus quadifasciatus Meigen)和蚜茧蜂(Aphidius sp.)与蚜小蜂(Aphelinus sp.)等天敌捕食和寄生。

防治方法

1.加强预测预报

当春梢抽发时,有蚜梢率达10%左右,有蚜新叶叶背平均有虫20头时,应用药剂防治,但天敌发生较多,益害比在1∶25左右时,不宜用药。

2.生物防治

有条件时可人工助迁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天敌,用26号杀蚜素50—100倍液,对桔二叉蚜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气温较高,效果更好。

3.药剂防治

在蚜虫发生初期,达到防治指标的树,选用:50%辛硫磷乳油3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3000倍液;2.5%鱼藤精300—500倍液;棉油皂120倍液喷洒叶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4
相似回答